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考古发现讲座:王法岗:泥河湾盆地旧石器时代考古概述
68923

讲座:王法岗:泥河湾盆地旧石器时代考古概述

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7:59:490

#头条创作挑战赛#泥河湾遗址是我国境内探索我国人类起源和旧石器考古相当重要的遗址。本文为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考古专业委员会系列讲座第三讲《泥河湾盆地旧石器时代考古概述》的讲座纪要。讲座由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王法岗博士主讲,现将讲座纪要摘录于下,大家如果感兴趣可以看看学习下。

王法岗博士从泥河湾的命名、地理范畴、研究历史、旧石器遗址概况、考古工作最新进展、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学术价值等七个方面系统介绍了泥河湾盆地的旧石器时代考古工作,充分展示了泥河湾盆地在实证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一、泥河湾的命名

泥河湾因其重要的科学价值获得了众多赞扬,如“东方人类的故乡”“旧石器考古和第四纪研究的圣地”、“东方的奥杜威峡谷”等,但“泥河湾”一词由何而来?最初,泥河湾是指桑干河北岸一个普通的村庄,1912年外国传教士在此建立了天主教堂。1921年,在此传教的神父文森特响应北疆博物院(现天津自然博物馆)院长桑志华的呼吁,告知其在泥河湾村附近发现了古脊椎动物化石。1924年,巴尔博将泥河湾村附近含动物化石的河湖相堆积命名为“泥河湾层”,首次确立了“泥河湾”一词的科学含义。1948年,第十八届国际地质学大会将泥河湾层确定为可以与意大利维拉弗朗层相对比的早更新世标准地层。1

954年,在纪念周口店中国猿人发现25周年大会上,我国地质工作者正式把“泥河湾层”的地质时代定为早更新世,自此“泥河湾层”就一直作为中国北方第四纪早更新世的标准地层。由泥河湾层延伸出许多新的概念,如泥河湾层主要是由更新世的古湖沉积形成,研究者将其称为泥河湾古湖,泥河湾层分布的冀西北和晋北地区的山间断陷盆地称为泥河湾盆地,以及泥河湾动物群和泥河湾旧石器文化等。

泥河湾动物群是中国北方早更新世典型动物群,主要由上沙嘴附近的20多个地点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构成,包含48个属种,古地磁测年显示其存续年代为2.2-1.7 Ma BP或2.4-1.8 Ma BP,属于早更新世早期。目前盆地内出土哺乳动物化石最重要的遗址有山神庙咀和石沟遗址,其中山神庙咀发现20多个种属的动物化石,是发现动物化石种类最多的一个地点,对其它遗址的年代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泥河湾盆地还存在大量古老的人类文化遗存,从早更新世一直延续至全新世,其中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一直是国内外旧石器考古学界关注的焦点。

二、泥河湾的地理范畴

泥河湾盆地位于亚洲东部华北平原北部的蒙古高原向华北平原的过渡带,汾渭地堑的东北端。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泥河湾盆地指汾渭地堑东北部的一系列的山间断陷盆地,包括阳原盆地、大同盆地、涿鹿盆地、蔚县盆地、怀来盆地等,狭义的泥河湾盆地特指阳原盆地。目前,以阳原盆地内发现的遗址数量最多,研究工作也更为充分,近年来在“大泥河湾”理念的指导下,怀来盆地、大同盆地、蔚县盆地等也有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收获,使得大泥河湾盆地成为中国北方古人类遗存数量最多、分布最密集、年代序列最为完整的区域。

三、泥河湾的研究历史

泥河湾盆地研究历史久远。最初,泥河湾为学界所关注的是其早更新世的动物群及相应的地层,研究的主力是地质学和古脊椎动物等领域的学者,许多研究者对这里古人类遗存的发现寄予厚望。早在1935年,旧石器考古权威步日耶和德日进就泥河湾下沙沟的发现展开“手斧”之争;1957年,贾兰坡和王建在《科学通报》上发表《泥河湾期的地层才是最早人类的脚踏地》,指出在泥河湾盆地早更新世的地层中发现人类活动证据的可能性。

20世纪60-70年代,泥河湾迎来旧石器时代考古的曙光。1965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下称古脊椎所)的王择义等在盆地中部发现两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这是泥河湾盆地第一次发现古人类活动的考古证据。1974年,古脊椎所卫奇先生在阳原县侯家窑长形沟发现侯家窑遗址,并在1976-1979进行发掘。1978年,古脊椎所尤玉柱和汤英俊、李毅等在盆地东端大田洼台地小长梁的早更新世地层中发现石制品和哺乳动物化石,这是盆地内发现的首个百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遗址。

20世纪80-90年代,泥河湾盆地的旧石器时代考古进入迅速发展阶段。1983年,谢飞先生代表河北文物部门进入泥河湾,开展旧石器时代遗址调查、发掘和研究工作,发现和重点发掘了如马圈沟、岑家湾、半山、东谷坨、板井子、西白马营、油房等近百处遗址,泥河湾盆地的旧石器时代早、中、晚期资料得到极大的丰富,文化序列日益完善。1988年,石金鸣先生在板井子遗址的发掘中首次采用水平层发掘,打方格记录。进入90年代,中美学者在泥河湾盆地展开合作,发掘了飞梁、东谷坨等遗址,并将国际上先进的旧石器时代考古发掘、记录、研究方法介绍到中国。1995-1998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和北京大学联合发掘虎头梁遗址群,揭示了泥河湾盆地旧石器时代晚期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完整过程。

21世纪最初10年,泥河湾的旧石器时代考古进入到繁荣阶段。2000年,初步查明马圈沟遗址文化层之下还存在两个文化层。2001-2005又在第I文化层之下发现了五个新的文化层。在第III文化层揭露出一组由石制品、动物骨骼和天然石块构成的古人类活动面,反映了原始人类肢解、餐食大象的生活场景。在第II文化层发掘出多个结构保存完好的草原猛犸象脚印。与此同时,有关小长梁遗址和马圈沟遗址年代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杂志,引发国际学术界的关注,进一步提高了泥河湾盆地在国际学术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010年以来,泥河湾盆地旧石器时代考古驶入全面发展阶段。2012年中央主要领导考察泥河湾,代表着国家层次上对泥河湾盆地的高度关注。泥河湾博物馆、泥河湾研究中心、泥河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相继建成。“泥河湾东方人类探源工程”启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师范大学、河北大学、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组成联合科考队在泥河湾展开科研攻关。

这一阶段泥河湾的科研成果不断。首先,遗址数量大幅增加,延续时间、分布特点更加清晰;其次,通过对重点遗址的精细发掘和系统的多学科取样、检测、分析和研究,获得了更加多样、详细可靠的数据,古人类遗存更加丰富系统;再次,纠正了以往对一些重点遗址的认识,补充了人类演化关键阶段的重要材料,文化序列日益完善,演化模式日益清晰。此外,多学科组合研究的优势在这一阶段充分表现,重要研究成果接连发表。2022年3月2日,蔚县下马碑遗址研究成果以“Innovative Ochre Processing and Tool use in China 40,000 Years Ago”为题在Nature杂志发表。蔚县、怀来盆地重要发现也层出不穷,大泥河湾概念指导下的泥河湾考古工作日益成型。

四、泥河湾盆地旧石器遗址概况

目前,泥河湾盆地发现的遗址总计466处,其中阳原盆地367处,蔚县盆地62处,怀来盆地18处,涿鹿盆地19处。其中,早更新世的遗址,如马圈沟、小长梁、东谷坨等,主要分布在阳原盆地东部的大田洼台地区域;中更新世的遗址分布区域有所扩大,如阳原盆地中部的雀儿沟、兔嘴遗址,大田洼台地南部的山兑-细弦子遗址群,蔚县东北部的前上营、吉家庄等遗址;到中更新世晚期和晚更新世,遗址分布区域进一步扩大,阳原盆地全境均有发现,蔚县盆地、怀来盆地、大同盆地等也有诸多发现。就阳原盆地而言,遗址按照时代早晚可分为9个分布区:大田洼台地区域、山兑区域、侯家窑区域、板井子区域、新庙庄区域、西白马营区域、虎头梁区域、籍箕滩区域和大南山区域。

五、旧石器时代考古工作的最新进展

首先,在大田洼区域建立了早更新世到中更新世的完整年代序列,获取了丰富的人类活动信息。

在油房断层的上盘,马圈沟遗址是最早的遗址,在其第III文化层揭露出古人类的餐食遗迹,在第II文化层发现了大量草原猛犸象的脚印。2004年,在第III文化层之下确认了第IV、V、VI文化层,2014年确定了第VII文化层,在半山文化层和马圈沟I文化层之间又新发现了马圈沟Ia和Ib层。此后,在鱼咀沟1、2号地点的发掘将马圈沟遗址区域的文化序列拓展,确定了17个不同阶段的文化层,构建起176-125万年之间的旧石器考古文化序列。

在油房断层的下盘,大长梁-小长梁-照坡-葡萄园-南山边-广梁遗址的发掘确定了古人类的活动面,这也是断层下盘最早的人类活动时期,年代大约为136万年左右。飞梁遗址、麻地沟遗址、东谷坨遗址等均在小长梁文化层之上,这些遗址共同构成了136-100万年的文化序列。

在马梁-后沟遗址区域,新的发掘确定了14个文化层,搭建起90-35万年之间的文化序列,其中马梁遗址群文化层的持续年代90-78万年,后沟遗址群的时代为70多万-35万年。

在大田洼南侧、阳原盆地和蔚县盆地交界位置,通过近些年的工作发现30余处地点,确立了山兑-细弦子遗址群。该区域共分为4个文化层,下部三个文化层埋藏于泥河湾层顶部,其中泥河湾层顶部摩天岭遗址的释光测年结果为距今约31万年,顶部文化层埋藏于上覆黄土中,推测其年代约20万年。在文化面貌方面,本区域的石制品的石料和马圈沟区域的石料有明显的区别,主要以火山岩、玛瑙为主。

泥河湾盆地20万年以来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以侯家窑遗址为代表。在以往的研究中,诸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利用不同的方法对侯家窑遗址的年代进行测定、推断,但一直未达成共识。谢飞先生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对侯家窑遗址基础地质、地貌的认识存在偏差。为此,在2007-2008和2012-2013年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展开新的工作。首先,在本区域进行了新的调查,发现了17个地点;其次,根据对地貌的观察,其顶部存在一个明显的侵蚀面,故而古地磁测年可能忽视了这一现象;再次,调查发现了本区域的一个古河道,并确定了河岸位置。

通过对地层的完整揭露,确定了侯家窑主体文化层的埋藏梨益沟的河流阶地内,在泥河湾层之上。最新光释光测年结果显示侯家窑文化层年代为距今20-16万年。此外,结合山兑-细弦子遗址群和后沟遗址群泥河湾顶部上覆黄土的年代,可作证推测泥河湾层最晚可能延续到20-30万年之间。另外禾尧庄地点的发掘同样证明在盆地西部区域的泥河湾层中不存在人类活动,禾尧庄遗址中也出土了棱柱状石核,还有大量的石球、原始牛化石。测年结果表明禾尧庄遗址年代明显晚于侯家窑遗址,但两者的文化面貌存在相似之处,可能存在继承和发展。

年代稍晚于侯家窑遗址的有板井子遗址、新庙庄遗址等。板井子遗址最初发掘上世纪80年代,2015-2016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主持了板井子遗址的发掘工作,明确了该遗址埋藏于第三级阶地内,沿阶地后缘分布,石核剥片程序出预制修理的特征,光释光测年距今10-8.6万年之间。新庙庄遗址晚于板井子遗址,最早于1984、1986年发掘,其石制品颇具特点,以长石片数量多,工具比例高(约1/3),陡刃加工刮削器、尖状器、锯齿刃器比较多,光释光年代为距今7.5-6.3万年。其后为西白马营遗址,该遗址于1984年发掘,获取了一批精致的石制品。2015-201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此进行了新的考古发掘,揭露出密集的石制品分布层及古人类生活面,获取了丰富、多样的石制品,其年代为距今4.5万年左右。

处于4-3万年之间的典型遗址为下马碑遗址。2002年,为了寻找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的关键线索,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在此进行了调查,2013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分别发掘南台子、下马碑、西沙河遗址,由此揭露出下马碑遗址的人类生活面。

下马碑遗址埋藏于壶流河的第二级阶地内,发掘面积12平方米。该遗址存在三个文化层,在中文化层和下文化层之间存在一层动物脚印。系统测年结果显示下文化层为4万年左右,中文化层为3.3万年前后,上文化层约2.7万年。下文化层较薄,在探方中部为集中的灰烬区,西部为研磨赤铁矿的遗迹,石制品组合为微小石器技术,剥片工艺主要为锤击法和砸击法,工具加工修理不发达,使用石片的数量较多。此外、益堵泉、山兑东等遗址也处于4-3万年之间,丰富了泥河湾盆地该阶段的古人类文化遗存。

在2.7万年左右,石叶、细石叶技术开始在盆地内出现。西沙河遗址即属于此阶段。西沙河遗址的石制品组合以典型的石叶、细石叶技术为代表,同时还出土了钻孔的鸵鸟蛋壳,与前一阶段的文化面貌出现了较大的差异。油房遗址年代与其相近,石制品组合面貌近似。距今2.2万年左右,泥河湾盆地开始出现新的石器技术,这一时期以二道梁遗址为例。二道梁遗址发现并发掘于2002年,揭露出两个用火遗迹,获取了一批以船形细石核技术为主的石制品组合,且该遗址石制品具有很高的拼合率,保存了船形细石核完整的预制程序。值得注意的是,在距今10万年左右的禾尧庄遗址、板井子遗址就有类似船形细石核毛坯的制品出现,似可为船形细石核技术的起源提供一些线索。

在大约1.7万年以后,泥河湾盆地的旧石器时代遗存主要以虎头梁遗址群为代表,典型的遗址有马鞍山遗址、于家沟遗址等,早期的发掘获取了一些重要遗迹及装饰品,并发现了华北地区最早的陶器,为旧石器向新石器时代提供了重要的证据。新的工作表明,虎头梁遗址群区域分布着大量遗址,部分遗址的年代可达距今4万年左右。古脊椎所也对马鞍山遗址进行了新的发掘,并进行了系统的测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发现并发掘了塔梁遗址,获取了大量新的考古材料。

此外,在大泥河湾理念的指导下,蔚县盆地、怀来盆地等也取得一些突破性的工作,发现了许多不同年代的遗址。

六、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

姜家梁遗址下文化层是泥河湾盆地内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的代表,其年代为距今7000-6000年。同一时代的遗址还有黑土坡遗址,其代表性文化遗物为以锥形细石核为主的细石器组合,此外还有磨制骨器和陶片。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主要为姜家梁遗址上文化层的姜家梁墓地,发掘揭露了100多座墓葬,是河北发掘的规模最大的新石器时代墓地,获取了丰富的人类文化遗存。

七、学术价值与意义

1、东北亚地区最早人类出现的证据

盆地内目前遗迹确认时代最早的遗址为马圈沟遗址。该遗址发现丰富的早更新世古人类文化遗物,揭露多处古人类活动面、古地面,其年代可能超过170万年。近些年,国内虽然多地有200万年前后的旧石器时代遗址的报道,但从地层关系可靠、发现材料最为丰富的特点来看,中国及东北亚地区最早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当属马圈沟遗址。

2、中国北方珍贵的早期智人化石

泥河湾盆地的古人类化石发现于盆地西端的侯家窑遗址,共发现人类化石20余件,包括上颌骨、下颌支、顶骨、枕骨、颞骨、臼齿等,是中国古人类化石最丰富的遗址之一。除此之外,遗址还出土数以万计的石制品及大量哺乳动物化石,石制品组合中存在较多的原始棱柱状石核和盘状石核,剥片具有一定组织性,工具以刮削器、锯齿刃器为主,以及数量众多的石球。动物考古分析显示侯家窑人已具备相对成熟的狩猎能力。该遗址的古人类化石和文化遗存对研究中国北方早期现代人起源和演化,古老型智人行为提供了关键材料。

3、中国北方现代人演化多样性的典型案例

蔚县下马碑遗址发现我国乃至东亚地区最早加工赤铁矿颜料和使用复合工具的证据,是现代人行为多样性、复杂性的典型特征,标志着该阶段人类进入现代人阶段,与之共存的石器技术体现出微小石片技术的特征,是我国北方小石器技术的延续和发展,为论证我国北方人类的连续演化和现代人演化的多样性提供了典型材料。

4、近乎完整的旧石器时代文化序列

泥河湾遗址群时代连续性特别强。依旧相关测年数据,马圈沟遗址剖面保存了距今176-120万年之间的17个文化层,小长梁遗址136万年,半山遗址132万年,飞梁遗址120万年,东谷坨遗址、岑家湾遗址110万年,霍家地遗址100万年,马梁-后沟遗址群保存了90多万年-30万年间的多个文化层,东坡遗址32.1万年,雀儿沟遗址26万年,侯家窑遗址距今22-16万年,板井子距今10-8.6万年,西白马营距今4.6万年,油房遗址距今2.9-2.6万年,二道梁遗址距今2.2万年,马鞍山遗址1.7-1.6万年,于家沟遗址距今1.6-0.8万年,其间还有众多其它阶段的遗址,在人类演化的关键阶段都有重要遗存的发现,构建起华北乃至东亚地区170万年至1万年间的旧石器时代文化序列,记录了东亚地区人类起源、演化的全过程。

5、一脉相承的石器文化

泥河湾遗址群技术一脉相承,石器工业单一,主要采用硬锤锤击法剥片,对石片二次加工成刮削器、尖状器、石钻、砍砸器等工具。剥片过程中很少对石核进行修理和预制,石制品总体以中小型为主,很少大型。随着时间的推移,剥片技术、石器加工技术都有进步和提高,石器也体现出类型的丰富化和精致化特点。总体属于中国北方以小石器为主的主工业类型。

华北小石器工业最早在盆地内出现,一直延续至3万年前后,其后出现了石叶、细石叶技术,并迅速发展,占领盆地的大部分地区,并在1万年前后过渡至新石器时代。该地区石器工业演化与西方不同时期复杂的石器业不同,小石器工业单一连续发展说明本地区人类的演化有自己独特的方式,自早期人类出现以后,就在本地续发展,受到外来技术的影响较小,很好阐述了东亚地区现代人起源是本地连续演化的理论。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