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奇闻异事扑杀7700万只禽类 传播26年的禽流感病毒 为何致命性没有减弱
81036

扑杀7700万只禽类 传播26年的禽流感病毒 为何致命性没有减弱

我要新鲜事2023-10-28 20:31:160

病毒的致命性和传播性是一个复制成本问题,病毒会寻找复制成本最低的方式,有时甚至可能增加其致命性。近年来,人类关注的焦点几乎被新冠病毒完全占据。同时在禽类中传播的一种禽流感病毒也以其惊人的传播能力和致命性备受关注。自去年10月以来,这种禽流感病毒已在数十个国家爆发近3000起家禽疫情事件。全球已经扑杀了7700多万只家禽,同时还有40万只野生鸟类因此死亡,这是与之前禽流感疫情相比野生鸟类死亡数据增加了一倍。《自然》期刊甚至用“史无前例”来形容这次禽流感的规模。

尽管这波禽流感的规模巨大,但其制造者却是我们已经相当熟悉的H5N1毒株。这种毒株自1996年首次被描述以来,一直没有真正消失,每年都有相关报道,每隔几年就会有一次较大疫情的报道。

尽管H5N1感染人类的案例相对较少,但其致命性高达60%。对于一些鸟类而言,H5N1毒株总是导致感染者出现严重疾病或死亡。

为什么H5N1毒株如此致命,尤其是在经过了26年的传播后呢?

1.病毒和宿主之间的权衡

病毒的致命性不一定会逐渐减弱。通常情况下,我们认为病毒的致命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弱,以便与宿主共存。并不是所有病毒都会遵循这一规律。

澳大利亚的兔子问题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兔子是入侵物种,由于其强大的繁殖能力和适应性,它们在澳大利亚迅速增长,导致生态系统遭受破坏,原生动植物灭绝,农业受到损害。为了对抗兔子,澳大利亚曾经投放粘液瘤病毒,最初导致99.8%的兔子感染者死亡。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毒的致命性减少到大约90%。但是,病毒并没有持续减弱,反而在某些时期变得更致命。

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病毒和宿主之间的权衡。病毒需要与宿主共存,如果过于致命,它可能无法传播和生存,因为宿主会在传播病毒之前死亡。

2.病毒的传播能力

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有些病毒可能在宿主众多的环境中传播,因此它们不需要减弱致命性来增加传播能力。

病毒的致命性可以表现为使宿主恢复得更慢,从而在宿主体内停留更长时间,复制更多的病毒并传播给更多的宿主。因此,成为一种致命性强的病毒既有代价,也有好处。

研究人员正在努力通过数学模型来预测病毒在宿主中的传播趋势,但由于宿主和病毒之间的复杂权衡关系,建立准确的模型并不容易。

因此,对于新冠病毒的发展趋势,我们目前只能说它可能会变成普通流感,也可能出现更强毒株。

截止目前,禽流感H5N1毒株已有两名人类感染者,但几乎所有人类感染者都是通过接触患病禽类传染的。与人类流感一样,禽流感在禽类中是相当普遍的。尽管这次的禽流感规模庞大,但并没有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最有可能的受害者是珍稀的濒危鸟类,因为鸟类的迁徙频繁,难以控制病毒传播。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