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趣闻东周存在500多年,20多位君王,为何无法恢复西周的辉煌?
81440

东周存在500多年,20多位君王,为何无法恢复西周的辉煌?

我要新鲜事2023-11-05 20:13:510

中国历史上,东周时期是一个非常绚丽的时代,该时期充满了民族融合、百家争鸣、诸侯纷争以及合纵连横等大事。然而,我们通常将其视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一部分,而不是独立地将其描述。

东周的地位逐渐下降,最终成为历史的弃子,被秦庄襄王“使相国吕不韦诛之,尽入其国”的命运所注定。那么,大周是如何一步步被时代抛弃的呢?以下是几个方面的原因:

1. 开国的坎坷历程和立国的扶持

据《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记载,东周的开局十分困难,“至于幽王,天不吊周,王昏不若,用愆厥位。携王奸命,诸侯替之,而建王嗣,用迁郏鄏”。在西周晚期,阶级矛盾急剧激化,加上申侯联合犬戎攻打镐京,使得东周的繁荣和稳定逐渐消失。

周王室不得已在各诸侯的支持下,将被废黜的太子宜臼重新立为天子。与成康的时期不同,宜臼身边的肱骨之臣已经不再忠诚,而是一些地方霸主,如郑武公、晋文侯等人。这些地方霸主因为平定内乱而获得不同程度的赏赐,却为未来的动乱埋下了祸根。

众多国家中,有一个小国在扶持周王的过程中值得特别关注,该国便是秦国。在平王东迁之后,秦国被赏赐了岐山以西的一大片土地。实际上,这是周王室无力控制的土地,被赏赐给秦襄公,相当于将一片穷山恶水赠予了秦国。通过这一次伐西戎,秦国逐渐在关中站稳脚跟,走好了建立霸业和实现大一统的第一步。

从郑武公和秦襄公的支持行为来看,这次挽救平王于镐京的投资是成功的。作为平王的扶持者,他们自然与平王产生了利益交换。

在春秋早期,“礼崩乐坏”的程度尚未达到高峰。当时,承认天下共主是正确的,这也是后来齐桓公和晋文公取得威势和霸业的关键。在承认共主的前提下,国家们会索取利益,甚至挑起事端以试探王室的态度。这表明,在扶持建立国家的情况下,王室的威信不如以前,宗法制和分封制也开始衰落。

西周初年大行分封,以封国治理地方,以井田供养国库,以宗法勾连天子与诸侯。在开国之时,天子与诸侯血缘相近,因此没有出现什么事端。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各国之间开始离心离德。诸侯的独立性逐渐表现为对世卿世禄制的不屑、对井田制的拆分以及对土地私有制的默认。

西周初年奉行田里不鬻,即土地是公家的,不可自由买卖。然而,井田制的崩坏导致这种做法逐渐落寞,各地相继出台了土地私有制度。

公元前594年,鲁国成为土地私有化工作的先驱。《春秋左氏传》中载:“初税亩,非礼也,谷出不过藉,以丰财也。”封国开始以政策的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合法性,东周的统治根基——井田制动摇了。

在同一时代,晋国作爰田以土地赏赐民众,秦国初租禾承认土地私有化,各个国家都在大大小小地调整农业结构,调整税法和土地制度来富国强兵。春秋末年的一系列土地政策的调整直接影响了战国时期的格局。

综上所述,周王室的立国之本——井田制已经没落,经济基础的崩塌预示着周王室的存续已经无法为继了。尽管东周时期在史料上扮演了一定的角色,但进入战国时期,周王室的地位逐渐式微。

究其根源,井田制的崩坏才是造成这一切的直接原因。而正是井田的崩坏催生了战国时期的各种变革,也催生了大一统的历史趋势,标志着战国时期的历史开端。从而预示着东周的地位只会越来越低。

井田制的崩坏、世卿世禄制的式微、土地私有制和新法家的发展等因素共同作用,使得周王室岌岌可危。尽管周王室早期有恢复周召二公时繁荣的愿望,但却深陷封国的威胁和内部的混乱中。频繁的内乱无法建立起一种有效的管理形式来应对分裂的局面。

在大国争霸的格局下,七国争雄,秦赵长平战后再也没有任何势力能够阻挡秦国的统一之路。虽然东周在秦昭王时期攻城略地,但很快就垮了。秦庄襄王灭掉了东周,而在秦灭东周的两年间,影响中国历史千余年的人物——秦始皇嬴政出生了。

历史的车轮继续向前滚滚而来,东周未能恢复往日的荣光。未来中华大地将迎来秦王扫六合和一个全新的国家形态。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