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端午节,伍子胥和屈原必有一争,到底是纪念哪个人?
端午是屈原之前就存在的,但屈原赋予了端午特殊的意义,这个具体时间点出自南朝的《续齐谐记》。现在端午大部分人都是在缅怀屈原,这没错,可以说在古时,缅怀纪念他的,都占了绝大多数,除了因为他的社会形象好,投江殉国的气节外,还因为他的人格品德,文学成就,社会影响与贡献正面性。此外,也因为国家的推崇,国家需要那么一个人做爱国主义教育的名片。
屈原之前还有个伍子胥,粽子是纪念伍子胥,后来变成纪念屈原,虽然传说中伍子胥鞭尸楚王,这一条在古代确实对于儒家思想来说不应该,但是他的坚韧和忍耐以及才学,真的值得人学习。为了为父报仇做了吴国的将军,鞭尸楚王失去孙武这个挚友,老年吴王居然把他头砍了扔胥河,苏州古城是他建的,至今苏州老城区有个胥门,木渎那边有个胥口,附近有个伍子胥的庙,据说他的头漂流到了胥口,百姓把他安葬在了胥口。
伍子胥是吴国第一功臣,和屈原类似的是,他是劝谏吴王莫放勾践回国不被采用,最后自尽。伍子胥当时匡扶吴国,使吴国强盛了一段时期,促成了江浙沪一带曾经也武德充沛,后伍子胥惨死的结局,令吴国百姓惋惜不已,从而也以端午节纪念伍子胥为纪念日,到现今这一带仍旧保留着纪念伍子胥的传说,只不过被纪念屈原所统一了,毕竟纪念伍子胥只是中国的局部地区,纪念屈原的地区范围,就广大得多。
无论伍子胥还是屈原,都是因自己的国家(春秋吴国和战国楚国)快无药可救走向灭亡而感到悲愤便自尽的名人。史书中说的很明白,屈原在端午节这一天抱石投江,这就说明了端午节在屈原之前就存在。端午节在屈原之前是纪念复伍子胥的,后来屈原在端午节这一天自尽,由于他伟大的爱国情怀和绝世大才的悲愤陨落的伟岸形象远远盖过了伍子胥,人们就只记得屈原而忘记了伍子胥。
屈原带着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试图改变自己的故乡,但是当白起率领大军破城之后,屈原才醒悟过来,自己奔波操劳了一辈子,到头来什么也没改变,就连自己也没有变。变的只是自己的样貌和年龄罢了,心灰意冷之下投江自刎。屈原对楚国变法本意是好的,但是不够果断,他看的到未来的盛世,却看不到眼下贵族之间的仇恨,在屈原眼里,除了楚王和自己基本没有第三个人了。屈原投江的时候楚国还没有灭亡,他投江是因为看不到楚国的希望和人生的忧愁烦闷而又失意。楚国的将军战死,楚君被俘杀,贵族死的差不多了,没人玩复兴那一套。
对于专制君主来说,是很乐意有屈原这样的员工的,如果大家都崇尚屈原学习屈原,以屈原为榜样,受了冤屈就去投江,不给朝廷添麻烦,那么君主的江山就真的可以千秋万世,代代相传了。反之,如果都以伍子胥为榜样,那么每个人都是潜在的反贼,朝廷随时都有可能被颠覆,而这也是君主最大的忌讳。
对于普通人来说,内心是崇尚公义,是仰慕伍子胥的,伍子胥的故事千百年来在民间也广流传,许多民间戏曲都有伍子胥的桥段,因此端午节人们自发的祭祀伍子胥就说得过去了。从祭祀伍子胥到祭祀屈原,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这转变其实也是后世君主出于统治的需求而刻意为之。对于专制的君主来说,屈原就是纯纯的正能量,是驯化化臣民的一件工具。
- 0003
- 0003
- 0000
- 0000
- 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