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年上海女知青为报救命恩,嫁给贫穷残疾人,相守40年两子皆成材
不同的历史时期衍生出不同思维体系,这导致了所处不同时代的人们往往有着迥异的价值观。
尤其是在婚恋观念上,不同于现代社会以人为本的自由平等的思想风向,曾经的女性特别在处于特殊的历史环境背景下,往往会碍于种种原因无奈下做出一些并不利于自己成长发展的婚恋抉择。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一位来自于上海的女知青沈锡美便是如此,她顺应社会大趋势下乡后整个的人生轨迹彻底发生了改变,所幸辛苦大半辈子后终于盼得二子成材,也算是苦尽甘来。
我国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整个社会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走上飞速发展的道路,但当时,社会发展的步伐及岗位的供应远远赶不上城市大学生的毕业率。
因此,根据当时社会集中的主要矛盾,国家出台了鼓励青年知识分子深入基层的政策,上山下乡解决就业问题成为了当时社会的新风潮。
当时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大批知青下往农村进行服务工作,而刚好在1973年毕业的沈锡美毋庸置疑也成为了下乡大学生中的一员。
沈锡美与同学们一同下乡就业的地方是安徽小潘村,经过一路颠簸与辗转,从上海来到小潘村的沈锡美一开始对自己未来暂时生活和工作的新环境很难适应。
当时农村各方面基础设施建设还很落后,几个大学生被分配的住宿条件更是十分艰苦,宿舍由村里临时用废弃牛棚改造而成。沈锡美等人被分配到的宿舍不仅屋不避风,而且匆匆收拾过的牛棚中还残留着难闻的动物排泄物的气味。
从小到大生活在城市中养尊处优的女学生们面对这样的环境苦不堪言,年轻女孩子们在刚来的第一天晚上便失眠了。
更有甚者,在暗夜到来之际,贴近自然的村落中各种动物发出的声音更令几个初来乍到的女孩惊恐不安;好不容易熬到第二日白天,贫困村子里的餐食供给更是一言难尽。
最令知青们苦恼的问题不仅仅只是生存环境条件差,而且沈锡美等大学生所面对的群体是文化水平低下的农民,在初期工作的多个方面都难以融入,这一度令从小成绩优异备受赞许的沈锡美及同学们很是挫败。
正是在这样一个处处不如意的情况下,沈锡美意外邂逅了自己的人生伴侣,这个男人名叫郑德聪,虽然有着天生不会说话的生理缺陷,但为人很是忠厚善良。
郑德聪曾多次帮助与照顾沈锡美,一次沈锡美去挑做饭要用的水时,因为在城市中从来没有做过这样的粗活,她不慎打滑摔倒在泥泞的村路上。
刚好路过的郑德聪赶忙来帮沈锡美完成了挑水的任务,并且此后一声不吭的郑德聪总会主动过来帮助女孩挑水并灌满水缸,此时的沈锡美像是溺水之人抓住了救命稻草般对这个年轻小伙子渐渐生出好感。
除此之外,随着对农村生活的逐渐适应,沈锡美对郑德聪的好感更加爆棚,一次沈锡美去买生活用品时,郑德聪把没有淌过水的沈锡美背过了河,并且后来每次过河时哑巴小伙儿郑德聪都早早在河边等候,只为背着心爱的女孩渡河。
此时的沈锡美内心苦乐参半,面对郑德聪对自己的格外照顾自是感动不已,但她认为自己将来肯定要回上海,不可能在乡下蹉跎一生,暂时过渡时期若与郑德聪真有男女感情问题必然会步入婚姻,那一生便要留在乡下农村了。
正在沈锡美里外纠结之时,一件事情彻底改变了她的想法;炎夏的一天,沈锡美在田中劳作时不堪暴晒,中暑头晕的她走到河边一头栽了下去,整个人即将淹没在湍急的河水中。
此时,发现情况不对的郑德聪匆忙跑去施救,沈锡美被背上岸时已经失去了意识;水乡生活经验丰富的郑德聪将沈锡美放在驴背上颠簸催吐,最终沈锡美在众人紧张目光中吐出呛进体内的水,生命体征逐渐恢复正常。
沈锡美得知了是郑德聪将自己救回来时,历经生死的她不再摇摆不定,决心成全两人情缘。但事情并未一帆风顺,沈锡美为报救命之恩而以身相许的想法受到家人坚决反对。
因为郑德聪不仅是个农民,本就与高学历的城市女孩沈锡美不相匹配,甚至还是一个哑巴,沈父沈母担心女儿嫁给这样的丈夫后未来如何生活。
但下定决心的沈锡美执意要嫁,最终即便没有取得家人的完全同意,也还是在下乡村民朴实祝福下与郑德聪结为连理,二人举办了简陋的婚礼后正式结为夫妻。
沈锡美婚后生活并不完全美满,搬入郑家的沈锡美面临着拥挤破陋的居住环境及无可避免的婆媳矛盾;唯一欣慰的是沈锡美与丈夫感情甚笃,夫妻生活还算和睦,婚后不久沈锡美便接连生育了两个儿子。
欣喜之余,接踵而来的新生命给本就捉襟见肘的贫困农家带来了更大的经济负担,沈锡美与丈夫努力劳作苦苦支撑着。
随着孩童长大,自己读过大学的沈锡美力主将儿子送到大城市读书,顶着农村思想狭隘的公婆的不理解,在村委工作的沈锡美利用业余时间种菜养羊,努力为儿子们积攒教育经费。
40年的婚姻生活沈锡美都在蹉跎与劳累中度过,即便自己吃糠咽菜,也要用节省下的收入将二子送到上海接受良好教育。后来要强的沈锡美又到上海打工供儿子读书,两个儿子也不负父母的期望取得优异成绩。
沈锡美的儿子们后来在高考中双双考上名牌大学,如今已大学毕业有着体面工作的兄弟二人收入可观,可以有足够的能力反哺自己辛苦操劳一生的老母亲了,沈锡美与丈夫的养老也得到了保障,终于可以停下辛劳的脚步安享晚年了。
1973年上海女知青下乡工作,在日常相处中邂逅知心人,为报救命恩无畏对方的贫穷与残疾义无反顾选择下嫁,二人相濡以沫40年,历经贫苦辛劳终将两子培育成材,在人生晚年终可安享生活了。
- 0000
- 0000
- 0000
- 0000
- 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