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 | 《寻夏记——二里头考古揭秘最早中国》
作者:侯卫东、贺俊、杜金鹏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1月
版次:1版1次
ISBN: 978-7-5711-1586-9
定价:78元
内容简介
夏王朝是中国历史记载的第一个王朝,关乎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本书从一场关于“最早的中国”的论辩谈起,通过对传世文献和学术史的梳理与分析,对二里头遗址及以其为代表的二里头文化基本情况的介绍,论证二里头文化是夏文化、二里头都邑是夏都,乃目前最合理的学术推论。最后,从政治理念、精神信仰、生产生活、兴盛历程等方面展开论述,力图为读者展示一幅翔实的最早中国的社会图景。本书图文并茂,语言简洁流畅,通俗易懂,兼具学术性、思想性和可读性,对于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加快推进二里头遗址发掘保护利用和夏文化研究工作的批示精神、推动夏文化探索和中华文明探源、宣传普及夏文化和文明交流互鉴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录
后记
书稿出来了,我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回首本书的策划和撰写过程,不禁百感交集。
2020 年 8 月看到《中华文脉——从中原到中国》丛书的征稿信息, 感觉这是个宏大而高端的丛书,不禁心向往之。考虑到作者的定位主要是各领域的全国知名学者,加之忙于各种事情,就没有太关注此事。9月收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杜金鹏先生的信息,邀我一起投标该丛书关于夏王朝的公众读本。杜先生是我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读研究生时的老师,亲聆先生授业,亲炙先生教诲,老师又把如此重要的事情寄托于我,我受宠若惊,不假思索就遵命了。
杜老师长期在偃师二里头和偃师商城这两座夏商时期的都邑遗址从事田野考古和研究,对夏商考古的重大学术问题研究很深,自成体系,有大量论著问世。有杜老师牵头并把关,我就大着胆子应承了这个任务。由于这本书的内容是以二里头都邑为核心,我自觉要想写好还是难度很大的。为了把这本书写得既有深度又好读好看,我向杜老师推荐了当时刚入职的同事贺俊博士。贺博士刚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毕业,博士学位论文《二里头文化区的聚落与社会》正好是关于二里头文化的,杜老师也熟悉贺博士和他的研究,便欣然接受了我的建议,请贺博士加入写作团队。我与贺博士沟通之后,他非常乐意和我一起参加杜老师的项目,我们迅速成立了 3 人项目小组。
这本书的定位是面向大众的读物,既要有严谨的学术性和思想性, 又要有很强的可读性和传播力,写作要求高、难度大,非常费心费力。2020 年9月下旬至12月主要是在杜老师的指导下确定书名、大纲和样章。杜老师提出“最早中国本姓夏”,贺博士建议“寻夏”,我喜欢“寻找夏王朝”。几经反复,我们确定了“寻夏记——二里头考古揭秘最早中国”的书名,这个书名本身体现了 3 人小组思想的碰撞与融合。大纲和样章也在我们 3 人的反复讨论和修改中确定了,此后进行了分工。
杜金鹏老师负责撰写卷首语。卷首语是本书的纲领,也体现了杜老师的学术思想和对夏文化的基本认识,凝聚了他数十年从事夏商考 古和研究的深思。字字饱含深情,句句都是学问,值得细读细品。
楔子、第一至七章、第九至十一章、余论等都是贺博士主笔撰写的。由于贺博士刚完成博士学位论文不久,对二里头都邑及整个二里头文 化区的考古资料和研究成果烂熟于心,就果断地承担了大部分章节的 撰写工作。
第八章、第十二至十四章等四章由我主笔撰写,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请研究生江昊然、黄芃雨协助做了很多工作,我和贺博士还带着江昊然、黄芃雨、孙美娟等研究生赴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和二里头考古遗址公园实地考察。
学习和研究考古的 20 余年间,我以郑州商城为重心研习夏商考古, 对二里头、夏文化、夏王朝等都很关注,但主要是针对夏商之际文化 互动和社会变迁、夏商文化更替等问题,对夏文化和夏王朝本身并没 有什么专门研究。然而,商文明是研究夏文化的基础和前提,郑州商城是研究夏文化的第一把钥匙,我不得不对夏文化投以特别的关注。
2018 年以来,我协助张立东教授举办“河南大学夏文化暑期研讨班”,对夏文化的认识、对夏商文化关系有了更深的了解。在 2020 年举办的第十二届“黄河学”高层论坛上,我组织了“夏文化研究的方法与路径”圆桌论坛。2020 年举办的“考古河山五周年纪念会”,我把主题拟定为“公共考古视野下的夏文化”,同时和本科生黄乐天一起研究“公共考古视野下的夏文化传播”。2021 年 2 月中旬春节长假期间,我一直思考夏文化的叙事和传播问题,并拟了夏文化笔谈“寻找禹迹”的提纲,一共七篇。这一系列文章即将发表在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半年刊《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 第 19 期。凡此种种,与国家对夏文化的高度重视有关,与我服务的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等单位的支持有关,也与我对郑州商城及早商文化、先商文化的研究有关, 这就是缘分吧。
2016 年以来,我发起公共考古新媒体“考古河山”微信公众号,组织并撰写了不少公共考古类文章,组织了一系列夏商考古领域的专题讲座。可能是这些活动和我近几年发表的论文引起了杜老师的注意,他决定把《寻夏记》这部很有挑战性的作品托付给我的时候说:“我关注你好久了。”这句话深深地打动了我。幸福感一时涌上心头,我决心做好这本书,以报答老师的信任。
为了把这部书写好,杜老师、贺博士和我充分发挥各自所长,尽心协作。我们既按照总体分工分头撰写,又合在一起轮流通稿。每一轮都是贺博士先通一遍,我进行修改增删,杜老师最后把关定局,并且相互交流意见、形成共识。如此反复几轮下来,不敢说精益求精,只求没有明显硬伤,不至于贻笑于世。还需要说明的是,本书虽然附有参考资料,但是限于内容和体例,无法引用大量考古资料和研究论著,恳请学界师友海涵。
杜老师是本书的第一著作权人,但他为了提携后进,作者排序把我排在前面,贺博士排在中间,自己放到最后。他一心想把这本书做好,一心想把这件事做成,一心想奖掖后学,令人感佩。
这本书是夏商考古领域老、中、青三代学者联袂著作的一次实践,对我个人来说是一段难得的人生经历。
在本书撰写的过程中,曾先后得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袁靖、赵志军、张雪莲、许宏、赵海涛、高江涛,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杨硕,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张飞,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陈佐睿智等师友的帮助,在此谨致谢忱!
最后,还要感谢大象出版社为本书提供的各种支持,副总编辑张前进先生和责任编辑管昕女士等,多次就书稿的撰写与作者团队沟通, 督促并关心本书的推进工作,令人铭感于心。
侯卫东
2021年冬月记于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作者:文博中国
编辑 | 张小筑 实习编辑 | 黄雪芮
复审 | 冯朝晖
监制 | 李 让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 0000
- 0001
- 0000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