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床”有什么特殊地方?睡觉只是其中一个功能
简单归纳一下,李白诗中的床所指为何,大概有五种不同的解释,第一种解释很简单,就是咱们通常意义上讲的卧床,但这一说法遭到了普遍质疑。
当时还没有玻璃这种东西,窗户都是用纸糊的,所以开口的面积很小,否则容易灌风,保暖效果会很差, 既然窗户不大,采光条件自然不好, 月光透到床前的可能性很低。
再者,咱们这位“谪仙人”虽然放荡不羁,但还不至于窘迫寒酸到屋内结满冰霜的地步,明知不可能,又怎么会产生这样的错觉呢?
第二种解释是, “床”字原本是“窗”字,要么是最初写错了,要么是被后人误传,时间一长,就以讹为真了。
然而,撇开牵强附会的因素不谈,即便当作“窗”字来理解,这一说法也是相当荒谬的,现代意义上的窗户。在古代并不叫窗,而是称为“牖” ( 朝向南面)或者“向” ( 朝向 北 面),古人所说的窗是开在屋顶采光用的,也就是咱们常说的天窗,如此看来, “窗前”显然说不通,而应该是“窗下”才对。
另外三种解释,分别是井边的高台 (“ 井台”)、井边 的围栏( “ 井栏”),以及所谓的“胡床”,类似于今天的马扎。这三种解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将静夜沉思的场景设定到了户外,从而与“明月光” “地上霜”相契合。
到底哪种解释才符合李白创作此诗的原意,咱们没办法做最终判定,只能说赞成井栏的人要多一些。
类似的场景,其实还有李白另一首诗《长干行》里的“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也应理解成围着井栏嬉戏,而不是在卧床边上玩耍。
李白诗中的床代表井栏,咱们可以理解成是床衍生出来的含义,就其本意而言,古今之间的区别其实也很大。按照 《释名》的解释,“人所坐卧曰床。床,装也,所以自装载 也”。也就是说,凡是供人坐、卧的器具,在古代都被称为床。
如果按照用途来分,大致有坐床、卧床两大类,两者通 常是不能混用的,咱们今天所说的床,则专指卧床,坐具则另外有沙发、椅子、板凳之类称谓。
除非关系足够亲密,并得到主人的允许,否则客人坐在主人家的床上,就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
古代的坐床、卧床怎么区分呢?简单来讲,尺寸小一 些的是坐床,尺寸大一些的是卧床。
按照《通俗文》(东 汉·服虔撰)的记载,卧床的长度一般为八尺左右,当时 的一尺约合二十四厘米,八尺就是比两米稍微短一些,与 现代卧床的尺寸相当。
当然也有大得离谱的,譬如《邺中记》记载,十六国时期著名的暴君石虎睡的一张御床,周长竟然达到了三丈。
除了尺寸夸张以外,卧床的奢华感还可以通过考究的材料、精致的做工来彰显,先说考究的材料吧,制作卧床最常用的是木板。
根据树种、树龄不同,自然有贵贱之分,另外还有石材、玉料等比较特殊的原材料, 《南史·宋高祖本纪》记载,在南朝宋时期,有人听说开国皇帝刘裕患有热病,便进献了一张石床。
刘裕躺上去觉得很舒坦,但转念又叹“木床且费,而况石邪”,下令将这等奢靡之物销毁,以劝来者。
在南朝齐时期,也有“玳瑁床”的记载,前面提到的暴君石虎,《邺中记》还记载说,他的后宫别院里有一张小巧精致的玉床。
至于精致的做工,古今同理,里面的水就更深了,譬如 《南史·鱼弘传》记载,南朝梁时期有一位大将名叫鱼弘, 穷奢极欲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公然叫嚣每到一地为官, 务求“四尽”,也就是“水中鱼鳖尽,山中獐鹿尽,田中米谷尽,村里人庶尽”。
他家里有一张卧床是用柏树做成的,“通用银镂金花寿福两重为脚”,琳琅满目,极尽奢靡。
坐床的尺寸一般不及卧床,所以也被称为“小床”,但古人更为通常的叫法是“榻”,其中,单人独坐的称为“独 榻”,多人共坐的称为“连榻”。
需要说明的是,安排独榻还是连榻,既取决于主人对访客的重视程度,也会直接影响 访客的内心感受。
举个例子来说吧, 《世说新语》记载了东 晋名臣庾亮的一则轶事,说他接待一位名叫刘爱之的贤士时,“坐之独榻上与语”,堪称礼贤下士的典范,足以与当年曹操跣足迎许攸相媲美。
与之相反,《晋书·羊琇传》记载了西晋时期的杜预拜镇南将军,同僚们前来朝贺,他竟然 安排大家“连榻而坐”,结果就被挑了理,甚至有人当场甩起脸子,尚未落座便拂袖而去了。
为了适应跽坐的需要,古代的坐床往往不会设计得很高, 一般只有十五厘米左右,而适应现代人垂腿姿势的坐具,最早出现在东汉时期,因为传自西域,时人便称之为 “胡床”。
胡床的构造很简单,上部有两根横木,中间穿有绳条,还能整体折叠起来,类似于今天的马扎。
因为携带和使用都很方便,所以胡床在魏晋时期非常受欢迎,根据《宋书·五行志》的记载, 一度达到了“贵人富室,必置其器, 吉享嘉会,皆此为先”的盛况。
根据《曹瞒传》(三国·佚 名撰)的记载,当年曹操率军西征,遭遇马超袭击,万分危急之际,张邰等人赶紧将“犹坐胡床不起”的曹操扶上船,渡河逃遁。
垂腿的坐姿在当时并非主流,所以不能说成“坐”胡床,而要说成“踞”胡床,踞的本意是将两腿屈曲,这里衍生为垂腿,属于非正式坐姿。
在正式场合,踞的姿势就非常不礼貌了,譬如荆轲在秦国的大殿上“箕踞以骂”,就是用 粗鲁无礼来侮辱秦国君臣。
还有《梁书·侯景传》记载,南朝梁时期叛乱自立的侯景竟然在大殿之上设置胡床,“著靴垂脚坐”,被时人视为野性难移的蛮夷风气。
一直到了唐朝,适应垂腿姿势的高坐具才逐渐普及开来,究其普及的根由,无外乎三点。
第一,垂腿姿势的落座方式,远比把双腿并拢压在臀部下面的跽坐舒服得多;第 二,适应高坐姿的服饰,尤其是合裆的裤子日渐普及,再也不必担忧因为垂腿落座而春光乍泄了;第三,得益于唐朝的放与包容,随着中外文化习俗的深度交融,传统礼教也在与时俱进。
当时,即便是不可折叠的高坐具也被统称为“胡床”, 另外还有一种“绳床”,是在胡床的基础上,又用绳条充作靠背,也被称为“倚床” “倚子”,正是后来靠背椅子的雏形。
至晚唐时期,垂腿坐姿已经成为普遍习俗,即便正式的 场合也是如此。
因此,坐具逐渐做高,并与卧床彻底区分开来了,至于适应跽坐的低矮器具,被东瀛岛国照搬过去以后,直到现在也没改过来。
虽然在一些传统文化中,仍然保留着跽坐的传统习惯,但在大部分现代社会中,高坐具已经成为常见的选择,更适应人们的现代生活和工作方式,人们对舒适和健康越来越重视,对座椅的需求也就跟着变了,所以坐具就这样慢慢变高了。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 0001
- 0001
- 0000
- 0003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