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场大捷歼敌数万!谁说明郑军队不能打陆战?
现在很多人对国姓爷郑成功的明郑军队有一种刻板印象:这帮人只会打水战,不会打陆战,明郑军队在水上是条龙,上了岸那就是条虫。其实形成这种印象也是很正常的,毕竟我们的国姓爷在南京输得太惨,高级将领阵亡了一大堆,他老人家从镇江跑路的时候,连此时深入敌境的张煌言都没来得及通知。导致可怜的张苍水历经千辛万苦跑回浙江沿海的时候,身边只剩下了两个人。
郑成功的画像。
但是问题在于国姓爷这十几年的军事生涯的陆战可不只是围攻了一次南京。而且还有一个问题被忽略了,如果明郑军队在陆地上真的是条虫的话,郑成功是不可能打到南京城下的,因为凭借水师深入长江到达南京,不可能只在水上和清军交战。
骑兵是关键。
在前年我曾经读过一次明郑史料《先王实录》现在就把明郑军队十几年间所有对阵清廷军队的陆战都列出来:1647年八月泉州之战、1648年十月云霄镇之战、同月末的盘陀岭之战、1651年下半年的磁灶社之战、龙窑之战、札钱山之战、小盈岭之战、1652年年初的东江桥血战、1652年九月的漳州之战、1653年五月的海澄之战、1655年下半年的进攻广东揭阳之战、1656年年末的护国岭之战、1657年的闽安镇战役、1659年六月的银山之战、同月的观音山之战。
荷兰人笔下的郑军。
以上所列举的这些战斗,规模较大的有小盈岭之战、东江桥之战、漳州之战、海澄县城之战、护国岭之战、银山之战、观音山之战,共计七场,明郑军队打赢了其中的五场。保守估计,在这五场大战之中被杀伤的清军至少在两万以上,而且不乏满洲八旗劲旅。所以说,咱们不能说国姓爷和他的明郑军队不会打陆战。
从1648年开始一直到1662年,郑成功的主要地盘一直在金厦二岛,除此之外还有铜山岛、南澳岛,较为稳定的控制区大概就以上四岛。但是郑军的人数最高达到了7到8万人之多,假设一名士兵背后有五名家属家仆等非战斗人员,那国姓爷所统治的人口最低也要到40万。
明朝平民。
士兵家属要吃的粮食、制造火器所需要的火药以及金属、制造冷兵器和盔甲所需要的钢铁和棉花、制造战船所需要的木材,这些东西固然可以通过海外贸易得到,但终究不是长久之计。1650年马得功偷袭厦门,南下勤王的郑成功不得不回师救援,临走时安慰部下说“回师杀虏,须足粮食”。由此可见士兵口粮对于郑军的重要性,而郑军军粮的来源除了开垦田地的收获之外,还有就是来自于敌对势力的战利品了,这是说得好听一点,说得不好听一点,那就是抢来的粮食。
明军。
但是无论是抢粮还是武力恫吓之下的征收粮食,对于明郑来说,一只强悍的陆军是保证军粮供给的根本。
所以郑成功对明郑陆军的建设是十分重视的,举一个很多人耳熟能详的例子:虎卫铁人军。当然铁人军其实是比较晚的东西,人数也比较少。早在1648年的云霄镇战役,清廷云霄镇驻军(额定兵力1000人)的副将王起俸和主将张国柱有矛盾,王起俸带着几名部下偷偷跑到铜山向郑成功投降,后来为郑军攻打云霄做了向导,杀死张国柱,全歼清廷驻军,郑成功对王起俸十分重视,命令其组建铁骑镇。王起俸在郑军中战斗了十几年,1659年郑成功攻打南京失败,在退出长江之后又对崇明岛发动进攻,王起俸在攻城战斗中身受重伤,不久就去世了。
明军骑兵。
在攻打云霄的战斗之中,郑成功还收降了张国柱的中军将领姚国泰,郑成功命令姚国泰也参与到骑兵的建设之中。除了姚国泰、王起俸两个人之外,郑成功在之后的战斗中收降的将领还有赫文兴、刘国轩、把成功、马信等人,其中刘国轩的军事水平怕是仅次于郑成功本人。1678年延平郑经进攻福建,在刘国轩的指挥之下,时隔二十三年,郑军在海澄县城又一次大破清军,消灭清军近三万人。
清军绿营兵。
优秀的将领有了,然后就是极其严格的训练,明郑史料《先王实录》中记载郑军大破清浙闽总督陈锦的部队,在开战之前,郑成功作出部署“又传各营盘中竖瞭望台,高数丈,瞭官带火号三枝,照看中军营。第一枝火号起,是虏出兵,各穿带衣甲军器站队,贴立木栅边;第二枝火号起,系虏逼近营盘,鸣金贴立木栅籧篨内,以逸待劳,挫其锐锋;候第 三枝火号起,即齐拥杀敌。头叠用火筒、火箭、神机铳器,次叠用牌被枪刀。又传令曰:此番杀虏,照大敌赏罚格:副将以下退却者许督阵监营登场枭示,统领总镇登时捆解军前枭示”。
清军绿营兵。
郑军作二叠,头叠用火器,次叠用长枪大刀这样的冷兵器。在各营盘中又建起瞭望台,瞭望官携带三支火箭,一支火箭射出代表发现清军,郑军要穿好盔甲站好队形;第二支火箭射出代表清军开始逼近营盘,明军应该做好准备;第三支火箭射出,所有的火器就应该一起开火,手持近战武器的士兵应做好拼杀的准备。敢于退却的军官,副将以下可以当场拿下斩首,统领总镇这样的高级将领应该当场逮捕,然后拿到军前斩首。东江桥之战杀得陈锦这位曾经的袁崇焕部将在败退之后借酒浇愁,最终被手下人刺杀身亡。
明军骑兵。
因为杨英的这本史料保存下来,我们也可以看到更多的有关明郑军队训练的细节“冯工官起盖演武亭成。先时藩以日夜出督操练,往还殊难,命冯工官就澳仔操场筑演武亭楼台,以便驻宿,教练观兵,至是告成。一日,藩在楼观各兵阵操有未微妙者,于是再变五梅花操法,日亲临督操,步伐整齐,逐队指示,计半月,官兵方操习如法。始集各镇合操法,并设水师操法,俱有刻版通行”可见,国姓爷练兵是有自己的一套方法的,而且他练兵的标准十分严苛,比如赫文兴就曾经在这上面栽了大跟头。
“时左提督赫文兴督操,队伍不齐,藩阅之,调文兴就操场令责四十棍,诸镇将跪劝免,实降一级”赫文兴因为队伍不齐险些吃了四十大棍,就因为这事儿一下子就病了,不久之后就去世了,当然后面还有一堆挨收拾的人“督操官陈武捆责百二,贯耳游示。文兴因此悒悒,惊忧抱病。林胜捆责二十棍”还有一个被赶到别处去当官的“护卫前镇陈尧策,操不如法,蕃令改兵柄,委管浪崎地方事”。
明代绘画中的城池。
咱们再回到郑成功那七场大仗,和他对阵的不乏满洲八旗汉军八旗的精锐,比如海澄之战用地雷之法大破汉军八旗将领金砺的二万精锐,金砺本人连夜逃走;在护国岭斩杀满洲八旗将领阿格商,击破其兵数千人,获得大量的甲胄;在银山几乎全歼管效忠的4000名满汉八旗骑兵。连武装到牙齿“全身披挂是铁”的八旗老爷都吃了不止一次瘪,那些连军饷还有马料都配不齐的绿营兵就更不用说了。
但明郑政权为什么最终还是走向失败了呢?其实本质上还是资源问题,郑成功纵横闽浙十几年,但是他真正长期统治的只有四个地方:金厦二岛、铜山岛、南澳岛,这些地方不可能提供足够的兵员粮食还有制造火器和刀剑长矛盔甲所需要的材料,其他攻克的城市基本上是很难真正守住。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漳州,第一次打,没打下来,第二次在刘国轩的配合之下攻入了漳州,但是满汉八旗军很快就南下反扑,郑成功不得不拆了漳州的城墙,再次缩回厦门。
明军步兵。
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郑成功还是李定国,他们都缺少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歼灭战。如果能在一场战斗之中,大量杀伤清廷的有生力量,假设郑成功能在海澄之战中彻底摧毁金砺的两万人马,把金砺本人都干掉,或者直接在一场战役之中直接摧毁闽浙两省的清军主力,如果他真的能做到这种地步,那下一步就是取得漳州全州这样的大城市,然后从长计议了,1659年郑成功发动的长江战役其实就是这样的一场对决,但是很可惜,太晚了。
国姓爷郑成功的画像。
所以从郑成功这里再看李定国,不难发现,李定国指挥的衡州之战其实可以说是决定了整个明朝的命运,试想一下,如果马进忠、冯双礼没有带兵偷偷撤走,而是和李定国一起前后夹击爱新觉罗尼堪,那爱新觉罗尼堪所指挥的这几万人就算不全军覆没,那也要褪层皮。满汉八旗主力如果一旦遭受重创,那清廷以后的南下军队的战斗力就会大打折扣,因此也就给了复明义军们更多的机会,不过很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 0000
- 0003
- 0000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