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齐国的音乐有多盛行?探究齐国音乐繁荣的原因
齐国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存世长达800多年。在800多年的历史中,齐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其中包括颇具特色的齐国音乐。
音乐作为上至君王下至百姓都喜爱的精神产品,在齐国国民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先秦时期齐国的音乐有多盛行?又是什么让齐国音乐的发展如此繁荣呢?
一、齐国音乐的繁荣
作为先秦时期的强国之一,齐国经济发展迅速,国力非常强盛,因此领土不断扩大,人口也逐年增多。
在这样的背景下,齐国的音乐也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前进,达到一个繁盛无比的状态。齐国音乐的繁盛表现在多方面。
首先,懂音乐的人很多。这里所说的“懂”是指能对音乐的发展产生影响。这些人包括国君、大臣也包括市井当中的平民百姓。
国君如齐桓公、齐景公等,大臣如管仲、晏婴等,普通百姓如韩娥、杞梁妻、王豹等,都是齐国较为著名的懂乐者。
其次,官方的音乐非常兴盛。齐国的音乐历史悠久,其官乐不但继承了过去宫廷音乐和庙宇音乐的传统。
还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创新,其中最为世人所知的就是齐国对《韶乐》的改造。
如《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就记载了吴公子札夸赞《韶箾》的情形,吴公子札观赏《韶箾》,说:“德行到达最高点了!
真伟大,就像天没有不能覆盖的,地没有不能容纳的,即使有超越大德大行的也比不上这个,观赏达到止境了!如果还有其他乐舞,我不敢再请求观赏。”《韶箾》即是《韶乐》。
《韶乐》是周朝天子宗庙祭祀所用的音乐,根据分封时的赏赐,鲁国也能使用,所以吴国的公子季札来访时,鲁国可以为他演奏。
从季札对《韶箾》的赞美可以看出,鲁国演奏的《韶乐》已经美到无法用语言形容了,所以他才会说如果有其他音乐不用再听。
鲁国为季札演奏的当是《韶乐》的原版,因此作为鲁国人的孔子应当早就听过《韶乐》,对其非常熟悉。
但在孔子周游列国到达齐国之前,史料文献中没有关于他评价《韶乐》的记载。
直到孔子到达齐国,与齐国的太师谈论音乐,听到《韶乐》深受触动,“三月不知肉味”。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到达齐国时年纪已有35岁了,此前他没有评价过《韶乐》,到齐国以后被齐国演奏的《韶乐》感动。
可以推测《韶乐》传到齐国时已经过改造,与原版《韶乐》不同了,是带有齐国特色的音乐。
除此之外,官方音乐的繁盛还可以从演奏音乐的宫廷乐队数量得到证明。
《孔子世家》提到孔子在鲁国担任大司寇的职位时,鲁国风气为之一变,国家得到极大发展。
齐国惧怕鲁国太过强盛威胁到自身安全,但又不想兴兵打仗,便想用女乐耽溺鲁国国君。
“选用齐国女子中相貌姣好的八十人,都穿着华丽的衣服舞奏《康乐》,又送给鲁国国君带有纹饰的车马三十辆,讲这些礼物陈列在鲁国城南门外。
季桓子身着便服三番五次前往观赏,想要接受,于是告诉鲁国国君是为了鲁国游赏,因此在国家政务上越来越懈怠。”
齐国赠送女乐确实达到了使鲁国懈怠的目的,可以看出女乐对鲁国来说有相当程度的吸引力,这里齐国女子所演奏的《康乐》当是齐国的宫廷之乐。
这不仅显示出齐国歌舞的普遍盛行,更反映出齐国宫廷乐队数量之大,仅赠予鲁国的就有八十人,齐国朝中的乐者数量应远大于此。
如齐宣王喜欢听人吹竽,尤喜合奏,《韩非子》中记载他听竽时一定要三百人一同演奏。
仅吹竽的宫廷乐者就达三百人,再加上其他乐器的演奏、歌舞等,可见齐宣王宫中供他赏乐娱乐的人数量之多。
再次,民间音乐繁荣。齐国音乐的繁盛与其历史上悠久的音乐传统密切相关,但也离不开国君的喜好和提倡。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身居高位的人喜欢的东西,底下的人肯定更为喜爱,以讨好尊位者。
在齐国,历代统治者都非常喜爱音乐,这种风气必然会影响到民众百姓。
《史记·苏秦列传》中记载苏秦形容齐国都城临淄成千上万的国民进行娱乐活动,“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有相当一部分人将音乐作为娱乐活动。
城市里音乐的发展如此繁荣,农村也毫不逊色。淳于髡曾说过“河西善讴”,“河西”指齐地,“讴”指歌,从淳于髡的话中可以看出当时音乐在齐国的影响之大,范围之广,甚至成为民风国俗。
二、悠久的音乐传统
齐国音乐繁荣原因之一是其音乐传统历史悠久。齐国属于东夷之地,东夷是以鸟作为图腾的民族。
《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的齐景公与晏婴的一次对话中提到齐景公喜爱的不是古代的音乐,而是现今的音乐,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流行音乐。
五帝之中的舜也是东夷人,他的父亲瞽叟是一位盲人乐师,创造过瑟。出生在这样的家庭里,舜从小就受到音乐文化的熏陶,后来他创造了《思亲操》来怀念自己的母亲。
舜继承帝位后,曾命人改造其父亲创造的八弦瑟,增加为二十三弦,瑟的表现力得到极大加强。
太公建国后,将东夷文化的仪礼风俗充分保留,所以东夷的音乐传统也随之保存下来。齐国文化由东夷文化与周文化结合而成,因此从一开始齐国文化就具有开放性的特征。
齐国从一开始的小国到后来领土逐渐扩大成为一方霸主,他的音乐也必然在扩张中不断吸收各地音乐的特点,不断改进、优化,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齐国音乐。
齐国的开放性为其音乐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统治者的提倡
统治者对音乐的喜爱是促进齐国音乐越来越繁荣的另一个原因。东夷民族最早的音乐是诗、乐、舞一体的,往往是载歌载舞,舜作为东夷人的领袖,对音乐的认识非常深刻。
他认为音乐不但能发挥宣扬教化的作用,使人们能够更注重情义从而和谐相处,还能调和人神关系。
舜对音乐的喜爱不仅表现在重视、欣赏上,他还能够自己创作、弹奏、歌唱,继位后更下令让乐师创作《九韶》。
舜在位时期,宫中就已经设置乐官了,《五帝本纪》中记载,“以夔为典乐”,典乐便是古代负责音乐管理的乐官名。
作为最高统治者的舜对音乐的喜爱不仅是为了精神上的放松,还有更重要的目的,就是通过音乐了解民情,以便更好地治理国家。
舜时期的《九韶》成为历代乐官的先声,夏、商时期都有舞《九韶》的相关记载,到周朝《韶》成为宗庙之乐。
齐桓公对音乐也非常熟悉。《说苑·尊贤》记载,齐桓公听懂了赶牛车人宁戚歌声中的弦外之音,认为他并非常人,于是便重用宁戚,让他在齐国担任官职协助自己治理国家。
在宁戚的帮助下,齐国越来越强盛,春秋时期成为霸主,名垂青史。
宁戚的故事在《新序》、《吕氏春秋》中都有记载,可见这个故事的流传非常广泛。
关于宁戚所唱之歌,历史上有很多不同的说法,但是宁戚会唱歌是确定的,齐桓公能听懂宁戚的歌声也是事实。
如果齐桓公不懂音乐,就会与身负治国之才的宁戚失之交臂,齐国后来的强盛之路或许会更加坎坷。
齐景公也非常喜爱音乐,《晏子春秋》中记载了不少关于齐景公沉溺宴乐,在国家朝政上懈怠,遭到晏子谏诤的故事。
齐景公一方面迷恋音乐导致对国家大事疏懒,但另一方面他也能虚心接受晏子的劝谏,这是他能在位六十多年的原因。
同时齐国因为景公的治理继续保持大国的地位,甚至产生争霸的想法。
四、广泛的群众基础
由于齐国音乐的历史悠久,使齐国的百姓民众也对齐地的音乐情有独钟,齐地音乐最大的特点是舒缓深远。
齐国保持着东夷遗风,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提到“夷”的意思是“仁”,也即心胸阔达、心地宽厚、心情舒缓等,这便是齐国人的性格,他们的音乐也表现出舒缓的特点。
齐国民众对这种迂徐漫长,一曲三折的舒缓之乐不仅能够欣赏,也非常乐意学习。
如《列子·汤问》中记载韩娥的歌声绕梁三日不绝,引得附近齐国百姓“三日不食”,学习韩娥的歌声,从而流传开来。
荀子的《乐论》更是详细阐述了儒家的音乐理论。这都说明齐国音乐的繁荣与良好的群众基础分不开。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国力的强大为音乐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条件,加上国君对音乐的喜爱更促进齐国喜爱音乐的风气蔓延开来。
同时,悠久的历史为齐国音乐的繁荣奠定了文化基础,使刻在齐国人骨子里的音乐精神绵延不绝。
- 0000
- 0001
- 0000
- 0000
- 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