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殷:娶朱元璋嫡女,遭朱棣暗害,拥兵40万不救建文帝,死得憋屈
明朝洪武十年(1377年),朱元璋派汝南侯梅思祖到青州训练兵马,梅思祖要求带着家中的子侄一起去见见世面,朱元璋没有反对。只是,朱元璋在梅思祖身后看到一个英俊的后生,此人身材挺拔,温文尔雅,吸引了朱元璋的注意。
朱元璋问起来才知道,此后生名叫梅殷,正是梅思祖的侄子。当时,朱元璋的嫡女宁国公主刚满14岁,正是待嫁的年龄,朱元璋便做主,封梅殷为驸马都尉,于明年迎娶宁国公主。
洪武年间,梅殷无疑是朱元璋众多女婿中最受倚重的一个,朱元璋驾崩前,曾召梅殷入宫托孤,希望梅殷能够辅佐朱允炆。
《明史 ·卷一百二十一》记载:
帝春秋高,诸王强盛。殷尝受命辅皇太孙。
遗憾的是,四年后,当靖难之役到了最后关头,梅殷虽然拒绝了朱棣的“合作”,但在朱棣攻打南京城的时候,梅殷拥兵40万,却没有前来救驾。一时间,梅殷到底是忠是奸,后人莫衷一是。
本文,笔者将和大家分享朱元璋的二女婿梅殷,希望通过史料的综合分析,让大家了解一位明朝初年的悲情人物。
一、太祖爱佳婿,临终托重任
明太祖朱元璋一生有26子16女,根据《明太祖实录》的记载,其中他的前五个儿子和皇次女宁国公主、皇四女安庆公主皆为马皇后所生。虽然史学上对马皇后生7个孩子有争议,但宁国公主是马皇后所生的第一个女儿,这一点却是共识。
宁国公主出生于元朝至正二十四年,比她的四哥朱棣小4岁。身为朱元璋的嫡女,宁国公主从小备受朱元璋宠爱。
洪武十一年,宁国公主14岁,朱元璋在诸位勋爵子弟中挑来挑去,最终挑中了汝南侯梅思祖的侄子梅殷。《明史·梅思祖传》记载:
梅思祖,夏邑人。初为元义兵元帅,叛从刘福通。扩廓醢其父。寻弃福通,归张士诚,为中书左丞,守淮安。
梅思祖是河南商丘夏邑人,他早年曾为元朝效力过。韩山童、刘福通发动红巾军起义时,元顺帝派察罕帖木儿南下平叛,梅思祖被任命为义兵元帅,归察罕帖木儿节制。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察罕帖木儿被叛徒所杀,他的养子王保保(扩廓帖木儿)接任。
王保保心胸狭窄,他麾下的李思齐、梅思祖等人纷纷叛逃。梅思祖最初投奔了刘福通,王保保一怒之下将梅思祖的父亲碎尸万段。后来,刘福通逐渐势弱,梅思祖又投降了张士诚,他被张士诚任命为中书左丞,镇守淮安。
至正二十六年,朱元璋在灭掉陈汉(陈友谅集团)之后,开始挥师东进,命徐达、常遇春、冯胜等将领率兵攻打张士诚。在泗州之战时,梅思祖自知不是徐达的对手,便献城投降。《明史·梅思祖传》云:
徐达兵至,迎降,并献四州。士诚杀其兄弟数人。
梅思祖后来跟随徐达讨伐张士诚、北伐元朝,立下赫赫战功,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梅思祖被封为汝南侯,世袭罔替。
需要说明的是,当年梅思祖背叛张士诚而投降徐达,张士诚非常恼怒,进而杀了梅思祖的几个兄弟,在被杀的人中,就包括梅殷的父亲。正是因为如此,梅思祖才把梅殷当亲生儿子看待。不仅请名师教导梅殷学习经史,还有意培养他熟悉军事。洪武十年,梅思祖奉命到青州练兵,便带梅殷一同前往。也就是在这一年,朱元璋看中了梅殷。
次年,梅殷成了大明朝的驸马都尉、朱元璋的二女婿。根据《明史·公主传》记载:
(梅)殷字伯殷,汝南侯思祖从子也,天性恭谨,有谋略,便弓马。太祖十六女诸驸马中,尤爱殷。
事实证明,朱元璋的眼光还是不错的,梅殷毕竟为人恭谨,还有勇有谋。在朱元璋的众多女婿中,他最喜欢的就是梅殷。
梅殷虽然出身于勋贵家庭,但他并没有打过仗,归根结底他还是个文臣。洪武年间,梅殷曾担任山东学政,在山东,很多学子对他的学问佩服不已,甚至有人称他“精通经史,堪为儒宗”,可见,他的学问当属一流。
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病逝,朱元璋最终立朱标之子朱允炆为皇太孙。由于当时诸位藩王年长,而储君年幼,朱元璋驾崩前,曾托孤于梅殷,让后者辅佐朱允炆。
只是,梅殷没想到,他这个托孤大臣不是一般的难当。因为接下来发生了靖难之役。
二、姑父镇淮安,妹夫不放行
洪武三十一年五月,明太祖朱元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登基,改元建文,史称建文帝。建文帝做了6年的储君,对藩王早有戒心,他刚坐上宝座,便召集黄子澄、齐泰等心腹筹划推行削藩。
梅殷作为托孤大臣,他并不建议朱允炆如此急迫地削藩。但朱允炆踌躇满志,并不听梅殷的劝阻。
洪武三十一年八月,在朱元璋去世尚不足三个月内,朱允炆削掉了周王朱橚,而后,又连续削齐、湘、代、岷四王。半年之内,五位藩王被削,其中,湘王朱柏为表抗议,举火自焚,其他四王皆被贬为庶人。
朱允炆这一系列不讲情面的操作,让远在北平的燕王朱棣如坐针毡,在姚广孝等人的劝说下,朱棣最终举兵“清君侧”,靖难之役就此爆发。
战争开始后,朱允炆昏招频出,耿炳文、李景隆接连战败,虽然朱允炆靠着盛庸、平安等人勉强挡住了燕军南下的步伐,但还是难改朝廷颓势。建文四年,朱棣绕过济南,直击灵璧,锐不可当。
朱允炆一方面派平安、何福到灵璧布防,另外召来他的姑父梅殷,让梅殷率兵镇守淮安。《明史·公主传》记载:
及燕师所逼,惠帝命殷充总兵官镇守淮安。悉心防御,号令严明。
朱允炆为何要梅殷镇守淮安呢?一方面因为他手中已无人可用,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梅殷的叔叔梅思祖曾在淮安经营多年,梅殷对淮安相对熟悉。梅殷到达淮安后,兢兢业业做好防御,纪律严明。
建文四年四月,朱棣在灵璧击败何福,随后生擒平安。接下来,朱棣南下的路线有两条:第一是,由淮安沿运河南下镇江,再直逼南京。第二是经过泗州、渡淮河,下洋扬州,再进军南京。
巧合的是,而淮安守将,正是朱棣的亲妹夫梅殷。有了这层关系,朱棣当然选第一条路线。于是,朱棣写信给梅殷,希望妹夫能让出道路,让燕军顺利通过淮安。《明史》记载:
遣使假道于殷,以进香为名。殷答曰:“进香,皇考有禁,不遵者为不孝。”王大怒,复书言:“今兴兵诛君侧恶,天命有归,非人所能阻。”殷割使者耳鼻纵之,曰:“留汝口为殿下言君臣大义。”王为气沮。
朱棣给梅殷写的第一封信,说得比较委婉,朱棣说自己要到南京“进香”,希望梅殷给个方便。梅殷回复朱棣:“先帝崩前曾下旨,让诸王在藩地,不用来京城祭拜。你违背了先帝的意思,是不孝。”
朱棣大怒,第二封信就直白得多,说自己要到南京清君侧。梅殷将朱棣送信的使者的鼻子和耳朵割掉,对使者说:“我留下你的嘴巴,回去告诉燕王什么是君臣大义!”
从梅殷两次拒绝朱棣来看,他并没有站在朱棣这边。梅殷的拒绝,让朱棣没了脾气。根据相关史料记载,梅殷在淮安拥兵40万,朱棣不敢和梅殷硬碰硬。
不过,据笔者分析,40万应该是夸张的说法,毕竟在靖难之役之初,朱允炆一共才100万兵力,就算后期没有损失,也不可能给梅殷40万。
因为梅殷拒绝,朱棣只能选第二条路线,他从灵璧直接渡淮河,攻占泗州。虽然这一战比较艰苦,但在燕军将领丘福、朱能的带领下,最终拿下泗州。接下来,朱棣直捣扬州,渡过长江,把梅殷所在的淮安甩到身后。
实际上,建文四年朱棣的这一次南下,本就是奔着“直捣黄龙”去的,他沿途不求攻城拔寨,只为快速南下。梅殷不给朱棣方便,朱棣便绕过淮安,直接从扬州杀到了南京城外。最后,南京城陷,明朝换了主人,朱棣正式登基。
三、旧臣投新主,驸马惹争议
朱棣登基后,梅殷仍在淮安。朱棣逼宁国公主写下血书,派人将血书送往淮安,劝梅殷投降。梅殷得到妻子的血书后,得知建文帝已“死”,痛哭不已,而后决定来南京见朱棣。《明史纪事本末》记载:
乃还京,见文皇。文皇曰:“驸马劳苦。”殷曰:“劳而无功,徒自愧耳!”文皇衔之。
到了南京,朱棣说:“驸马爷劳苦功高啊!”梅殷说:“劳而无功,徒留愧疚而已”朱棣听完,不太高兴。
虽然没有记载梅殷说这句话的态度,但从朱棣的表现可以看出,梅殷的话似乎有讽刺之意。
梅殷虽然在靖难之役中没有给朱棣方便,但他最终也算保住了全家的禄位。然而,正是因为梅殷从建文旧臣一跃成为永乐新臣,所以他的人品遭到后人的质疑。后人质疑梅殷,主要有两点:
第一,梅殷号称拥兵“40万”驻于淮安,为什么在朱棣攻打南京的时候,他不发兵前来营救建文帝?他是不是存在两头下注的可能性?
第二,梅殷是朱元璋最喜欢的女婿,身为托孤大臣,在得知建文帝已死的情况下,他为什么没有和铁铉等人一样抗争到底?而是选择向朱棣低头?
后人对梅殷的这两点质疑,乍一看似乎很有道理那么,梅殷到底是忠臣还是奸臣呢?朱元璋到底有没有看走眼呢?笔者认为,梅殷不是奸臣。
先来解释第一个问题,梅殷为何没有挥兵救驾?
先说一下靖难之役的过程,朱棣于建文四年五月初七攻下泗州,五月十八日扬州守将投降,五月二十二日渡长江,六月一日抵达南京浦口。注意,朱棣是在泗州之战前给梅殷写信的,换句话说,从梅殷拒绝朱棣,到朱棣兵临南京城下,其实只有短短的20天的时间。而这20多天里,还发生了一件大事,镇守长江的盛庸被朱棣打败,镇江也已经失守(扬州、镇江两镇是淮安通往南京的必经之路)。
换句话说,北方实际上已经被燕军切断了。建文帝在最后时刻,派黄子澄和齐泰出去募兵,也是往南方去,梅殷其实并不知道南京的战况如何。
再说,梅殷的任务是镇守淮安,第一他没有接到建文帝要他救驾的诏令,第二中断了消息,他怎能放弃淮安,贸然带兵前往京城呢?
当时,被称作“铁骨铮铮”的名臣铁铉在济南,消息中断,他也没有及时救驾。铁铉和梅殷当时的处境是一样的。只是,铁铉后来选择宁死不屈,而梅殷选择了向朱棣低头而已。所以笔者认为,朱棣登基之前,梅殷和铁铉对朝廷的忠贞是可以划等号的。后人不能因为铁铉选择赴死,就赞美铁铉之忠,而梅殷选择低头,就苛责梅殷。
再来解释第二个问题,梅殷为何向朱棣低头?
梅殷是朱元璋的托孤大臣,说到底,他效忠的是明朝。当初,他不愿意让朱棣从淮安通过,就是因为朱允炆仍在位。但是,他和铁铉不同的是,他除了是臣子,他还是皇亲国戚。他最后臣服于朱棣,实际上是勉强说得过去的。
一定要注意,笔者加了“勉强”二字,这两个字,这也是梅殷惨死的主要原因。下面我还会讲到这个问题。
四、皇亲心愧疚,帝王久不容
梅殷毕竟是建文旧臣,朱棣虽然在表面上接受梅殷,但实际上并不放心。《明史纪事本末》云:
久之,殷不能平,时见词色。文皇尝夜遣小中官潜入殷第,察之,殷愈怒。
我上文说过,梅殷的低头,是很勉强的。所以,在永乐年间,梅殷心中仍不能平,这在他平时的言语中都表现了出来。不仅如此,朱棣还经常派人在夜里潜入梅殷的家中监视梅殷,被 梅殷察觉后,后者更加愤怒了。这就意味着,梅殷和朱棣之间的矛盾,不仅存在,还越来越深。
到了永乐二年,都御史陈瑛向朱棣弹劾梅殷,说梅殷在家中培养死士,并且在生活上和一个叫刘氏的妇人有染,私下还诅咒朱棣。朱棣对陈瑛说:“朕自处之。”
朱棣的意思是,梅殷的事你别管,我自会处理。让大家都没想到的是,朱棣对梅殷的处理,却是极端的手法——暗害。《明史·公主传》云:
明年冬十月,殷入朝,前军都督佥事谭深、锦衣卫指挥赵曦挤殷笪桥下,溺死,以殷自投水闻。
永乐三年十月,天气已冷,梅殷像往常一样穿戴整齐去上朝,在经过笪桥的时候遇到了两个人,这两人分别是前军都督佥事谭深、锦衣卫指挥赵曦。梅殷起初没在意,不料,这二人竟然把梅殷挤到了桥底下。
可怜梅殷,当朝驸马,朱棣的亲妹夫,掉进桥桥下的冷水中后,竟然无人施救,最后竟被活活淹死了。
梅殷之死,透露着诡异:第一,梅殷为何会在桥上遇到这二人?即使桥面不够宽阔,以梅殷朱棣妹夫的身份,别人也会让他先通过才对,为何会把他挤下去?第二,即使梅殷被挤掉河里,另外两人为何不施救,就眼睁睁地看着梅殷被淹死?
梅殷死后,宁国公主不干了,她怀疑谭深、赵曦是受朱棣指使,因此入宫找朱棣理论。当着妹妹的面,朱棣当然说:此事非朕所为!
但宁国公主哪这么容易被说服,他拉着朱棣的衣角不松手,哭得涕泗横流。朱棣为了给妹妹一个交代,提出严审谭深、赵曦两人,最后说要将二人杀掉为梅殷报仇。滑稽的是,谭深、赵曦两人可能没料到朱棣会杀自己,在听闻朱棣要杀自己时,他们竟然说了实话。《明史纪事本末》云:
二人对曰:“此上命也,奈何杀臣!”文皇大怒,立命力士持金瑵,落二人齿,斩之。
意思是,谭深、赵曦二人经不住严审,最后竟然说:“这一切都是皇上命我们干的,为什么还要杀我?”
朱棣听闻后,气得不得了,立即命人将二人的牙齿打落,不让二人说话,然后将人杀了。
通过这些事情,梅殷到底是不是朱棣暗害的,可谓一目了然。
最后,为了安抚妹妹,朱棣封赏了梅殷的两个儿子,长子梅顺昌被任命为中府都督同知;次子梅景福被任命为旗手卫指挥使。朱棣对妹妹宁国公主说:“我已经帮你找出凶手了,你就不要再难为自己了。”然后,朱棣又对两个外甥说:“朕不念尔母尔安得至今日?”意思是,如果不念及你们的母亲,你们焉有今日?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朱元璋的二女婿,朱棣的亲妹夫,就这么稀里糊涂地死了,在永乐朝,没有泛起一丝涟漪。
笔者认为,朱棣之所以要暗害梅殷,最根本的原因还在梅殷身上。梅殷从小熟读经史,儒家思想已经融入他的血液。他当初虽然勉强接受了朱棣登基的事实,但在内心深处仍然对建文帝心怀愧疚。以至于,他在日常的语言和行为中多表露出“不平之意”。而这种不平,是朱棣较为忌讳的。因为梅殷是皇亲国戚,朱棣不好直接问罪于他,于是才用了暗害这一招。
说到底,梅殷骨子里还是一位单纯的读书人!
说到底,梅殷虽然咬牙投降了朱棣,但他过不去心中的那个坎!
司马光在《四言铭系述》中说:尽心于人曰忠,不欺于己曰信。
梅殷不是奸臣,但他最后也没有做到忠信二字。他只是一个想做高尚的读书人而又没有做到的悲情人物而已。
- 0000
- 0000
- 0000
- 0001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