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传说中的神兵利器真的存在过吗?
八十一斤青龙偃月刀、八十一斤定唐刀、七十余斤合扇板门刀、六十四斤方天画戟、一百斤水磨禅杖、二百斤金雀开山斧、三百二十斤凤翅鎏金镗、四百斤熟铜棍……还有——天哪——四百斤一支八百斤一对的“擂鼓翁金锤”!
这些神兵利器如果真的存在且被传说中的持有者成功地运用于实战,我们禁不住要玩命仰慕古代杰出将领们的力气了!在只能掂出一斤和二斤的区别、十斤就是天文数字的孩童时代,因为无法想象超过十斤会是怎么样的,所以竟似好像就很信了评书里听来的那些神兵利器令人咂舌的分量;等长大到够力气体验百斤时的年岁,这种快要“固化”的崇信,动摇了!
会么?真的可能么?再看了几届奥运会,对举重的公斤数有了概念,就更怀疑——他们,那些传说中的古代大将们,真的能使得动那样沉重的兵器么?还是……
头通鼓,战饭造;二通鼓,紧战袍;三通鼓,刀出鞘;四通鼓,把兵交……这是传统京剧剧目《定军山》中黄忠的唱词。由于历史原因,接触评书比能听懂京剧早了很多;所以,听懂这几句京剧时,就注意到了其中很“扎耳”的三个字——刀出鞘!于是,问题来了——
(一)黄忠们到底用什么武器打仗?
评书里讲的“老将黄忠”,出场“节目”是“战长沙”,对手是“功盖华夏”、使一把八十一斤重青龙偃月刀的关二爷。到现在,去北京国子监,还能看到清朝时测验武举的“高仿”青龙偃月刀,俗称“关刀”,一般成年人能拿得动就已经很厉害了,再要是能双脚扎地地舞起来,就恐怕差不多能达到清朝时“武举三甲”的水准了。
据评书说,黄忠老爷子对战关羽时,比对方年长二十多岁,是关二爷口中的“老朽”,可掌中大刀(有说名曰“合扇板门刀”,也有说叫做“虎头卷云刀”,还有很多其他叫法),叫什么另说,反正跟“关刀”的分量不相上下,至少不存在“数量级”的差异,两人持沉重兵器对战,竟数度难分胜负……
好了,就说到这儿。战长沙的结果,评书小说都讲透了,不多赘。这儿说的是兵器——战长沙时黄忠用的兵器;很显然,应该是跟“关刀”形制分量相仿佛的“大刀”。
无论从传说还是“可见”的展示、影视剧中的画面等等,都可以对“关刀”有比较明确的印象;无论印象如何,大概都会至少有一个共识——那种刀,是不可能有“鞘”的。
可是,定军山,黄忠唱出了“刀出鞘”,说明——他在定军山一役中,是使用的带“鞘”的刀!至少也是准备使用带鞘的刀。
抬杠——唱词说“刀出鞘”,未见得就是指黄忠本人,也可能说的是“儿郎”们。
更抬杠——不可能!原因有二:
其一,被称为“儿郎“的士兵和中下级军官分为”步战“和”骑战“两个兵种,前者通常不会以”刀“为主战武器,更会使用”矛”、“戈”之类以捅刺为主要执行动作(最多兼顾“割”)的长武器,不会使用以“砍”为主要动作的“刀”。只有专职的弓箭手才可能配备用以防身的“刀”,有点儿像现代战争中飞行员配手枪,主要不是用于战斗。
其二,就便配刀,并且将其用作主战武器,例如骑兵,也大抵不是带“鞘”的形制;尤其“定军山”那个时代(东汉末年),最“通用”的战斗用刀是“环首刀”,不带鞘;到现在,售卖的“古代兵器”中,环首刀,也不带鞘,最多配个皮革或布质地的“刀套”。
由上,建立在对“戏文”不去“挑战”真实度的基础上,合理推测,黄忠在定军山一役中,使用的是带鞘的刀。那可能是他的专门武器,比一般的环首刀要长、重、凶悍、华丽,但肯定不会是“关刀”那样的大长刀!
当然,评书也好,戏文也罢,都只是文艺化的渲染,理论上都未必“足信”。非要将其作为参照比较而论的话,真正的古代战争中,引领冲杀的将领(不一定所有将领都是冲锋陷阵型)所“适宜”或说“趁手”的主战兵器,更可能是带鞘的刀或者其他适合单手较长时间灵活“操作”的武器,例如最常见的“剑”或称“战剑”(区别于普通佩剑)。当然,也可能会有“钝器”,比如尉迟恭的“鞭”、秦叔宝的“锏”,还有——跟传说中“大相径庭”、长度不会超过一米、“重头”部分不过拳头大小的的“锤”。
(二)传说中“神兵利器”的存在和“意义”
上述,似乎“解答”了些什么,但显然又引出了新问题——莫非“关刀”这类长大沉重的“神兵利器”并不存在?那怎么解释那么多的传说?难道都是凭空想象的杜撰?不大可能吧!国子监的“实体关刀”看得见摸得着阿(现在大概“摸”不得了,要罚款),足以为证!
是的。足以为证!关刀,是有的;甚至方天画戟、凤翅鎏金镗、水磨禅杖、金雀开山斧、擂鼓翁金锤,都极大可能真实存在过。只不过,常识来讲,这些“神兵利器”,都不大可能实际地用于“要劲儿”的战斗,尤其马战(骑战),它们那“惊天”的“分量”,也肯定或多或少有所夸张。关于“夸张”的“问题”,笔者早些年就“关刀”写过几笔,这儿再重点说说“兵器沉重之最”的“锤”——
擂鼓翁金锤、八棱紫金锤、梅花亮银锤……不管修饰语是什么,但凡碰见“锤”字,就跟“沉重”产生了硬连接;而“沉重”就无疑意味着使用者力气大乃至“无穷”;再而,力气大乃至“无穷”,便极具象征性地解读了古往今来“说书先生”们对于“英雄好汉”的崇拜“关键”;再、再、而,这种“力量”崇拜,跟古往今来的说书先生们自身肌肉力量的孱弱休戚相关——所有据有“创作意图”(不用“能力”,只要“意图”就够了)的人,都趋于将自身的缺陷、缺憾,夸张地弥补于所“创作”的人物身上,这属于“意识惯性”。
几百斤一支一使就是“一对”的“锤”,就算度量衡不同时期存在差异,也太过夸张!参照《水浒传》中对于“斤两”的描述,大概最“轻”的“斤”也得相当于今天“市斤”的一半以上,每斤怎么也得三百来克,一百斤就是三万克,三十公斤,力气再大,大概也超过了“单手较长时间灵活使用”的极限。
现代可参照到的“武术表演训练”用的“锤”,单支的重量“极值”大约是七八公斤也就是最多八千克。出于因为力气够大而刻意提升杀伤力的考量,翻倍,十五六最多二十公斤一支,一对最多不超过五十公斤,大概也就够够的了。
这所谓“够够”分量的锤们,还有各种“神器”,其存在的“意义”,大概三方面:
一,礼器。尤其“锤”,最开始肯定是“礼器”,后来才演变成“用于战争的辅助武器”。辅助,不会是“主战武器”。青龙偃月刀方天画戟凤翅鎏金镗金雀开山斧们,大多也是从“礼器”来的。而作为礼器,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神兵利器”,其“功用”,还并不是彰显武力,起码不全是,而另外的甚至都可能是“主要”的“功用”,是表达威仪和显摆打造技术!
二,战争中不可消灭的旗帜。即所谓“旗色”,是将领的“个人标签”,也是在实战中供治下将佐兵士识别的“方向标”。拿“关刀”举例:关羽出战,就便骑马,身旁也会配备战车,上面装载他的护卫兵士和备用武器,并会显眼“挂旗”——汉寿亭侯“关”的旗帜旁,就立着那把大刀,甚至大刀的刀杆部分就用作旗杆,有专人护卫(比如传说中的马童周仓),甚至还有standby的护卫者。真打起来,布质的旗帜可能破损、失落,但金属质的大刀却结实得多,几乎不存在被消灭的可能!
三,必要时使用。所谓“必要”时,主要指旨在“攻坚”的车站(立于战车上拼杀)和旨在炫耀武力或“斩首”的“步战”——到某种关键时刻,将领会持主要用作旗帜的长大沉重兵器与确定“瞄准”的对手作战;但这种情况在实际中很少发生。
(三)战神们的实战武器
最晚也是“骑战”成为主流战术的战国末期,骑马领军作战的将领的“主武器”,就必须具备“单手长时间灵活使用”的属性。据相当可靠的资料称,唯一见诸记载的双手骑战武器叫做“陌刀”,出现在唐朝中期“安史之乱”的较后阶段,是专为加强骑兵战力而设计制造的;但有关记载可谓“昙花一现”,仅“列装”了屈指可数几个批次,就再找不到“证实”了。现代有专业人士曾试图根据古籍记载复原这种武器,结果表明,即便采取现代技术,那玩意儿也实在说不上“好使”;据此推测,大概齐,当时的唐军也发现了“理想与现实”在陌刀这东西上的巨大反差,所以也就“昙花一现”了。
就便如此,勉强可以在骑马技术及相应硬件配备已达“顶峰”的那时候,可以双手使用的“陌刀”,也比“关刀”轻小很多,大致跟后来宋朝时的“朴刀”相仿佛。
不过,仅从陌刀的研发和使用达成“可能”来看,不能就说不存在个别战力卓越(尤其骑术)的古代将领可以骑着马双手较长时间使用武器,但传说中“成对”的锤。锏、鞭(硬鞭)、双股剑之类,更多的使用状况还是“一用一备”,即,使用者通常只用其一,另一随身备用,只在很特别的情况下才双手并持战斗。再如“战剑”,通常比佩剑的手柄要长,其重要意图之一,也是在必要是双手把握。
真正适宜实战尤其骑战的武器,分为两大类:利器、钝器。很好区分——带锋刃的就是“利器”,不带锋刃的就是“钝器”。从实战中“进攻”和“防守”两大战术而论,二者各有千秋。通常比较厚重的“钝器”,在防守方面会更坚挺,而“利器”则更有利于进攻。
随着战争配备(铠甲)的发展,传统的“利器”在进攻方面的战力有所下降,而“钝器”的进攻战术却同步有所发展。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冷兵器”作战发展到“峰值”的中古时代(唐宋),鞭。锏、锤这类“钝器”逐渐“登上主打舞台”而在再早的“故事”中很少出现的原因。
简单举例:战场近身拼杀中,刀剑这样的“利器”,不仅会在与“钝器”的对抗中损坏并因而折损杀伤力,其所可以给对方造成的伤害程度,也会降低,轻巧而富于韧性的“甲衣”,能很有效地防护住对于要害部位的割裂捅刺威胁,在不甚要害而须保持灵活动作的四肢、肩头等部位,不太深重的割裂、捅刺,伤害力度不足以在短促间折损战力,而如果被钝器大力击打,则会造成非破伤性的损害,更可能瞬间极大折损战力。
就像有行家说的那样:一刀砍到胳膊,只要伤口不深,可能好几分钟都不至于怎么着,可小孩拳头大的锤,就便砸到小脚趾,也会顿时疼得龇牙咧嘴,瞬间导致动作变形;剑捅穿下巴,人死不了,锤打到耳后或脖子,可能就要命!
看看电影《投名状》,或许能对“后冷武器”时代的战场拼杀,有更具体的印象。很显然的一点是,双方都使用可单手较长时间灵活操控的刀剑类“利器”,中古时代的钝器,像是“隐退”了。这是由于:随着战争手段的提升,成熟且更具杀伤力的机弩甚至早期的燧发枪、燧发炮的“引入”,使得近身冲撞式的格斗更加短促,需要更高效率,相比还是沉重的“钝器”们,在可操作性方面追不上节奏了;而“利器”的制造技术却有了很大跃升,更不易折损的同时,也更容易破裂“甲衣”而造成严重杀伤。于是,在冷兵器的“最后时代”,战神们的实战武器,好像又“退回”了骑战才刚成熟的两千年前的过往,回归到轻便的单手利器;不同的是,这时候的利器,比两千年前的,要锋利、坚韧得多。
- 0000
- 0001
- 0000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