首页历史趣闻赵匡胤祭拜武庙,为何看到白起就把他撤下?宋朝为何增减武庙人员
79710

赵匡胤祭拜武庙,为何看到白起就把他撤下?宋朝为何增减武庙人员

我要新鲜事2023-10-06 19:42:571

武庙最早叫武成王庙,是为了纪念历朝历代在军事方面有建树的人员,与文庙是相对的,武庙最早是在唐玄宗时期设立的,最初的主祭是周朝开国功臣姜子牙,配享是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此外还有白起、韩信、诸葛亮、李靖、李勣、张良、司马穰苴、孙武、吴起、乐毅等人分别位列武庙左右两边,合称为武庙十哲。

因为文庙有十哲,所以为了对称,把武庙也设置了十哲,武庙十哲是一个主祭,一个配享,再加上十位名将,合计是12人,到了唐肃宗时期,在武庙中又增加了古今六十四名将,选择了从西周到唐朝的64位名将进入武庙一起享受祭祀。

武庙

这六十四位名将分别是:

范蠡、孙膑、廉颇、王翦、曹参、周勃、李广、霍去病、邓禹、贾复、寇恂、马援、皇甫嵩、张辽、关羽、周瑜、陆逊、羊祜、王濬、谢玄、慕容恪、檀道济、王僧辩、慕容绍宗、宇文宪、韩擒虎、史万岁、尉迟敬德、苏定方、张仁亶、王晙、王孝杰、管仲、田单、赵奢、李牧、彭越、周亚夫、卫青、赵充国、吴汉、冯异、耿弇、段颎、邓艾、张飞、吕蒙、陆抗、杜预、陶侃、王猛、长孙嵩、王镇恶、吴明彻、斛律光、于谨、韦孝宽、杨素、贺若弼、李孝恭、裴行俭、郭元振、张齐丘、郭子仪。

唐朝后期的武庙实际上是:主祭 配享 十哲 六十四名将,一共是76人。

到了宋朝的时候,对武庙进行了大规模的人员增补,一些人被移出了武庙,而另一些人则被增加进去,被移出武庙的人有22人,分别是:

武庙主祭姜子牙

吴起、孙膑、廉颇、韩信、彭越、周亚夫、段纪明、邓艾、陶侃、关羽、张飞、杜元凯、慕容绍宗、王僧辩、吴明彻、杨素、贺若弼、史万岁、李光弼、王孝杰、张齐丘、郭元振。

被增补进武庙的人有23人,分别是:

灌婴、耿纯、王霸、祭遵、班超、王浑、周访、沈庆之、李崇、傅永、段韶、李弼、秦叔宝、张公谨、唐休璟、浑瑊、裴度、李光颜、李愬、郑畋、葛从周、周德威、符存审。

北宋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有一次进武庙,看到白起在内,于是很生气地说了一句话:起杀已降,不武之甚,何为受享于此?

这话的意思是说:白起杀害了那些投降的俘虏,不是习武之人的风格,为什么能在这里享受祭祀呢?赵匡胤的言外之意是把白起移出武庙,那么问题来了,赵匡胤为何要这么做呢?

宋太祖赵匡胤

赵匡胤和宋朝这么做,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赵匡胤的封建道德观。

赵匡胤把白起从武庙移出的直接原因就是:白起杀害俘虏

白起虽然是前方大将,但是擅自杀害45万赵国俘虏根本就不是白起所能决定的,白起的上面还有秦昭襄王呢?秦国的国策是东进中原、灭亡六国,而消灭六国有生力量就是秦国的国策,而这个决定最大可能是秦昭襄王的命令。

在当时的条件下,长平之战打得那么艰苦,赵国的40多万俘虏如果不杀,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关押起来,要么放回赵国,关押起来需要大量的粮食来养这些人,秦国没有,放回赵国将来拿起武器又是秦国的敌人,秦国不愿意这么做。

白起

所以选择了杀俘,虽然这么做是不道德的,但在战国乱世之下,根本没有道德可讲,但是时间到了北宋时期就完全不一样了,北宋是赵匡胤靠陈桥兵变篡夺了后周孤儿寡母的江山,赵匡胤做了皇帝之后,需要树立一种明君的形象,所以对于北周皇室采取了善待的手段。

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安抚人心,以巩固自己的江山社稷,同时赵匡胤还要树立一种封建社会道德观,比如忠君思想,比如善待文人,而禁止杀害俘虏也是一种封建道德观,因为赵匡胤是终结了五代十国长达53年的乱世,但他仍然没能统一天下。

对外彰显自己的仁心与道德,有利于拉拢天下人才投靠自己,这是赵匡胤为自己打造的政治形象,赵匡胤把白起移出武庙的言外之意就是:像白起这样杀害俘虏的将领即使再厉害,我也不会用的,你们放心来投靠我吧。

白起杀俘

二、把结局不好的名将移出

仔细看北宋赵匡胤执政时期移出武高的人员,还会发现一个共同点,就是这些人结局都不好,比如白起,是违抗命令被杀,比如吴起,是楚王去世后被楚国贵族所射死,比如韩信,是被吕后与萧何联手所杀,比如彭越,吕后劝刘邦杀的。

邓艾是因为居功自傲,被钟会陷害致死,关羽是因为骄傲轻敌导致兵败被杀,张飞是因为虐待手下被杀,史万岁是因为被人陷害而死,王孝杰是因为讨伐契丹兵败被杀,这些人的结局全部不好,不管其军事才能有多高,只要结局不好,都被移出武庙了,就连韩信这样的兵仙也被移出武庙,更不用说其他人。

赵匡胤黄袍加身

宋朝这种做法其实就是成王败寇的思想,武庙肯定是军事才能突出的人才能进,而不是看结局的,赵匡胤这么做只能是把一些军事才能一般,但结局比较好的人增补进来,这样就让武庙的形象大打折扣。

宋朝这么做的目的还是想让武庙维持一种事业有成、结局又好的形象,把那些结局不好的名将移出来,就让所有受祭祀的人都有一个好结局,这是一种形式主义,要知道人与人的结局肯定是不同的,不能因为结局不好,就否定一个武将的才能,这才是不对的,也难怪如此,宋朝很多武将结局都很好,但是有才能的却越来越少。

北宋重文轻武

三、北宋重文轻武

赵匡胤生前曾经立下一条规矩:有宋一朝,不杀士大夫

但是赵匡胤并没有说不杀武将,这就是明显的重文轻武,之所以如此,最重要的原因是:赵匡胤担心武将会威胁到自己的统治,而文臣士大夫不会,因为武将会打仗,有兵权,而在北宋之前的五代十国,都是有兵权、会打仗的将领夺取了前朝的政权。

赵匡胤本人就是武将出身而夺取政权的人,他知道如何防范武将,所以在夺取天下之后,赵匡胤就杯酒释兵权,把手下重要将领的兵权夺了,而文无论怎么闹,都不可能夺取政权,赵匡胤是出于稳定政权的考虑才重文轻武的。

宋朝杯酒释兵权

在重文轻武思想的影响之下,赵匡胤需要的不是名将,而是听话的将领,不需要军事能力超强的将领,他需要的是忠于自己的将领,他不需要有个性的武将,他需要适合封建道德观的武将,所以那些军事才能突出的将领并不被赵匡胤看中,比如白起、吴起、韩信、廉颇、彭越、周亚夫、邓艾、关羽、张飞都移出了武庙。

有意思的是,到了宋徽宗时期,武庙祭祀的人员又有所调整,当初被赵匡胤移出武庙的白起、吴起、韩信、关羽、张飞、邓艾等人又被请进了武庙,形成了武庙七十二名将,这恐怕是赵匡胤想不到的吧,不过到了宋徽宗时期,北宋已经处于灭亡的前夕了,武庙也起不了什么作用了。

0001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