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被誉为千古一帝,他的出现点亮了大唐,人生充满传奇
唐朝的政治气氛在封建王朝中确实不同于其他王朝,尤其是贞观一朝,纵观两千年的帝制,唐太宗绝对是帝王的标杆,汉文帝与其相比都显得逊色了。汉文帝因为国力因素比较偏重休养生息,无为而治,唐太宗身上明显有一代创业之主的进取心,对内要安抚万民整顿吏治发展经济,对外要重拳出击开疆拓土。
能够一统天下,外御强敌,称帝后还不杀功臣,并听得进合理意见的君王也就是秦始皇和唐太宗了,而且太宗更难能可贵的是能施行仁政。贞观初年开局可谓“没闲没钱没闲钱”,李幼良、罗艺造反,颉利趁火打劫,遭遇连年蝗灾,在这个时间点上,没人相信李世民会成为帝王天花板,为后世津津乐道。隋朝要感谢唐朝才对,要不是唐朝足够给力,李家本就是关陇勋贵成员之一,唐代隋,更多是内部集团权力结构重组。如果不是唐朝帮隋朝擦了屁股,不然,隋朝在历史上的评价还要更烂。
始以武功壹海内,终以文德怀远人。太宗文武皇帝,名副其实。丝毫不夸张地说,李世民就是皇帝这个职业的天花板,天花板到完全不需要伪装自己热烈真切的情绪,更不屑于掩饰自己弑兄杀弟的污点,因为他的政绩足以让一切瑕疵显得不值一提,让天下人都只记得天策上将和贞观之主,而不是纠结于一座对他的成就而言无伤大雅的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绝对不是激励李世民干一个明君的原因,他没觉得自己玄武门之变干错了。且况李世民权力的合法性来自功高盖主封无可封的军功和官僚阶级的广泛人心,而不是一次政变就可以得来的。同时李世民对此心知肚明,他不会因为觉得自己得位不正而做一个明君证明自己,李世民得位之正超过李渊,玄武门之变只是武德整个政治斗争的斩首行动,而非根本原因。此外,李世民一直有济世安民兼济天下的政治理想,在秦王时期已经非常明显,延续到了太宗时期而已。
突厥在隋朝末年再度崛起了,而且开始进行了汉化改革,幸好在改革完成前被李世民打崩了,否则一旦完成汉化改革,真的是需要数十年甚至上百年来进行博弈。颉利可汗时期,突厥可以进攻唐朝,吓得李渊想迁都,也逼得李世民都得渭水盟誓。实在还是李世民太猛,灭的太快,才让人觉得难度才算中上,这何尝不是一种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另外突厥在室点密西征之后就已经实质分裂,隋末东突厥“戎狄炽强,古未有也”甚至由于隋末,大量工匠人口进入突厥,不仅提高了实力也加速了突厥汉化。说白了没有李世民,没准突厥也入关。
“恩威并施”是一个优秀君王必备的政治素养,但在太宗对玄武门之变的后续处理中,我们仿佛只能看到“恩”,这并不是说太宗的器量比其他开国君主强太多,而是太宗在疆场所立的“威”已经让他有足够的自信不需要再以杀戮再为自己增加砝码。
在历代开国君主中,真正掌握兵权行征伐事的也只有刘邦与朱元璋,相比汉明两祖,太宗又有一个巨大的优势是年龄,远低于功臣的年龄加上无与伦比的军功,造就了太宗面对群臣时无上的自信与威严,再加上太宗本身过硬的个人能力与玄武门之变带来的心理压力,种种因素的叠加,最终成就出这位华夏乃至世界封建王朝中的君王天花板。
- 0000
- 0000
- 0000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