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为什么出现藩镇割据
唐朝的衰败源于武则天时期。武则天恢复了汉宣帝刘询创立的朝贡制度,给周边国家和异族发放保命符,这种行为埋下了祸根。被太宗高宗吞并的唐朝周边异族在武则天的发保命符政策下一个个独立复国,她还打击了关陇集团,使唐朝的军事力量大受影响。此外,她发放的保命符恶行在之后的唐朝君主中已经根深蒂固。李隆基一方面在军事上不善用人,另一方面又有恢复太宗高宗疆土的想法,因此采取了发展地方藩镇的行为。
与太宗高宗吞并异族的行为不同,李隆基对待异族采取了刘询的姑息养奸的朝贡虚名行为。他一方面发展了藩镇,另一方面仍然执行给周边国家与异族发放保命符的政策,导致外地无法吞并消灭周边敌人,而内地方藩镇拥兵自重。安史之乱揭示了这一问题,周边曾受过朝贡虚名发放保命符的异族如回纥、南诏、吐蕃等在叛乱中趁火打劫。这最终导致了唐朝失去对西北的控制,同时中期的藩镇反叛不断。
安史之乱前的唐朝和西罗马帝国末年相似,原本应该是军队主体的主体民族的军事贵族醉生梦死,武德荒废,土地兼并导致原本应该是军队士兵主力的主体民族自耕农大规模破产,兵源枯竭。于是帝国野战军只能采取募兵制(雇佣军),兵源严重依赖蛮族。唐朝的北方精锐军队从上到下全是胡人,实际上唐王朝当时的军队主体就是一群外族雇佣军,对中央朝廷的忠诚度不可靠。
叛乱开始时,长安城和罗马城一样,被野蛮劫掠。唐朝虽然勉强维持了下来,但形势危急。在这样的时刻,需要最高统治者拥有强大的政治与治国天赋,甚至军事才能。这样的人才的出现需要在艰苦的环境下成长,并且身边有贤明的亲朋师友的帮助。
唐朝在危机时需要强硬的中央政权和灵活的地方授权来解决问题,这凸显了家天下社会的缺陷。河北藩镇经常与唐王朝对抗,宋代以前河北出事是常态。秦汉三国南北朝时期,作为农牧分界线的河北大平原割据是自然经济的常态。在运河建立之前,中原想要派兵运粮比南下更为困难。北宋北伐最常遇到的问题是组织不协调和后勤跟不上,然后被机动兵团包夹。
除了明朝时期的藩王外,宋代开始河北割据基本就没有了,除了强干弱枝等一系列操作。客观上宋代周边国家衰落也对此有关系,唐代时期四周的民族同时崛起是非常少见的,类似的情况只有清朝。然而,这也只是分拨的情况,没有同时爆发。
背后的根本问题是农耕时代生产力的局限性。古代军事是一门组织体系的高度专业化领域。传统上通过世兵制或征兵制来解决军事问题,但随着战争烈度的提高,征兵模式必须向募兵制转变。由于生产力的限制,古代军政不分家,不存在完全独立的后勤体系。信息通讯等问题使得军事主官必须兼任行政主官才能应急。
为了解决强干弱枝的问题,古代国家采取了禁军制度。唐代以前的游牧力量集中在西北,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往东北转移,使得唐代同时面临两个方面的敌人。唐朝选择了关中,而河北就陷入混乱。安史之乱爆发后,两个方面的军队都元气大伤,这促使了后来的改革,但也带来了君主不信任的问题。
- 0005
- 0002
- 0000
- 0001
- 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