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广孝:披袈裟,兴杀戮,靖难第一功臣,105年后为何被移出太庙
朱明王朝的缔造者朱元璋,开局一个碗,化缘走四方,于烽火连天中建立了汉人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政权。“草根逆袭”式的人生之旅,让他在晚年回忆自己的经历时豪情万丈“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嘉焉!”
伟大的洪武大帝觉得老朱家的帝国跟和尚的缘分大抵也就如此了,但是他怕是死也想不到,在他驾崩后不久,这天下就因为另一个和尚再次风云变幻。这个血染袈裟的和尚叫姚广孝,他究竟做了什么事情?活着的时候荣耀万丈、皇恩加身,在身亡一百多年后却让皇帝陛下专门把他的牌位从太庙中移出来?
奇怪的和尚
1335年的江苏吴县,姚广孝出生在了一个医学世家,史料记载,姚广孝聪慧过人,精通多个学派的经典,从小就擅长吟诗作对,博览群书,知识储备量大的惊人。按照今天的说法,他就是那种天赋比你好,人还比你努力的神童。
倘若依着明朝传统的子承父业的传统,姚广孝应该接过他爸的药匣子成为一个钻研医术的姚大夫。然而鬼才之所以和普通人不一样,是因为他们对生活的规划与思路异于常人。所以在姚广孝不知道用了什么方法说服了家人以后,14岁那年,他出家成为了一名和尚。
如果按照这样的情况发展,原本要成为大夫的姚广孝最后也许会成为一名得道高僧。但是身为和尚的姚广孝却拜了个道士做师傅,天天跟着他的道士师傅席应真学习阴阳之术,通读《易经》。
但是他在补道家课外班的课的时候,主修的佛学也没有落下,因为在后世给他的评价中,其中的一个身份便是佛学大师。此外,姚广孝还在学习之余化身社牛,结交了宋濂和杨基等儒学大师。
就这样,姚广孝成为了一位精通儒释道的和尚,然而他仍不满足,因为这距离他的目标还有很远的距离。人的一生大多是有得有失,上天给了这位和尚聪明绝顶的头脑、满腹经纶和超高的情商,所以为了平衡,它也塞给了他一样东西——等待。它让姚广孝用了足足五十余年来实现他心中所求。
靖难功臣
最终姚广孝是等到了。洪武十八年,朱元璋为了熏陶诸位王爷的气质,让他们修身养性,给他们选了一些和尚作为侍从。
当一位叫朱棣的王爷前来选择和尚的时候,姚广孝死死的盯住了这位皇子,他知道,他穷极一生等待的机会终于到了。为了让朱棣选择他,两人第一面,他就说出了令永乐大帝毛骨悚然的一句话:臣奉白帽著王。翻译过来就是:我要给王爷戴顶白帽子。朱棣顿时吓了一跳,白和王加起来不就是个皇字吗?
当时太子朱标还没有死,但是看起来老实至极、兄友弟恭的朱棣实际上也没那么无欲无求,因为在知道这句话的意思以后,思索再三的朱棣还是把这个语出惊人的和尚带回了驻地北平。
虽然姚广孝成功地进入到了燕王大人的社交圈,但是这似乎并没有什么用。
当时的王朝承平已久,太子朱标有治世之才,又被朱元璋亲自教导处理国事,朝臣对于太子也比较信服。所以在姚广孝想做的这件事上,此时的朱棣顶多就是个陪着他等待的人。甚至在知道这个和尚想要做什么以后,等待就从两个人的事情变成了一个半人的事情。因为当时的朱棣很多时候都觉得他现在的生活就很是不错,不需要姚广孝天天给他灌输这种思想。
然而,朱棣的想法终究从摇摆不定变成了坚定向前。这个推波助澜的并不是天天演讲的姚广孝,而是燕王的皇帝侄子—建文帝。
年轻气盛的新帝,刚刚即位就听信臣子们的言论,开始大刀阔斧的削藩—收拾他的各位藩王叔叔们即朱元璋的儿子们,但凡是被有封地的王爷都被朱允炆用各种各样的理由一一削掉封号软禁,收回封地,更有性情刚烈者直接在此过程中全家自杀。
而燕藩因为要防御边关,封地中有相当数量的军队,并且都由朱棣领导。按照建文帝的做派,燕王要想在此次浩劫中不被摧毁,简直是天方夜谭。朱允炆就这样帮助了素未谋面的姚广孝,为了保命的朱棣终于下定决心要和这个道号道衍的和尚做那件天天被劝的事—造反。没错,道衍和尚一直心心念念的就是造反。
随后,朱棣发起了名为清君侧,实际为抢皇位的靖难。在整个起兵打仗的过程中,姚广孝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每每在战争的关键时刻,他总能提出改变整个战局的关键性的建议,甚至连奠定朱棣登基的一战,也是因为执行了姚广孝的计划才得以胜利。
作为辅佐朱棣登基的第一大功臣,在燕王变成皇帝陛下后,快七十岁的姚广孝自然受到了诸多的赏赐。永乐二年,他获封资善大夫、太子少师,除此自外永乐还给了他不少物质上的赏赐。
但是这位和尚的反应很是奇怪,皇帝赏的宅子,他不住;皇帝赏的美女和金银,他全退回去了;皇帝让他出来当官,他不去,除了简单的处理几件工作之事,天天穿着僧衣住在佛寺里头。
后世有很多人不理解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大家辛辛苦苦地跟着朱棣打仗,不就是为了封妻荫子吗?他不是,把他的一生联合到一处,我们就会发现,他在儿时的努力,壮年的等待,垂垂老矣的血雨腥风,只为了一件事。
那就是不负所学,一展抱负。在他看来又有什么样的事情比在乱世中辅佐一位帝王登基更能让他尽情施展一身的才华呢?所以功成之后的赏赐与皇恩在他眼中其实都不是重中之重,他所看重的是,这皇帝的宝座,有多少程度是因为他,而在血海中升起。
永乐十六年,这位被后人冠以“黑衣宰相”的怪异僧人与世长辞,皇帝钦赐配享太庙。然而,他与朱明王朝的纠葛远远没有结束。在明嘉靖年间,皇帝亲自下旨,将姚广孝的牌位移出太庙,不再与皇室中人一起享受供奉,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首先,姚广孝是一名僧人。虽然他曾经拜道士为师,但是按照正统的身份,他仍属于佛家。嘉陛下是道教的忠实信徒,不想让一个和尚配享太庙也情有可原。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姚广孝辅佐朱棣登上皇位确实是有不世之功,但是他们当初行的却是悖逆之事,有违封建王朝的忠君思想。永乐大帝身为治国有方的老祖宗,后世的皇帝们自然不敢多言,但是姚广孝在他们的眼里却是实实在在的乱臣贼子,这样的人怎能享受着配享太庙的荣誉,成为天下臣子的楷模呢。
结语
姚广孝的一生可谓是波澜壮阔,生前他凭借着一双搅弄风云的手掀起了滔天巨浪,死后人们仍围绕着他展开不休的争论。有人说他智谋过人,有人怨他挑起战端,还有人说他阴诈狡猾。史官们也分不清到底哪个评论最为准确,于是通通收录在案,留给了后世一个谜一样的僧人。但是这只是后人根据天下大势给他的定义,于他而言,实现愿望就已是幸事。
- 0000
- 0004
- 0000
- 0001
- 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