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晚年昏庸无道,冤杀高仙芝和封常清,断送了盛世大唐
李隆基是宫斗内行,内战外行。安绿山的叛乱根本不是突然发生的,在其起兵之前,他已成为唐帝国最大的军阀,身兼河东、范阳、卢龙三镇节度使。其中,仅范阳镇就下辖兵力9.5万。而当时的安西四都护府,兵力才2.4万,北庭都护府兵力才2万。那么是谁制造了这样一个不可控的庞然大物?就是李隆基本人。
安史之乱的时候唐初的府兵制早就实行不了了,全是募兵,安禄山的河北三镇就是独立王国,手下的兵全是拿着安禄山招来的,拿的也是安禄山的粮饷,家眷也都在河北,只要不是唐玄宗那种老糊涂,十几年时间还培养不出来一批亲信私兵?何况安禄山本人在河北威望很高,治军带兵收买人心的手段也不差。
叛乱开始的时候,整个官僚系统都没有重视起来。连封常清、高仙芝这种名将也低估了叛军,打起来才发现叛军非常能打。后来香积寺之战,也是边军打边军才棋逢对手的。让没打过仗的新募太平军队,对阵常年在边地和野蛮人拼命的边军,双方指挥系统半斤八两,封常清、高仙芝他俩打不过叛军也是正常的。
安禄山突然发难,大唐的精锐全在边境,内地的兵就是花架子,这时带兵对阵就是谁去谁死,高仙芝封常清和哥舒翰都明白这点。此时唯有时间换空间,逐城退守,坚壁清野,必要时迁都也是可以的,等郭子仪、李光弼断掉安史叛军的归路,等安西、朔方的边军内调,方有一战之力。唐朝的应对策略大体正确,只是高仙芝封常清和哥舒翰败的太惨,天子出逃太过狼狈。
高仙芝率军抵挡陕州,陕州防线虽然守不住,但凭借兵多粮足的优势,还是需要守的,至少也能抵挡一下叛军兵锋并延迟叛军进攻步伐,消耗叛军,还能锤炼一下缺乏实战经验的新募兵卒。不过,必须分派一部分兵力并转运尽可能多的粮草到潼关,以做节节抵抗,高仙芝直接放弃是错误的。而且,后续援军不断到来,也可以增强潼关防守。待潼关防线稳固后,擅长远程奔袭的高仙芝再率安西、陇右等地经过实战锻炼的边军骑兵,绕道敌后袭扰并断敌粮道,甚至与郭子仪、李光弼配合取敌老巢,则叛军必败。国难之时,唐玄宗轻易杀良将是自取灭亡,叛军久经战阵并蓄谋已久,准备充分,战争前期所向披靡是正常的,唐军必须扛住叛军的锋芒,待其二鼓衰、三鼓竭时再重拳出击方为上策。
李隆基绝对是叛军的最大卧底,连杀己方两员大将,后又逼哥舒翰出关决战,几乎全军覆没,潼关失守。要不是李隆基瞎指挥,唐军已从后侧抄安禄山的老巢,并且已取得优势,如果在潼关堵住叛军使其前进不得,很有可能这场叛乱会在短期内得到控制并扑灭,然而,李隆基的神操作,结果大家都知道。安史叛军的战斗力也是历史天花板级别的,李隆基当普通谋反处理肯定很多措施都应对不力。
70多岁的玄宗也是人生中经历了头一遭这样的打击,对于他这样一位顺风顺水了多年的太平天子来说。叛乱不单单是自尊心受到了巨大的打击,更是对他引以为傲的御人之术强烈嘲讽。高仙芝、封常清的死,哥舒翰的败,李光弼、仆固怀恩的遭遇,连大唐英武的唐玄宗都昏庸如此,加上他个不成器儿子李亨,大唐还能苟延残喘活着已经不易了。
- 0001
- 0003
- 0001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