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区分淡海鱼和海鱼(鳞片形状不同)
起初,地球上都是淡水,之所以现在有海水和淡水之分,原因在于陆地的盐分、矿物质随着河流冲入海水,慢慢聚集后形成了浓度高的海水。
在全球约3.3万种鱼类中,淡水鱼的占比为41%,它们所能承受的盐度低于0.05%,而海水的盐度高达3.5%,淡水鱼一旦进入海洋中会发生什么?
此处必须要了解渗透压的原理,通俗易懂的说,大自然讲究平衡,而生物体内的盐度也是如此,假设细胞内的盐度为“5”,而海水中的盐度为“10”,当生物体内摄入海水后,细胞内外的盐度就会产生明显差异,为了保持平衡,细胞内的水分会析出去淡化高浓度的海水。
也就是说,在大量水分的淡化下,细胞外的盐度降低到“7.5”,而细胞内的盐度因水分的降低,浓度升到了“7.5”,而此时,内外盐度都达到“7.5”,这就保持平衡了。
但后果是什么呢?后果就是细胞内的水分会大量“逃”出去,导致机体脱水,这就是为什么人类喝海水,越喝越渴,因为咱们体内的水都跑出去降低海水的盐度了,如果脱水超过一定程度就会死亡。
鱼也是如此,当淡水鱼进入海水中,也会脱水而死,反过来同样适用,海鱼进入淡水中,细胞内会充斥大量淡水,导致细胞在不断吸水,过量后海鱼也会“爆体而亡”。
黄河在经历多次改道后,如今的入海口为莱州湾的西北部,近三年,黄河年均入海水量超过300亿立方米,数值是20世纪90年代的10多倍,然而,生活在黄河入海口的居民,在附近却没有发现大量死鱼,那么问题来了,这些被黄河冲到海水中的淡水鱼,到底去哪了?
是不是黄河入海口的盐浓度太低?
汛期黄河入海口的盐度平均值低于15,非汛期盐度平均值为29,年波动比2.1%,但是不管黄河是否为汛期,入海口的盐度都超过了淡水的盐度范围。
中国境内约有8600多种淡水鱼,一进入海水就会迅速死亡,但也有少部分淡水鱼,它们对盐分的适应性比较强,平常在淡水中生活,偶尔也会进入海水中,例如花鲈,不仅在黄河下游出现过,入海口也有它们的身影,花鲈就属于广盐性鱼类。
除了淡水鱼进入海水中以外,海鱼也会进入淡水中,那上文说过的盐度平衡原理是否无效了呢?为什么淡水鱼可以在入海口生活?原因如下:
入海口其实是一片非常广泛的区域,举个例子,我们印象中的入海口有机场那么大,其实真正的入海口可能跟一个小镇那么大。
入海口东西两侧分别连接淡水和海水,如果把入海口的盐度分成10个阶段,其中1~3为淡水盐度值,8~10为海水盐度值,中间的4~7为缓冲区。
淡水鱼不会突然进入“8~10”区域,而是从“1”开始,缓慢向海水中过渡,一旦盐度超过所受极限,淡水鱼会立刻回游,反之,海鱼也是同理。
鱼类常年在水中生活,对周围环境的变化极为敏感,它们并没有想象中的这么傻,而且上文所说,少数淡水鱼能进入海水中生活的前提是“时间不能太久”,一旦超过停留时间,不管海鱼还是淡水鱼,在“异地”都将死亡,所以抛开时间讨论也有些不严谨。
这就好比张三穿着一件T恤,从36℃的区域,向-10℃的区域走去,期间温度并不是骤降,而是逐层缓慢递减,如果张三在-10℃的地方停留太久,无疑会被冻死,但趋利避害是本能,当张三感到寒冷的时候,就会回头往高温的地方走。
人类是人类,鱼是鱼,人类在不合适的环境中,会主动寻找解决办法,而鱼类生活在水域中,受水流影响较大,当滚滚黄河水迅速冲入海洋中,淡水鱼甚至还没反应过来,就已经身处高浓度海水中了,有这种可能吗?
可能性很小,黄河流域发源于中国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西到东横跨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黄淮海平原四个地貌单元,地势西高东低,中西部地势较高,导致黄河的流速较快,古语有云“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但到了东部平原地带,黄河水的流速会由明显降低,S形弯道更有助于“缓冲卸力”,还有,这么多年黄河冲击到东部的淤泥,也会降低水的流速,再加上途径大量藻类水草区域,使得黄河水在冲入大海阶段,能给鱼提供宝贵的“回游时间”。
并且入海口的营养物质丰富,很多鱼适应后在这里繁衍生息,总体而言,被黄河水冲到海水中死亡的淡水鱼很少,毕竟经过这么多年,生活在附近的鱼都有两把“刷子”,绝大多数都能安然无恙。
- 0000
- 0003
- 0000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