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周总理追悼会上,宋庆龄中途愤然离场后闹出辞职风波,为何
毫不夸张的来说,20世纪最伟大也是最成功的女性当属宋庆龄。她从小接受新式教育长大,而后与孙中山先生结为连理。他们二人的恋情刚开始并不被世俗所看好,但宋庆龄并不在意。
宋庆龄很清楚她所追随的是革命,在跟随孙中山先生的过程里,宋庆龄认识到了同样忠于革命的周恩来同志。在孙中山先生去世以后,宋庆龄展现出的格局和风度令周恩来赏识,二人结为知己。
1976年是十分悲伤的年份,在这一年之中敬爱的周总理逝世,民众自发十里长街送总理。在周总理的追悼会上,宋庆龄作为他的知己自然也出现在现场,然而她却愤然离场并且辞职,在这一天发生了什么?
宋庆龄出生在民族企业家的家庭之中,父亲财力雄厚,对于培育女儿这件事十分上心。因此宋庆龄从小就受到了很好的教育,父亲十分开明,还加入了同盟会,与孙中山先生一起积极救国救民。
在宋庆龄10岁的时候,他们家的邻居因为从事革命工作被发现以后,被就地正法,这位邻居临死前还在高呼革命主义万岁。这件事对宋庆龄的影响极大。
在偶然的一次机会中,宋庆龄得知了父亲是孙中山的朋友,孙中山是著名的“革命之父”,他们两位都是革命党的人。宋庆龄也想成为像孙中山先生那样投身于革命中的人,这个念头在她的脑海里萌芽。
宋庆龄15岁时远赴美国继续学习,但是她始终关心中国目前局势,在得知辛亥革命胜利以后,宋庆龄写了一篇赞颂辛亥革命成功的文章。回国之后,宋庆龄在父亲的引荐下,终于见到了自己所仰慕的人。
此时的孙中山已经不如最开始宋庆龄所了解的那样风光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已经被袁世凯所篡夺,孙中山试图反抗后失败,现已被北洋政府通缉过上了流亡者的生活。
即便孙中山现在的身份是一位流亡者,宋庆龄对他的崇拜却依旧未减半分。孙中山的秘书有事退出以后,宋庆龄趁着这个机会来到了自己年少所仰慕的偶像身边,继续协助他进行革命活动。
宋庆龄曾坦言道:“为了中国革命事业的成功,我在所不惜。”宋庆龄从来都没有后悔过成为孙中山先生的学生,当时的孙中山因为革命果实被篡夺,内心十分茫然,宋庆龄走进了他的心,重新照亮了他。
这段爱情却不被宋家人所看好,孙中山先生曾经写信问过宋家父亲的看法。没想到宋家父亲回信给他说:“名声最重要。”孙中山先生只比宋家父亲小了三岁,这一段忘年恋没有人看好他们。
然而宋庆龄去意已决,她坚决要嫁给孙中山先生,继续投身革命的道路。她不顾父母亲的反对,坚决的追随孙中山先生去了日本继续游街演讲。1915年二人在异国结为伴侣,互相扶持。
在投身革命的过程之中,宋庆龄同样认识了来自黄埔军校的周恩来同志。周恩来当时已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且与孙中山相识,孙中山对这位年轻人大佳赞赏,宋庆龄也因此正式认识了周恩来。
但是二人也仅仅只是点头之交,真正让他们成为至交知己的,还要从孙中山先生的离世说起。
国民党最开始由孙中山先生所领导,在1925年孙中山先生病逝后,国民党被蒋介石所把控。宋庆龄以自己的柔弱身躯扛下了孙中山的遗志,她要捍卫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实现先生未曾实现的遗愿。
当时的中国满目沧桑,在一片民生疾苦之中,宋庆龄并没有选择站在党派之争中。她坚定地投身革命事业,到处召开动员大会,支持工农群体的革命斗争,试图推动北伐胜利的前进脚步。
这样一个奇女子乃是世间少有,周恩来在得知孙中山遗霜仍然投身革命事业以后,对宋庆龄大加赞赏。周恩来深深的佩服宋庆龄的格局与气度,二人常有书信往来并结为至交好友。
在此后的漫长岁月之中,宋庆龄坚持无条件的依靠和相信中国共产党,与包括周恩来在内的多位重要领导人保持密切联系。“国共合作是必要的,这样才能实现最终的革命胜利!”宋庆龄这样表示道。
30年代初,国民党蓄意爆发了白色恐怖,阴霾笼罩于整个上海上空。宋庆龄自身的处境都十分危险,她身边无时无刻不有特务在严厉监督。但是宋庆龄无所畏惧,仍然悄悄的与地下党保持密切联系。
1936年,宋庆龄再一次见到了周恩来。那一次他是应美国记者斯诺的要求前往陕北跟随介绍。她再一次联系到了地下党,给周恩来写了信以后,被地下党送到了陕西中共中央内部。
由于宋庆龄的积极配合,这位美国记者最终也完成了他的旷世巨作《西行漫记》。在这本书里详细的描绘了中国工农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整个过程,让全世界知道了这一人类壮举。
1932年1月28日,淞沪抗战爆发。中央方面没有忘了时刻支援着他们的宋庆龄,专门发了电报请她在保障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尽快撤离上海。宋庆龄随后到达了香港,继续支持革命事业。
到达香港以后的宋庆龄并没有就此闲下来,她开始广泛的结交国际知名友人,在香港地区筹集各种抗战物资,并将他们全部无偿捐献给中共中央。可以说宋庆龄是中央当时的后备物资支援,为抗战作出贡献。
1949年解放前夕,宋庆龄的处境极为危机,当时国民党方面想要把宋庆龄挟持走,地下党组织也在积极的帮助宋庆龄转移住地,防止她被国民党找到带走。
同年5月份,上海终于解放,宋庆龄第1次以公开的身份与上海居民们一起欢庆胜利。后来经中央的讨论决定,打算让周恩来的妻子邓颖超邀请宋庆龄北上,希望她能够为新中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北京是宋庆龄的伤心之地,孙中山同志在此永眠。宋庆龄本不愿再回到北京,但是党组织殷切的邀请她又不好拒绝,最终宋庆龄还是回到了北京,继续替新中国的建设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1951年新中国遇到了第1个国际上的问题,那就是新生的中国被帝国主义各种打压。他们妄图切断中国与国际的联系,将这个蒸蒸日上的新国度掐断于萌芽之中。
周恩来在考虑的各种情况以后,打算出一个面向国际的刊物,这个任务落在了宋庆龄的头上。因为早年间宋庆龄为了筹集物资与国外友人一直保持联系,她的国际影响力无疑是旁人无法比肩的。
宋庆龄点头答应了这个提议,并且成功创立了《中国建设》,在这么刊物中让外国友人了解到了中国这个新生的国度各种情况,为新中国打开国际舞台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周恩来同志对于这个刊物十分上心,为了支持宋庆龄继续办好这本刊物,周恩来百忙之中专门为《中国建设》创刊5周年题词,词中表达了周总理对这本刊物的期待,并且大家赞扬这本刊物。
周总理与宋庆龄的友谊一直维持到周总理去世,宋庆龄痛失了她的至交好友,这位亲密无间的革命伙伴。极度的悲痛之下,宋庆龄写文缅怀周总理,文中不止一次提到周总理是大家学习的榜样。
1976年周总理逝世,消息传到宋庆龄耳边的时候,这位83岁高龄的老人当场失声痛哭。除了邓颖超没有人比她更了解周总理为国家付出了多少,“人民将永远地缅怀周总理”,宋庆龄在她的文中这样写到。
新中国成立以后,周恩来成为了国家总理,宋庆龄也继续为妇女儿童事业而奔波。他们二人虽然不处在同一个领域之中,却时常保持联系,周恩来还经常关心宋庆龄的事业并大加赞扬。
在得知周总理逝世之后,还在医院接受治疗的宋庆龄悲痛欲绝,整整哭了两天才稍微缓过情绪。她不顾医生的挽留与劝说,坚决要求出院要去出席总理的追悼会。
最后在助理的搀扶之下,这位老人如愿以偿地到达了人民大会堂,看着躺在里面的周总理,宋庆龄百感交集。作为曾经并肩作战的战友,亲密无间的革命友人,宋庆龄为周恩来的逝世表达了自己的哀悼之情。
但是在会场之上却出现了一些不怀好意的声音,这些人暗自揣测周总理与宋庆龄的关系,称:“宋庆龄自己来也就罢了,还带了这么多人,好大的官威呀!”他们恶意的揣测,让宋庆龄更加悲痛。
宋庆龄并没有默默忍受,而是毫不客气的说了出来:“我如今长期被病痛折磨,若没有身边的人搀扶,今天怕是到不了这个会场!”平日里一直温和的宋庆龄突然发怒,在场的闲杂声刹那间消失了。
宋庆龄也不顾是否还有其他领导人在场,坚决要求自己的身边人将自己搀扶回去。她的好友追悼会才开了一半,按理来说宋庆龄是不该走的。但是她实在无法忍受自己内心的悲痛,只得匆匆离去。
回去之后,宋庆龄闭门沉思。不出几日她直接搭着飞机离开了北京,回到了上海。宋庆龄离开时还给党组织提交了一份辞职申请,宋庆龄为什么会因为几个闲言碎语就想要辞职?
其实这些闲言碎语不过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罢了,宋庆龄本人十分淡泊名利,不然当时她也不会追随流浪的孙中山进行革命工作了。宋先生因自己年岁已高,实在无法继续高强度工作,动了辞职的心思。
并且近几年来,宋庆龄的工作越来越难做,妇女和儿童支持事业被许多人不理解,他们给予宋庆龄的阻力越来越大。若是放在年轻时候,宋庆龄或许还有精力去应付,现在的宋庆龄只感到疲惫。
她在建国初期那满腔的热血和激情,已经伴随着一个又一个更加现实的问题而不断被消磨。辞职风波并不是心血来潮,而是宋庆龄深思熟虑的结果,这次的闲言碎语不过是一个契机罢了。
宋庆龄的离开对于中央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宋庆龄这样的妇女运动领导者实在是世间少见,一时间中央也填补不了她这个空缺。于是中央给予了宋庆龄更多的时间去思考。
同时中央极力挽留宋庆龄,希望能用言语打动这位老人,让她重返工作岗位。不过后来宋庆龄在上海思考了很久以后,还是做出了自己的决定。家国责任感大于一切,她自认不该被一时的个人情绪掌控。
所以在宋庆龄前往上海后一年多的时间,她再一次飞回了北京。这一次闲言碎语的声音少了许多,让宋庆龄倍感安慰。重新拾起工作的宋庆龄显然更加忙碌了,但是对于她而言却十分充实。
宋庆龄在闲暇之余还会养花逗鸟,不过她养鸽子不是喜欢家禽,而是因为鸽子是孙中山先生所喜欢的,她养来是为了怀念孙中山先生。更重要的是这雪白的鸽子,代表的是孙中山朴素的遗愿——和平。
宋庆龄在晚年有一个极大的愿望,就是加入中国共产党。虽然此前宋庆龄已经提交过两次入党申请,但是党考虑到她在党外能够给党提供更大的帮助,而婉拒了她的入党申请。
1981年,躺在病床上的宋庆龄见到了邓颖超等人。在病榻之上的她再一次提出了想要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需求,因为害怕自己吐字不清,宋庆龄一连重复了三次这个请求。
为此邓小平专门召开了会议,第1条就是同意宋庆龄同志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5月,邓小平专门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宋庆龄,宋庆龄满意的点头,她在同月29日永远的闭上了自己的双眼。
邓小平的那次会议还宣布宋庆龄将成为中国的名誉主席,表彰她为中国建设所作出的贡献。艰难险阻,未曾放弃,宋庆龄完成了她对党一生的忠诚,也终于实现了自己年少时与孙中山先生共同许下的夙愿。
- 0000
- 0000
- 0003
- 0001
- 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