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鳝是不是越大越好?什么季节吃最好?如何分辨野生和养殖黄鳝?
同样一种食材,显然野生的更受追捧,也正是因为这样,在广大吃货们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多数的野生动物都成为了保护动物。与此同时,一些比较受人追捧的食材也衍生出来规模庞大的养殖业,比如野生黄鳝和养殖黄鳝。
黄鳝作为一种市场需求量非常大的鱼类,在我国已经有20多年的养殖史了,如今的养殖业规模更是非常大,尤其是到2016年,全国黄鳝养殖量更是达到了38万多吨,虽然如今市场逐渐趋于平稳,但每年的黄鳝养殖量也有31万吨多,其中产量最大的三个省为:湖北(最大)、江西和安徽。(数据来源:《中国渔业统计年鉴》)。
关于区分养殖和野生黄鳝的方法,网上众说纷纭,比如通过黄鳝的体色判断,野生的身体比较黄,再比如头尖的程度,其实这些说法都是不准确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先说体色。黄鳝的体色在相同的地区,养殖和野生其实是没有太大差异的,因为如今黄鳝养殖业中最常见的就是网箱养殖,而网箱养殖通常都是在自然的水体中,比如池塘,这其实也是野生黄鳝的原生环境,只不过前者是放到了网箱里而已,所以,在环境没有发生变化时,黄鳝的体色变化是不大的,这就是用体色去判断黄鳝野生与否不科学的原因之一。
其次是头尖与否,许多人认为黄鳝属于穴居动物,平时它们要钻洞,因此头比较尖,而养殖的黄鳝是没有条件钻洞的,所以它们的头比较圆。这个说法是典型的“用进废退说”,用进废退说是由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提出来的,它的中心思想就是生物的某一器官经常使用就会变得发达,不经常使用就会逐渐的退化,最后遗传给下一代。
这个说法显然是有问题的,因为篮球明星的后代打篮球不一定厉害,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后代不一定能拿诺贝尔奖。
我们再来举个例子,蛇是由一类穴居的爬行动物演化而来的,但是许多已经不再穴居的蛇,整体形态并没有发生变化,也没有再长出腿,所以黄鳝也是一样的,钻不了洞(人工饲养)不等于头部变大,最关键的是网箱养殖中有大量的水生植物,这其实也是给黄鳝喜欢钻提供条件。
那么,该如何分辨养殖或野生黄鳝呢?其实没有一个准确的方法,通常在购买时,我们可以用大小的均匀程度来分辨,因为养殖的黄鳝在投入种苗时大小基本上是一致的,而且在相同的管理、喂养、水环境下,它们在上市时的个头是非常均匀的。
而野生的就不同了,野生的规模化捕捞通常是用多个黄鳝笼捕捉的,利用的是黄鳝喜欢钻洞的习性,所以这样收获来的黄鳝,个头差异很大。
因此,在购买黄鳝时,如果遇到一盆黄鳝个头差异很大的,基本上为野生,个头差异很小的基本上是养殖的。
黄鳝越大越好吗?这个问题的答案显然是肯定的,但是大黄鳝属于可遇不可求的存在,这一点小时候抓过黄鳝的小伙伴都知道,正常情况下,黄鳝的体长在30-40厘米就算不小的,体重在100-250克左右。
这是因为黄鳝虽然是一种凶猛的肉食性鱼类,但是它们属于昼伏夜出的鱼类,只有晚上部分时间才出来觅食,白天通常都躲在洞里,因此觅食时间较少,影响了它们长大的速度。
而且黄鳝在冬季和干旱时都会藏到洞穴里,停止觅食,此时它们的身体不但不会生长,还会有所“缩水”,因此,如果是大型的黄鳝必然是有了很长的生长周期,比如1斤重的黄鳝就属于非常少见的了,从目前的记录看,在2005年我国广东中山市横栏镇裕祥村的村民在清理池塘时,发现了一条体长接近1米,体重3.6斤的“巨鳝”,这已经算是已知的比较大的黄鳝个体了。
按照黄鳝的生长速度看,它在野生环境要长到1-1.5斤,至少需要5-7年的时间,虽然人工饲养下,黄鳝的生长速度会有所增加(食物更加充足了),但长到一斤重也至少需要2-3年的时间,因此,黄鳝显然是越大越好,越稀少。
什么季节吃黄鳝最好?吃鱼吃肉,显然在黄鳝最肥的季节正是吃它最好的时候,而从黄鳝的习性看,每年6-8月的黄鳝是最肥美的。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了解一下黄鳝的习性。
首先,黄鳝最活跃的温度在20-30℃之间,在这个温度区间下,它们的觅食是最频繁的,而每年的6-8月,池塘等水体内的水温是最接近这个温度的,所以,在这个时间段里,黄鳝吃的最多,长的最好。
其次,每年的6-8月是黄鳝繁殖的季节,为了更好地繁殖后代,黄鳝无论是雌雄在这个时间段内都是最肥的,当然这取决于觅食的频率,也就是我们上面说到的条件,所以,每年的6-8月是吃黄鳝最佳的季节,不过,这同时也是黄鳝繁殖的季节,正是人们知道这个季节的黄鳝最肥,所以捕捞量也大,以至于野生黄鳝其实是越来越少了。
- 0000
- 0000
- 0002
- 0001
- 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