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外放总督是降级贬官 还是皇帝对其的看重 后者机率较大
清代乾隆以后,政治体制经历了诸多变革,其中一项引人注目的改革是尚书外放总督制度的兴起。根据官方规定,当总督职位出现空缺时,都察院左都御史、各部侍郎以及各省巡抚会被提升为总督。这一设定看似与常理不符,引发了人们对尚书外放总督到底算不算被贬的疑惑。
一、尚书的崇高地位与总督的全能之官
在明代,六部尚书的地位备受尊崇。然而,总督的职责逐渐地方化,清初时,总督通常由八旗高级武官或旗籍亲贵担任。总督的权力和职衔多寡成正比,为确保地方军事事务的有序管理,总督的兼任职衔也逐渐增多。尽管总督的地位在康熙时期相对较低,但随着乾隆时期的改革,总督地位逐渐提升。
二、尚书外放总督的特例情形
尚书出任总督的情形并不常见,通常发生在特殊时刻。乾隆十九年,刘统勋被任命为陕甘总督,这一决策与乾隆皇帝对西北军事威胁的重大决策密切相关。在历史上,乾隆二十九年,阿桂被任命为四川总督,负责治理四川金川土司郎卡边境的骚乱。福康安则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曾出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云贵总督,兼任户部、兵部、工部等要职,是乾隆后期备受器重的将领。
三、尚书外放总督与钦差大臣的相似之处
实际上,让尚书出任总督,其性质与钦差大臣相似。这些总督通常在事情结束后即返回京城卸任,任期较短。从这一角度来看,尚书外放总督并非贬低官职,而是皇帝对其的信任和器重的体现。这种荣耀是一般大臣所无法享受的。
四、尚书外放总督的挑战与局限
尚书和总督的工作性质存在巨大的区别。尚书专管一官,总督则是全能之官。虽然总督出任尚书职责在理论上不会出现重大失误,但大多数尚书由京城升迁而来,缺乏基层工作经验,在担任总督一职时可能显得有些勉强。
在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后,地方总督权威已超越各部尚书,为提升其权威,往往让大学士兼任总督。这样的安排使得总督身份更加崇高,权力也更加稳固。
清代政治体制的变革中,尚书外放总督制度的兴起是一个引人关注的现象。尽管总督和尚书在地位和工作性质上存在差异,但在特殊情况下,尚书外放总督成为一种重要的人事调动,既体现了皇帝对其的信任,也是对地方事务的一种有效安排。这一段历史时期,尚书外放总督的存在为清代政治体制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增添了一抹亮色。
- 0001
- 0001
- 0000
- 0007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