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考古发现90年四川村医上山采药,意外发现巨大金棺,陪葬品令专家脸红不已
16222

90年四川村医上山采药,意外发现巨大金棺,陪葬品令专家脸红不已

我要新鲜事2023-04-20 13:41:500

文|天色渐明

编辑|林画


1990年的一天,一个消息在四川泸州合江县榕右村炸开了锅:村医李道在山里发现了两口巨大的“金棺”。

很久之前,村里就流传着山里有金棺的传说,这次李道的发现印证了之前的传闻。

事关重大,村子里迅速把这一重要发现上报给文物部门,第二天考古专家就来到村子里找到了李道发现的两口金棺。

令人称奇的是,金棺位于山里一处悬崖之上,棺材悬在半空像是随时要掉下来一样。

等专家们打开棺材后,里面的陪葬品更是让人震惊,其中一对陶俑的姿势甚至让现场专家不禁脸红害羞。

那么,这两口金棺为什么会出现在悬崖上的山洞里?陶俑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精彩传说?

接下来,我们逐一明说。

发现金棺

四川泸州合江县榕右村常年气候湿润,大山里的植物种类繁多,而且还有很多名贵草药。

李道出生在一个中医世家,年轻时就从父亲手里学到了非常丰富的中医技术。他经常进山采药,自己配药为村民治病。

这天,他决定走的更远些,进入大山深处采集更名贵的中药材。

为了赶在天黑前能回家,李道一大早就出发了。

当天天气晴朗,李道沿着熟悉的山路行走,呼吸着山里的新鲜空气,心情格外舒畅。

走着走着就到了山路尽头,附近是李道经常采药的地方,药材几乎都被采光了。

李道没有停留,而是继续向大山深处走去。不一会就来到一处悬崖下,李道知道,人迹罕至的悬崖往往生长着品质最好、最名贵的药材。

然而,就在李道卸下背篓,掏出攀爬工具准备登崖时,他猛然发现山崖上竟然有一个黝黑的山洞。

让他吃惊的是,山洞口隐隐约约有2个类似于棺材的东西。

以前跟随父亲上山采药时,也经常听父亲讲述大山里的一些古怪故事。虽然有心理准备,但眼前的棺材还是让李道吃了一惊。而且,两口棺材有一半露出洞口,就好像随时要掉下来一样。

这让李道猛然想起村子里关于金棺的传说。据说,几百年前曾经有人在山里藏了大量宝藏,那些宝藏就藏在两口金子做的棺材里。

但是长期以来,从来没有人见过那两口棺材,甚至很多人都已经把这件事遗忘了。

天性善良的李道向来遵纪守法,他不敢贸然行动,顾不上采药,匆匆忙忙赶回了村里,把这件事报告给了村委会。

这一消息很快在村子里传开来,人们议论纷纷。

为了防止发生意外,村委会干部第一时间给文物部门打电话,报告了在大山里发现两口金棺的情况。

文物部门命令村委会对现场严格保护,表示很快就会派专家前去查看。

事关重大村委会不敢马虎,当即组织人手,让李道带路去发现两口金棺的悬崖。

那天夜里,几名村民就住在了大山里,等待文物部门的到来。

第2天数名考古队员如约来到了村子里,很多村民出于好奇,也都跟着考古队员进入深山。

一时间,这座充满神秘气息的大山打破了往日宁静。随着考古人员深入细致的考古工作,几天之后一项重大发现被公诸于世。

奇特的悬崖墓葬风俗

经过几个小时的攀爬,考古队员终于到达悬崖下,大家抬眼向上看去,都感到异常震惊。

大家很难理解,两口金棺材是如何运到悬崖上去的?而且这么多年过去了,棺材没有任何腐朽。

考古人员马上展开研究工作,他们先是费力攀爬到悬崖中间的山洞里,而后对棺材展开研究。

可是最开始的研究让很多人感到失望,山洞里只有2口棺材,没有任何碑文、陪葬品。

出于考古的严谨,大家还是对山洞展开了认真研究,他们发现,这处山洞很可能就是死者生前专门挖掘的,类似于平日常见的坟墓。

可为什么棺材要放在悬崖上的山洞,而不是采取土葬的方式?很多人认为这或许是某个少数民族特有的丧葬风俗。

但由于棺材周围没有任何标志性陪葬品,考古专家一时无法下定论。

由于当时并不具备开棺条件,考古专家只能先返回,一方面研究相关资料,一方面为开棺做准备。

考古专家回去后,先是翻阅当地县志,从县志里寻找蛛丝马迹。然而,接连研究了几天,都没有发现任何有价值的线索。

当地的县志里并没有记载有关悬崖墓葬的记录,也没有少数民族有这样的丧葬习俗。

一时间,考古研究陷入了瓶颈。为了尽快找到突破口,考古专家扩大资料研究范围。通过对四川省内其他地区历史资料的研究,终于有了新发现。

原来,根据史料记载,四处乐山就曾经发现过规模浩大“崖墓”墓葬群,考古人员先后发掘出300多座崖墓。

那些大多是1800多年前汉代时期的墓葬,当时特别流行凿山为室,把去世之人安葬在悬崖峭壁上。

在古人看来,崖墓的埋葬方式能让人修仙成道。《后汉书·冯衍传》就有这样一句话:“凿崖石以室兮,托高阳以养仙。”

那些崖墓建设非常考究,有的甚至完全按照人们日常居住的房屋来打造,给后人研究古人的建筑风格留下了非常宝贵资料。

在了解了乐山崖墓的资料后,考古人员继而把注意力放在了新发现的两口棺材上。大家几乎确定,这里的发现肯定是和乐山崖墓同一时期的。

考古人员很快再次返回现场,展开对2口棺材的研究。

经过反复察看,考古人员发现这两口棺材并不是传说中的金棺,而是由整块巨石雕刻而成。

这一发现让考古人员倍感惊喜,在1800年前,能用整块巨石头雕刻棺材的肯定非富即贵,说不定里面有更加宝贵的陪葬品。

石刻棺椁本身代表了一定的雕刻水平,这对于了解汉朝时期的手工业发展有很大帮助。

惊人发现

考古人员首先对石棺进行清理,很快又了新发现。石棺上竟然竟然有著名历史典故“董永侍父”画像。

只见石棺左侧的一棵大树下,一个老人坐在独轮车上,手里拿着拐杖。画面中间一个男子正在田间劳作,回首看着老人,表现出关心的样子。

这个故事源自西汉时期,东台市西溪镇农民董永因早年丧母,自己和父亲相依为命,经常用独轮车推着病重的父亲到田间劳作,或者带着父亲外出做工。

后来,父亲病重去世,家中没钱安葬父亲,董永就把自己卖给大财主为奴,用卖身钱安葬了父亲。

董永的孝心之举流传至今成了“二十四孝”之一。

合江发现的着口棺材竟然刻着“董永侍父”的经典画面,有力证实了这一历史典故的真实性,并且在东汉时期就广为流传。

除了董永侍父的画像,棺材的另一面竟然还有一幅奇怪的图案。整个图案由两个人形蛇身组成,他们相互缠绕交织,呈现出一种暧昧姿态。

考古人员马上认出来,这就是传说中的“伏羲女娲图”。

根据考古记载,汉代特别流行伏羲女娲图,这更加充分证明了山洞中的两口石棺的年代就是汉代无疑。

相传伏羲和女娲本是一对兄妹,在人类经历了数次大劫难之后,世上便只剩下伏羲和女娲二人。为了实现人类的繁衍,他们二人就结为夫妻。

不仅在中国有伏羲女娲图,在印度、泰国等多地也都出现过类似的图像,只是形态有所区别。

此次在2个石棺上的伏羲女娲图蛇尾交织在一起,正在繁衍后代。所以看到这幅图后,所有专家都感觉很害羞,纷纷感叹图像太前卫了。

综合这些外观上的信息,考古专家判定两具石棺应该是一对夫妻。

就在准备正式开棺查验之时,考古人员又有了新发现,其中一个石棺的棺盖上有一个凸起,而另一个石棺则是凹陷。

这更加验证了之前的猜测,石棺中定然是一对夫妻。因为汉朝的社会观念中普遍认为男人代表太阳,女人代表月亮,石棺上的凸起和凹陷刚好契合了阴阳之道。

让考古人员疑惑的是,石棺周围并没有任何其他有价值的信息,比如按照以往经验,墓室周围应该有墓志铭之类的文物,可大家反复寻找都没有发现任何带文字的东西。

为了尽快弄清墓主人信息,考古人员只能选择开棺查验。

巨大石棺的棺盖异常沉重,大家费劲九牛二虎之力才把棺盖打开。然而,随着棺盖的开启,所有人都露出了失望深色。

棺材里既没有遗骨,更没有没有任何陪葬品,几乎是一座空棺。

唯一吸引人眼球的就是棺材里2座陶俑。考古人员小心翼翼的清理掉浮沉,陶俑逐渐露出了本来面目。

这2座陶俑正是一男一女的形象,让人惊奇的是,陶俑竟然在伸着头相互亲吻在一起。

很难想象在1800年前,人们就如此前卫。

如果不是有确凿证据证明这2座石棺是汉代之物,大家甚至怀疑这两座陶俑是现代工艺。

在古代受传统思想影响,男女授受不亲的观念深入人心,而这两座陶俑却大胆的拥在一起相互亲吻。

这颠覆了很多人对传统观念的认知,也让人们对一千多年前的生活有了更多遐想。

后来,在考古人员的认真清理下,终于发现了一行文字:东海太守良中李少君。

这句话让大家非常兴奋。在查询史料后,专家发现,东海太守指的是汲黯,李少君担任的是郎中令,是西汉时期的方士。

而且根据考古资料记载,之前在新津、宜宾等地出土的汉棺也能见到这样的文字。

也就是说,“东海太守良中李少君”这句话更像是一种咒语或符号,寓意着墓主人期盼得道成仙。

因此,石棺中的这句话仍旧不能证明墓主人的真实身份。

这更让这次考古充满了神秘气息,墓主人到底是谁?为什么不留下姓名?又为什么格外信仰得道成仙?

石棺背后的巴蜀历史

考古人员为了破解诸多未解之谜,对汉朝时期的巴蜀历史进行了深入研究。

原来,早在公元前115年的汉武帝时期,合江县被称为符节,直到后周时期才改称为合江,并一直沿用至今。

合江的地理位置极为特殊,位于四川盆地的边缘地带,是川渝黔结合部,更是长江、赤水河、习水河三江交汇处。

汉朝时期,合江经历了一段繁荣发展时期。更让人想不到的是,汉朝对合江这一偏远地方的重视,竟然是因为一种叫枸酱的食物。

西汉时期,南越国(如今的广州番禺地区)逐渐繁荣发展,成为阻碍汉朝统一的重要力量。于是朝廷派番阳令唐蒙去南越谈判,打算招抚南越。

没想到唐蒙在南越竟然吃到了一种非常好吃的枸酱,他打听到这种食物是巴蜀之地的特产,蜀地商人通过夜郎地区偷运到南越。

这一不起眼的消息,让唐蒙意识到夜郎地区的重要战略位置。因此他从南越返回后,当即向汉武帝请兵去征服夜郎。

征服夜郎的过程中,路过符节,也就是现在的合江地区。

从那之后,合江就成了中原士兵往来的重要通道,也是连接南北的重要商贸枢纽。

正因为如此,在合江地区聚集了大量富商和官府大员,他们逐渐在这里定居,拥有实力雄厚的财富。

随着越来越多中原人士进入合江,改变了这里的风俗,也让这里成了名动一时的繁华之地。

不难想象,西汉时期的合江必定是华阙林立,商肆连绵。

只是很多来自中原的富贾名士在死后未能回到故土,因此采用家乡的墓葬方式,把自己安葬在僻静、优雅的山林间。一个个在悬崖上开凿出来的山洞成了他们的最终栖息之地。

不仅如此,他们在石棺上刻上各种图案以及“东海太守良中李少君”这样的字符,乞求自己死后能得道成仙。

然而,不少人质疑,如此沉重的石棺在平地上搬运都非常不易,又是如何运到高耸的悬崖峭壁上的?

考古人员在破解石棺中隐藏的历史文明的同时,也对“崖墓”的墓葬方式展开研究,并作了很多实验。

大家发现,石棺被运送到悬崖上,大概有三种方式。

最常用的就是用升吊的方式。在把石棺运到悬崖之下后,在山洞里固定好支架,用绳索把棺材一点点拉倒山洞里。

民国人刘锡蕃所著的《岭表纪蛮》就有记载称,“殚民之力,筑土架台,运棺其中,事后台卸土撤,而棺乃独立岩际。”

不过,考古人员通过实验发现,这种方式只适用于不高的山洞,如果山洞过高操作起来则非常困难。

第二种就是把石棺用人力运到山顶,后绑上的绳索一点点把棺材下放到山洞里。当然这种方式必须要有上山的道路才行。

第三种就是在山上就地取材,挖出巨大石块,在山洞里现场打磨石棺,这种方法最稳妥。

不管哪种方式,都费事费力,由此可见,“崖墓”的墓葬方式必须有一定的财力和人力支撑才行。

考古人员经过研究,推测此次在合江发现的2具石棺,因为山洞位置并不高,很可能就是通过升吊的方式把石棺吊上去的。

更多石棺出现

在对合江2口石棺进行系统研究后,考古专家推测,鉴于汉朝时期合江地区的重要地位,附近地区一定还有更多石棺。

于是,考古人员一方面向社会发布征求线索的信息,一方面加大了考古搜寻力度。

突然有一天,一个附近的村民找到考古人员,说他家里有一个喂猪用的巨大石槽,在看过考古队的宣传信息后,怀疑他家的石槽就是考古专家找的汉代石棺。

考古人员当即感到村民家中,果然在他家院子里看到了一个大石槽。

经过现场勘察,考古人员发现这家农户的猪槽竟然真的就是有1000多年历史的石棺。

这一发现让考古人员忍俊不禁,如此价值连城的文物竟然成了农家的猪槽。

从那之后,当地不断有人报告发现新的石棺,这些石棺大多都刻画有伏羲女娲图,有的还刻画着墓主穿越天门到昆仑山拜会西王母的画像。

所有的画像都代表着当时人们对生命的敬畏和对死亡的态度。

根据研究发现,在汉朝人们普遍认为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另一种生命形式的开始。一具具简单的石棺,饱含了古人对来世的美好向往,也蕴含了古人往日里生活的真实景象。

随着大量汉代石棺的出土,带给人们的信息越来越丰富。当地政府建设了一座画像石棺博物馆,集中展示从各地出土的石棺和相关文物。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的就是前文提到的那座男女拥吻的陶俑,它集中展现了汉代人对爱情的向往,对生命的尊敬。

除此之外,在其他地区出土的石棺中有大量的陶鸡、钱币等,为人们了解汉代人文历史打开了一道窗。

透过那些精美的石棺,我们也看到了汉朝时期光怪陆离的神话世界,更看到了汉人刻在骨髓里的升仙梦。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