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7年,一家六口进京赶考,竟然全中进士?朝野为之哗然
我们常说一个人的成功没有偶然,想要获得成功,一定会经历许多困苦、磨难,并且在这些苦难当中成长,才会成就一番事业。而在古代,考取进士对于所有文人来说,都是一种成功的证明。
由于科举的难度较大,因此许文人学子哪怕穷尽一生之力,也与进士之位无缘,只能将其视之为努力的目标。
而在1057年,却发生了一件震惊朝野的事情,有一家六口人前去进京赶考,竟然全都考了中进士。这六人中的为首者,赫然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南丰先生”曾巩。
提起曾巩的仕途之路,可谓是几经波折。他出生于官宦世家,他的祖父与父亲都曾是北宋重臣。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本就天资聪慧的曾巩,比其他人获得了更好的学习条件。
曾巩从小就展现出了过人的学习天赋,尤其是他的记忆力远超常人,虽还没达到过目不忘的程度,但是往往一首诗词,他只需要看几遍,就能够脱口背诵出来。十二岁时便开始尝试写作《六论》,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神童”。
他的天赋也得到了他父亲的肯定,决定加大对他培养的力度,是以在他父亲上任的时候,也将他戴在了身旁。
古代文人都将考取功名、走上仕途、为官一方作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目标,作为官宦之后的曾巩以及其兄弟自然也不例外。
1037年,18岁的曾巩与哥哥第一次踏上科考之路,本以为凭借着自己的才华与学识,一定会一举中第、金榜题名,可结果却不如人意,他与哥哥双双落榜。
这次落榜对于曾巩哥哥的打击很大,作为世家大族的嫡子,平日里自然被寄予厚望,而他本身对于这次科考也是自信满满。
可是在得知自己落榜之后,不仅自己的信心遭到了极大的打击,平时那些对于他们羡慕、嫉妒得小人,更是想尽办法在背地里羞辱他们,还为此特意做了一首诗。
曾巩的哥哥也因此一蹶不振、郁郁寡欢,最终一病不起,不治而终。与哥哥相比,曾巩的心理承受能力无疑更强一些,他没有被这次落榜所打败,更没有被那些小人的流言蜚语所困扰,而是在好好反省之后发现了自己的不足。
曾巩擅长古文、策略且文风倾向于直抒胸臆、豪迈奔放,这与当时科考的要求极为不符。而这也正是曾巩虽然才华横溢,却没有考中的根本原因。
众所周知,每一位文人的文风都是很难改变的,曾巩虽然当时年少,但也是如此,可是如果不改变文风的话,他又很难考中,这让他陷入了两难。
为了帮助曾巩找到正确的方向,他的父亲带他游学进修,在这个过程当中,曾巩结识到了王安石等日后的文坛大家,更是拜欧阳修为师。欧阳修对于曾巩的评价极高,甚至称他为:
“百鸟之中,轩然而立的鄂鸟。”
有了欧阳修等人的帮助后,曾巩很快就又重新振作起来,一边丰富自己的学识,一边调整自己的文风。23岁时,曾巩重振旗鼓,再次进京赶考,不过这次仍然是遗憾落榜。
曾巩的第二次落榜,让很多人都十分诧异,尤其是他的老师欧阳修。欧阳修深知曾巩的才学,对于他的这次落榜,欧阳修十分抑郁,他知道曾巩落榜,不是他的才学不够,而是当时宋朝的科举制度的缺失。
在曾巩这次落榜之后,他还曾发出感叹:“这样的科举,究竟让我国损失了多少的人才啊!”
两次落榜,让曾巩渐渐地对自己产生了怀疑,好在欧阳修不断地对他进行鼓励,才让他没有放弃自己。然而,对于曾巩的磨难好似并没有结束,28岁时曾巩的父亲病故,这让曾经繁荣一时的曾氏家族顿时一落千丈、逐渐走向落魄。
曾巩无奈,只好暂时停止了学习,安心地回家照顾自己的母亲,以及弟弟妹妹们。由于家道中落,原本想要嫁入曾家的女子顿时没了音信,直到曾巩35岁时,才有人给他介绍了一门亲事。
对方是大家闺秀,被曾巩的文采所折服,二人结婚之后,妻子不但没有嫌弃曾巩的一贫如洗,反而将家务事都揽于一身,督促曾巩要好生学习,不要放弃自己的梦想。
曾巩的妻子可以算作是他人生中的第一位贵人,正是有了妻子的帮助,曾巩才可以毫无顾忌的,继续学习、准备科考,并且还会时不时地不时地教一教自己的弟弟与妹夫们。
1057年,38岁的曾巩第三次向科举发起了冲锋,他带着自己的三个弟弟与两个妹夫参与了当年的科考。这次科举的主考官,正是官复原职的欧阳修。
欧阳修将科举的侧重点放在了选拔可用之才的方面,对于考题的审核,也更加偏向于策论。这样的考题,对于曾巩等人无异于如鱼得水。
而事实证明,曾巩的才华并不是浪得虚名。他不仅在这次科举当中,成功考取了进士,而且在他辅导下,他的三个弟弟与两个妹夫,也成功考中了进士。
一门六进士,这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震惊朝野的大事,而在榜单公布之后,曾巩他们也引起了宋朝上下的哗然。
曾巩他们之所以能够考中进士,除了他们自己的天赋与努力之外,更加离不开的是欧阳修对于曾巩的鼓励与教导,以及他对于科举制度的改革。从这个层面上来看,欧阳修不仅是曾巩的贵人,更是他们一家的贵人。
曾巩一门六进士的故事,时至今日仍然是一件十分了得的成就。许多人都曾对他们获取进士抱有怀疑,甚至还有人认为他们是有“欧阳修”的庇护,才能考中进士。
诚然,从表面看来,他们六人同时考中进士的概率十分的渺茫,但是不要忘了,这是在很多种因素共同存在下,才产生的结果。
首先,曾巩本就天赋过人,还勤于学习,再有了妻子的帮助后,他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复习当中,更是有欧阳修的指点。
在前两次的科举中,曾巩是因为“偏科”才名落孙山,而第三次科考,所出的考题,都是曾巩以及弟弟、妹夫们所擅长的方向,正好可以体现他们的才能,因此才有了一门六进士的佳话。
因此这看似偶然的事情,实际上是必然的结果,经过了多年的沉淀,又有真才实学,曾巩又怎会再默默无闻呢?
- 0000
- 0002
- 0001
- 0001
- 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