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三国时期曹魏地方武装叛乱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东汉末年,张角巨鹿叛乱而起,各地纷乱不休,自董卓进京起,乱世逐渐揭开序幕。
其中最为闪耀的新星便是当时获得谯沛武人和汝颍士人支持的曹操集团。曹操凭借樵沛夏侯氏武人和汝颍荀氏文人南征北战,最终占据北方形成三足鼎立之态。
曹魏时期,地方武装叛乱频繁,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内部存在的种种矛盾,对地方武装叛军加以分析研究,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
1.曹魏集团存在时间
中平元年(184年),曹操讨伐黄巾军,自此有了曹魏政权的雏形。
中平六年(189年),十四路诸侯联合讨董,其曹魏集团正式成立。(《三国志》仅记载十四镇诸侯而非十八路诸侯)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代汉建魏。
咸熙二年(265年)司马炎取魏立晋,曹魏灭亡。
以220 年曹丕继位建立魏国为节点,建国前曹操统治时期189—220年,共 32 年;建国后的221—265 年,共 45 年。
2.曹魏集团大事年表与地理位置
曹魏在建国前范围分为三大部分:189—199 年:从陈留起兵到官渡之战 。
189年——诸侯讨董;192年——平定青州;193年——攻打徐州;196年——迎汉献帝。
200—208 年:从官渡之战到赤壁之战。
200年——官渡之战;204年——攻下冀州;205年——攻下青州;206年——攻下并州; 207年——统一北方; 208年——赤壁之战;
209—220 年:从赤壁之战到以魏代汉。
212年——攻濡须口;215年——张鲁投降;218年——破乌桓军;220年——曹丕称帝。
曹魏在建国后范围分为一大部分:
221—265 年:从以魏代汉到西晋继魏。
238年——平定辽东;265年——西晋继魏。
1.各阶段曹魏地方武装叛乱次数
曹魏政权在历史上兴起77年,其中地方武装叛乱共计89次。上文根据曹魏军事活动中心,将曹魏集团的发展分为了建国前三部分建国后一部分共计四部分,那分别探究这四部分中曹魏政权管辖下各地武装叛乱,如下:
建国称帝前。
189—199 年,地方武装叛乱20次。在核心区域地方武装叛乱次数为13次,,在东部区域地方武装叛乱次数为4次,在西部区域地方武装叛乱次数为3次。
200—208 年,地方武装叛乱23次。在核心区域地方武装叛乱次数为9次,在东部区域地方武装叛乱次数为12次,在西部区域地方武装叛乱次数为2次。
209—220 年,地方武装叛乱28次。在核心区域地方武装叛乱次数为2次,在东部区域地方武装叛乱次数为5次,在西部区域地方武装叛乱次数为21次。
建国称帝后。
221—265年,地方武装叛乱18次。在核心区域地方武装叛乱次数为0次,东部区域地方武装叛乱次数为7次,在魏西部区域地方武装叛乱次数为11次。
2.各阶段曹魏地方武装叛乱过程
曹魏集团一直在南征北战,版图不断扩大,然而叛乱次数并没有随着曹魏版图扩大而直线上升,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来聊一聊其中的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来进行分析。
第一点,我们将曹魏最后的版图拆分成三部分来看,处在当中的是曹魏集团的核心是兖州,豫州,冀州和司隶地区。
这四部分中兖州是曹魏的发源地,兖州仅仅在曹魏起步初期发生过五次叛乱。其中人数最多的就是青州黄巾军叛乱。
虽然黄巾军起义用一年就被镇压,但是因为当时大汉王朝国力衰退,镇压黄巾军仅是消灭了颍川巨鹿一带的有张角兄弟率领的黄巾军,起到敲山震虎的作用。其余地方的黄巾军因为张角起义的失败,大部分偃旗息鼓,开始四处流荡。
在曹魏集团初期实力弱小时候,青州黄巾军号称百万之众攻打兖州,最终在樵沛武人和颍川文人的努力之下,终于被镇压下去,同时收编了三十万黄巾军作“青州兵”。
(这次争斗因为是青州黄巾军攻打兖州所以在历史上将其归为青州武装叛乱,但是实际影响是兖州,因此纪录再此。)
最具威胁的当属曹操于194年进攻徐州时吕布和兖州剩余的黄巾军里应外合偷袭了曹操的兖州,这一次,让曹操不得不停下讨伐徐州的步伐,回兖州平叛乱。
这次虽然人数较少,但因为有外部诸侯(吕布陈宫集团)的参与,导致兖州丢失,威胁最大。
在这两次之后曹操更加加强了兖州地区的管理,同时因为五次兖州境内和一次青州叛乱的黄巾军均被镇压收编,兖州境内的黄巾军再无作乱的能力。所以中后期曹魏集团的兖州再无地方武装叛乱。
随后曹魏集团于196年,向西迎汉献帝顺势夺取司隶地区。同期,迁都许昌,灭掉豫州刘辟,顺势攻占豫州,到这时曹魏集团的核心地带仅剩冀州未取得。
直至198年吕布与袁术联盟对曹魏集团东南部形成威胁,同年十月曹操东征吕布,在讨伐吕布时,北海国臧霸聚众叛乱。
这次叛乱亦是当地流民勾结有外部诸侯(吕布陈宫集团)才引发的叛乱,耗时两月有余,斩杀吕布平息叛乱又向东讨伐伪帝袁术。
同期刘备不愿寄人篱下,发动叛乱夺取曹魏集团的徐州,以至于曹魏集团有向徐州倾移镇压刘备势力的叛乱。(因为此阶段的刘备集团,是依附于曹操集团的地方武装力量之一。所以看做曹魏地方武装叛乱。)这次叛乱还引出了汝南郡多次相应的叛乱。
至此,到199年曹操占据中央兖州,豫州,司隶,向东占据徐州,扬州,青州,向西占据雍州。曹操多年来对中部地区的管理使得中部地区地方武装叛乱逐渐减少。以至于到后期再无记载叛乱。
在200年的时候曹魏集团和当时北方巨无霸势力袁绍集团在官渡决战,一战奠定了曹魏集团北方霸主的地位,具有了统一天下的优势。
但是本次战役中曹魏集团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在本次战役中有多地武装叛乱兴起,直到官渡之战之后才慢慢平叛恢复。
之后,逐步收复冀州幽州等地,这一时期的曹魏集团受到当地本土残余地方武装的抵抗叛乱,紧接着曹魏集团逐渐休养生息地方叛乱越来越少。
时间一跃,来到208年,曹魏集团势力逐渐壮大,开始南下收复荆州等地,至此遇到孙刘联军的抵抗,与长江上展开赤壁之战。
但被孙刘联军大败而归,以至于兵力消耗严重,对于边界地带州郡掌控不足,造成多次地方武装叛乱以雍州,扬州为首。自此三分天下,曹魏内部地方武装叛乱逐渐减少。
3.曹魏地方武装叛乱成因
古人讲从天时地利人和,那地方武装叛乱是否与之有关呢?
“中国萧条,或百里无烟,城邑空虚,道殣相望,士叹于外,妇怨乎室。”
黄巾余党与曹魏核心。曹魏核心区域兖州、豫州、司隶、冀州这四地所发生的地方武装叛乱集中于曹魏集团发展的前期。
从天时上看:当时曹魏集团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据大义。从地利上看:中原地方武装叛乱势力没有可以长期坚守隐藏的地形地势。
曹魏核心四洲以平原为主,对于善于流动的黄巾余孽来说,无险可守,缺少可以长期生存坚守的有利地形,也没有可以躲藏隐匿的区域。
与曹魏正规军相比,实力不足,难以占据城池进行发展。因此,流动性较强的以黄巾军为主的地方武装叛乱,没有有利地形,难以存在。
从人和上看:中原地方武装叛乱势力没有可依附外部势力。这部分黄巾军流动性强,多数叛乱依附于外部集团,如刘备集团,吕布集团袁术集团等。
其次,在曹操集团与袁绍集团在对决时,因为袁绍集团强于曹氏集团,在持久战争中,导致百姓疲惫,造成的地方武装叛乱增多,随着袁绍集团的失败这类叛乱也消失殆尽。
在曹操扫荡中原军阀势力后,百姓安居乐业,社会治安提高,此类武装力量一度偃旗息鼓。
“ 北方吏民,乐安厌乱,服化已久,守善者多。”
青徐匪患与山海之利。曹魏集团东部是地方武装叛乱的多发地带,其中以青徐两地为最。
从地利上看:青徐地区武装叛乱势力有可以长期坚守隐藏的山海之便。青徐地区地形复杂,多水路山地,军队行进不便。海岛众多,在中原战乱,百姓流离失所时,使得海贼、流寇等能以此为给养。
沿岸大多数岛屿便于撤退以及隐藏,也使他们能在盛时为寇,败也有可退之地。 山东半岛丘陵山地地形复杂,使得贼寇便于依山就险,便于隐藏防守。
从人和上看:青徐地区武装叛乱势力对曹魏集团有仇视态度。曹操因为其父曹嵩在徐州被盗匪截杀,因此在攻打青徐之地,有屠杀复仇的残忍行为,以此失去了青徐两地的民心。
关中群雄与西境治理。从地利上看:关中落后不发达,以至于匪患多。从人和上看:关中地区群雄割据民不聊生。
关中地区自董卓身亡后,军阀四起格局不断,以至于民不聊生,又临近边陲,羌人侵占,使得关中地区人民羌族化,更是滋生了地方武装叛乱。
通过我们对三国时期曹魏集团地方武装叛乱的事件整理分析,可以得出一部分特征,对于有隐藏地方曹魏军队行军不利的地方容易滋生地方武装叛乱,其次对于在青徐地区失去民心的曹魏集团来说,没有让民众安心也是滋生地方武装叛乱的原因。
最后希望通过分析三国时期曹魏集团地方武装叛乱来对三国时期进行深入了解探究。
- 0000
- 0000
- 0002
- 0000
- 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