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都灭亡了 陕甘总督还在率清军战斗 差点为溥仪打下半壁江山
他是多罗特·升允。清朝末年,国内外问题交织,晚清政府的统治岌岌可危。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导致宣统皇帝溥仪年仅五岁便被迫退位。这一历史事件不仅标志着大清皇朝的结束,也意味着中华帝制的落幕。
在辛亥革命的背后,仍有一部分旧臣并未放弃,他们一直寻求机会来实现清朝的复辟。尽管孙中山先生已经建立了中华民国并倡导共和制度,一些“保皇派”依然坚持保留君主制度,甚至恢复封建帝制。
著名的康有为、梁启超、辜鸿铭等人以及像张勋一样的军阀,均代表了这一观点。现在,站在民主和共和制度的视角,有时很难理解他们的“保皇”思想。
我们需要了解,即使在“保皇派”中,也有许多才干出众、忠心正直的人物。其中的一位,便是陕甘总督多罗特·升允,这位“保皇派”的代表。
多罗特·升允是蒙古镶黄旗人,他在晚清和民国初年都扮演了重要角色。他的一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半生是一个热衷于洋务运动、有政治影响力的官员,而后半生则是一个为复辟清朝而四处奔走、坚守信仰的遗老。
升允出生于一个家族中,世代为清朝效力。他在光绪八年中举,开始了自己的官员生涯,仅用十五年,他就从一个低级主事升至一品大员,最终成为陕甘总督。但在宣统元年,因为反对立宪,他被罢免了职务。然而,辛亥革命爆发后,升允再次复出,担任陕西巡抚。
辛亥革命的胜利宣告了清王朝的结束,但升允一直效忠大清和皇帝。他坚决反对宣统帝的退位,甚至率领军队企图夺取西安,并在那里复辟溥仪。
为了保卫溥仪的皇位,升允曾经率领军队攻占十余座城市。然而,当陕西岌岌可危时,溥仪已经颁布了退位诏书。尽管情势不利,升允仍坚持消灭战俘和革命者,导致部队拒绝作战,最终他不得不撤退。
之后,升允继续四处寻求支持复辟的力量,私下与溥伟、张勋等人密谋。但他未能成功,最终于1931年病逝。尽管升允深感有愧,他的忠诚使溥仪赠谥他为文忠。
升允具备出色的才智,一生廉洁,为政正直,甚至敢于弹劾权贵。他积极参与洋务运动,提出建立陕西大学堂(即西北大学前身)的建议。此外,他还在兰州创办甘肃省速成师范学堂。
升允的忠诚和坚持是为复辟清朝而服务的,而不是出于功名利禄。这也正是他坚决投靠外国势力,包括日本和一些军阀,为复辟清朝四处奔波的原因。他的行动表明,他的政治认同高于一切,尤其是政治理想。
升允不仅希望复辟清朝,还反对共和制度。他视之为对封建帝制和封建道德的亵渎,将支持共和的革命者视为乱臣贼子,必须被剿灭。在他的心中,共和制度与中国千年的封建传统背道而驰。
他曾尝试寻求内外蒙古各部贵族的支持来复辟清朝。然而,由于他的民族认同和地域认同没有得到足够的支持,这些努力最终以失败告终。这表明升允的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在他心中的地位要高于民族认同。
尽管他曾寻求外国势力的帮助,但他的目标并不是个人名利或财富,而是政治理想。他不惜一切代价来实现这一理想,即使这与时代潮流背道而驰。然而,最终他的努力都是徒劳的,因为他是一个“逆历史潮流者”。
虽然升允的忠诚和坚持令人敬佩,但在时代洪流面前,这一切显得微不足道。他的努力最终未能实现,留下了遗憾和悲伤。升允的生平是历史的一部分,也是对个人信仰和政治认同的一个例子,即使这种信仰与时代格格不入,也足以引起我们的思考。
- 0000
- 0000
- 0001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