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削藩政策惹怒了谁
朱允炆削藩政策惹怒了朱棣。明初,每位藩王都拥有庞大的军队,周边的三个卫也有数千至数万人的驻军。这种庞大的力量若被放任,极可能引发八王之乱。在洪武在位期间,朱允炆提出了削藩的意见,但朱元璋认为边疆需要藩王的镇守以抵御外敌,从而保持朝廷的安稳。
朱允炆反问,一旦外敌平定,藩王自身的稳定又应该如何处理呢?朱元璋默许了朱允炆的意见,并询问如何具体进行削藩。朱允炆表示可以通过恩德感化,礼法约束,如果不行再削减土地,再不行就重新安置家属,最后才考虑发动讨伐。可见,削藩的政策势在必行,而朱允炆的理念得到了朱元璋的认可。
在执行削藩的政策方面,齐泰主张先处理燕王朱棣,而黄子澄认为应该先着手对付已经存在不法行为的周、齐等诸王,认为对燕王进行处罚并不奇怪。这是因为在朱元璋的二三子去世后,朱棣成为最大的皇叔,势力和威望最高。然而,最终的执行并不如预期,其中涉及到建文问题、齐泰、黄子澄以及朱棣本人的因素。
朱棣清楚地认识到削藩将使自己成为靶子,因此在周王被惩罚之后,他自己成了首要目标。朱元璋采取了对周王、齐王、代王等进行处罚的手段,但实际上,处理手段并没有像建文和朱元璋所说的那么温和。周王、齐王、代王被废为庶人,湘王则自焚。在处理周王的同时,北平的相关官员被调动,监视燕王,之后将军队驻扎在北平附近。很显然,执行中存在问题。此外,除了燕王和被燕王裹挟的宁王外,其他藩王大多被动地接受削藩,而朱棣在成为皇帝后仍继续削藩政策。
削藩政策的问题并非出在朱允炆本人身上,他的责任总体上是合理的。然而,他也未能选择合适的人来担任关键职位。朱棣反叛虽然胜算极低,但在没有合适的将领的情况下,朱允炆侥幸扭转局势的机会几乎为零。朱允炆的平庸成为责任的一部分,他缺乏发现和任用具备出色才能的人的眼光,这与后来的崇祯皇帝类似,平庸也是一种罪。
推恩令的使用一次后便失效,藩王们对历史了解深刻,知道汉武帝使用推恩令后,后代的命运是多么悲惨。建文帝如果公然使用推恩令,藩王们恐怕会集体反对。一旦建文帝明目张胆地使用推恩令,将导致藩王反叛,这是不可取的。因此,建文帝采用的削藩方式虽然不如汉景帝和汉武帝那般温和,但从结果来看更为迅速。像推恩令这样的阳谋已经不再适用,因为建文帝采取的方式更为直接快捷。
在这一过程中,朱允炆并非表现得十分糟糕,但总体上负有责任。他的存活让朱棣即便成为皇帝也难以确保民心,因为朱允炆是合法的继承者。朱允炆虽然平庸,但若不是底层还有一些忠臣如盛庸、铁弦等勉力抵御朱棣,朱棣可能在第一年就攻占南京城,也无需四年的时间。
朱允炆虽然未能在削藩过程中选择适当的人才,但总体上并非无能之辈。建文帝采用的削藩政策,虽然执行时存在问题,但从结果来看,其方式相对更为快捷。阳谋如推恩令在当前时代已不再适用。然而,朱允炆的平庸也是一种罪,他的不善用人导致了整个削藩过程的曲折。
- 0000
- 0000
- 0001
- 0000
- 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