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最神秘的大侠,两次下诏不肯相见,朱元璋:我亲自修书一封
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曾说:“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可见韩非子对游侠这个古老职业带有贬义的,私以为韩非子的结论过于武断。上至春秋,下至当下,类似游侠的人物屡见不鲜。他们重义轻利,神龙见首不见尾,在市井当中拥有极高的声誉。
今天就来聊一聊明朝初年的一位游侠—田兴,曾经跟随朱元璋平定天下,文能定策,武能搏虎的奇男子。
田兴其人,与明太祖朱元璋颇有渊源,朱元璋竟然称他为兄长。而且与常遇春等名将也是老相识,在开国期间也多有出力。但是就是这么一个人物,在正史上并不见记载,只在一些野史、方志中才有记载。
既然是出自野史,按理说那应该是杜撰的人物了。但是朱元璋曾经三次诏请这个田兴,前两次都不得相见。朱元璋第三次诏请田兴,为示诚意亲自写下《与田兴书》,这也让田兴一介平民出现在后人眼中。足见田兴确有其人,也足见田兴与朱元璋关系匪浅。
与朱元璋的渊源
田兴原籍山东青州府,生于元英宗至治元年。田兴身材魁梧,孔武过人;为人好打抱不平,轻财任侠,有古侠士风。元至正年间,年已成人的田兴成了一名小商贩。足迹遍布淮河南北、长江两岸,经常出入南直隶之间,贩卖货物之余,顺带行侠仗义。
有一年冬天,田兴贩卖货物行至颍州的时候,天降大雪。田兴被迫停留在颍州一个叫老子集的地方,在路上荒草之中发现一少年,生命垂危。侠肝义胆的田兴便将少年带到旅店,为他请医备药,照顾颇周。没几日便治好了少年,与他交谈,此少年虽然年岁不大,谈吐之间却颇有胆识谋略。二人相谈甚喜,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根据方志记载,此少年就是明太祖朱元璋。事情真伪值得商榷,但是,读过明史的伙伴们是否有一种熟悉的感觉。
元至正四年,时年十七岁的朱元璋家人相继饿死、病死。孤苦无依的朱元璋,出于无奈只能去皇觉寺出家为僧。但是寺里的效益也不好,只能打发僧人出外化缘。朱元璋只能四处游历化缘乞食,在途中有一次不慎染病,饥寒交迫之际昏倒于荒野之中。被两个神秘的紫衣人救下,在二人的帮助下恢复了健康。
太祖孤无所依,乃入皇觉寺为僧。逾月,游食合肥。道病,二紫衣人与俱,护视甚至。病已,失所在。凡历光、固、汝、颍诸州三年,复还寺。——《明太祖实录》
这段故事在《明史》、《明实录》等诸多正史中都有记载。而且具有明显的神话色彩,朱元璋是被两个紫衣神仙护佑。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朱元璋路上染疾被人救济,这应该做不了假。那么这两个紫衣神仙,真实人物会不会就是田兴呢?
这也是笔者唯一能从正史中联想到的地方。无论真实与否,朱元璋与田兴的有一段过往肯定是假不了的。要不然朱元璋也不会大费周章地寻找田兴,甚至身为皇帝降尊给平民写信,信中言辞情真意切。
文能定策、武能搏猛的奇男子
短暂的相聚之后,田兴的继续当着贩夫走卒、行侠仗义的工作。而朱元璋也继续游历乞讨于各地。
元至正十二年,朱元璋受儿时伙伴汤和的邀请,参加了郭子兴的义军。由于作战勇猛,胆识谋略过人,没多久便得到郭子兴的赏识。被郭子兴倚为心腹,甚至将义女马秀英嫁给了朱元璋。
但是郭子兴这人那,量小志疏,眼见朱元璋威望越来越高,大有取代他的趋势。朱元璋处处受到郭子兴父子的排挤,甚至后面还发生了被郭子兴囚禁,差点被斩杀的地步。
也正是在此时,消失十余年,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田兴又出现了。他找到了朱元璋,二人推杯换盏叙旧。期间,田兴告诉朱元璋郭子兴不是明主,不值得追随,应该早日自立。
在田兴建议下,朱元璋仅带领徐达、汤和等二十四人南掠定远,是为淮西二十四将。此后的数年,朱元璋南征北战,于至正十六年攻占了南京,在义军之间总算是有一席之地了。期间,田兴曾多次出入朱元璋军营,为朱元璋出谋划策,建功颇多。
在拿下南京后,田兴却选择了再次离开。他找到常遇春,告诉他“:大业已定,元璋是位明主,早晚能得天下。我就继续云游四方了”。没成想,田兴这一消失,又是十余年,朱元璋果然没有再见过他。
昔者龙风之僭,兄长劝我自为计。又复辛苦跋涉,参谋行军,一旦金陵下,告遇春曰;“大业已定,天下有主,从此浪游四方,安享太平之福,不复再来多事矣!”我故以为戏言,不意真绝迹也。——《与田兴书》
朱元璋再次听闻到田兴的消息,则是在洪武三年。
洪武三年,田兴贩卖货物途经六合与来安县接壤的西北山区。此处地广人稀、山高林密,经常有老虎出没,毁害庄家、伤人性命。当地官员多次组织人手前去捕杀,都是失败而归。田兴听闻此事后,愤怒道:“我所经行之地,乃有虎挡道乎!”遂一个人单身入山搏杀猛虎,于十天日杀了七只老虎。
当地官员听闻有这等猛士,找到田兴,问他姓名,笑而不答。给他赏赐,又摆手不要。当地官员就把田兴的义举上报给朝廷,言其形,摹其状,讲其勇,请表彰。朱元璋收到六合的表彰奏疏后,大笑说道:“必吾故人田兴也!”
明太祖朱元璋喜不自胜,下诏把田兴打虎的无名山洼,命名为“打虎洼”,并在打虎洼建立石坊。由大儒宋濂在坊上亲自题写:“大明洪武三年九月田兴打虎处”,为田兴树碑立传。
三次下诏求见,而不得
时隔十余年后,再次收到田兴的消息,朱元璋百感交集。回想起少年时被田兴搭救,想起平定天下时为他出谋划策。朱元璋如今已经贵为九五之尊,想到的是一定要请到田兴,与其共富贵。但是两次下诏书,田兴都视而不见。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亲自修书一封交与田兴。这已经是朱元璋第三次诏请田兴了。
信中开头写到:“元璋见弃于兄长,不下十年。地角天涯,未知云游之处,何尝暂时忘也。”两次诏请都不得见,朱元璋也表达了自己的不解:元璋犯了什么罪过,兄长两次都不肯与我相见。(两次诏请,而执意不我肯顾,如何见罪至此。)
朱元璋害怕田兴是因为自己做了皇帝,如今身份悬殊,忘记了过往情分,不念兄弟旧情。为了打消田兴的疑虑,朱元璋在诏书中说道:“皇帝还是皇帝,元璋也还是这个元璋。我只不过是偶然做了皇帝,并不是一当皇帝,就不是朱元璋了。我也不会因为当了皇帝,就把兄长当做臣民了。”
皇帝自是皇帝,元璋自是元璋,元璋不过偶然做皇帝,并非一做皇帝,便改头换面,不是朱元璋也。本来我有兄长,并非做皇帝便视兄长为臣民也。愿念弟兄之情,莫问君臣礼。——《与田兴书》
朱元璋知道田兴习惯了游历四方,闲云野鹤的生活,并不强迫他入朝做官。在诏书中继续说道:“国家政务,兄长如果愿意帮助元璋,就当个一官半职。如果不愿意,也但凭兄长的意愿。此次相见只谈兄弟之情,不谈国事。”
至于明朝事业,兄长能助则助之,否则听其自便。只叙弟兄之情,不谈国家之事。美不美,江中水,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与田兴书》
这篇诏书写的情真意切,诚恳备至,也是朱元璋为数不多的好文章。朱元璋害怕田兴还是不来相见,在诏书最末写到:“再不过江,不是脚色!”朱元璋的言外之意是,你平日自诩为英雄好汉,行侠仗义。如今却连故人的面都不敢见,你还算什么英雄好汉?
果然,这一激将,田兴终于露面了,前往南京面见朱元璋。朱元璋以家人礼接待田兴,亲自前往龙江迎田兴。朱元璋也不强人所难,不谈国事,兄弟二人只是把酒言欢,经常畅聊到深夜,情谊如初。逗留月余,田兴多次辞行,朱元璋都不肯。
洪武四年,一代奇男子田兴病逝于南京。朱元璋听闻后,悲拗不已,亲自为田兴治丧。并下诏册封田兴的两个儿子为指挥使,田兴的儿子受父遗命,不肯为官,执意回到六合为民。
- 0000
- 0000
- 0003
- 0001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