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考古发现十大考古参评项目 | 河南开封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
17392

十大考古参评项目 | 河南开封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

我要新鲜事2023-05-06 13:15:580

01 发掘单位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开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02 项目负责人

刘海旺

发掘背景

州桥位于今开封市中山路与自由路十字路口南约50米,是北宋东京城御街与大运河(汴河段)交叉点上的标志性建筑,始建于唐代建中年间(780~783年),后经五代、宋、金、元、明,至明末崇祯十五年(1642年)被黄河泛滥后的泥沙淤埋。1984年考古部门曾对其进行局部试掘,砖石结构的桥面顶端距今地表深4.5米,保存基本完好。

州桥在北宋东京城的位置

2018年3月,开封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考古发掘申请通过了国家文物局的立项批复并取得了考古发掘证照,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开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进行发掘。发掘目的在通过对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进行分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考古工作和多学科综合研究,为遗址的保护、展示和利用提供考古学及多学科研究支撑,为大运河文化带增添新的可展示的重要遗产点,为全面实施开封宋都古城保护与修缮工程,建设宋都古城中轴线文化带,持续深入开展北宋东京城大遗址保护与研究提供重要的实物材料。

考古发现

考古发掘工作始于2018年10月,2022年9月阶段性重大成果在“考古中国”平台发布,目前考古发掘工作仍在进行之中。2018年~2022年共计批复考古发掘面积5000平方米,目前已完成考古发掘面积4400平方米。

发掘共布设探方东西两个区域,东侧探方(汴河河道)发掘面积为1400平方米,平均发掘深度约为11米,局部深度已达13.5米。南北两岸的唐宋时期河堤已经揭露,同时清理出唐宋至明清时期的汴河河道遗存。通过考古发掘可知该区域唐宋时期汴河宽度约为25~28米,河堤距地表深度为9.5~10米,河底最深处距地表深度为14.5米。金代河道逐渐淤没、变窄,河道宽度为22~24米,河堤距地表深度为9.2~9.5米,金末汴河遭受洪水淤没。汴河在元代开始进行“木岸狭河”工程,河道继续变窄,河道宽度为13~15米,河堤距地表深度为7.4~8米。

“木岸狭河”遗存

明代之后汴河河道开始逐渐被侵占,河道之上修建有房屋建筑。

汴河故道明代晚期建筑堆积(北向南)

明初期河道宽度为25~28米,河堤距地表深度为6~7米;明末河道顶部宽度变为6~8米,河道底部宽度为2~4米,河堤距地表深度为4.5~5.5米,逐渐变为城内的排水沟。

明代晚期汴河河道堆积(东向西)

清代汴河经过了简单的疏浚,河道宽度为13~14米,河堤距地表深度为3~3.5米,河底距地表深度为4.5~5.3米。

目前,经过考古发掘,州桥东侧汴河遗址自唐宋至明清时期的发展演变过程已经较为清晰;在河道底部发现有部分木板,疑似沉船,大部分被压于西侧探方壁之下,同时受地下水位影响,暂时无法继续发掘。

西侧州桥本体区域探方完成发掘面积约3000平方米。

汴河西壁剖面

经过考古发掘,清理出部分明末洪水遗迹,倒蹋的房屋、砖瓦堆积,人骨遗骸,揭示了桥面淤没于1642年洪水。清理出洪水上层的清代道路(8层道路)及建筑遗迹数处。清理出明代晚期的金龙四大王庙,庙址结构布局清晰,在其下部有一座青砖单拱桥券。青砖单拱桥券在州桥东侧河道中间,两桥涵洞相通,东西长度为8.7米、南北跨度为 9.4米。其时代不早于明万历年间,用石磨、石磙在河道淤泥上做基础,结构简单,但其既有桥梁的作用,亦是金龙四大王庙的基础。

经过考古发掘可知,目前发现的州桥是一座砖石结构单孔拱桥,时代为明代。桥面南北跨度为25.4米,东西宽约30米,南北桥台东西两侧各展出雁翅,加上两侧雁翅,东西总宽约50米。州桥桥面中间略高,向南北两侧呈坡状,与两侧路面高差约0.5~0.6米。桥台东侧雁翅上残留有栏杆地伏石,雁翅金刚墙上部用青砖错缝平砌,下部用石条平砌,桥券用青砖券成,厚六层,三券三伏,券脸用斧刃石砌筑,桥孔两侧金刚墙用青石条东西顺砌,高2.88米,矢高3.7米,总高6.58米,桥孔宽5.8米,从桥孔的侧面平视,桥孔的横截面呈现出类似城门洞的形状。

州桥遗址全景
明代州桥复原图

根据考古发掘结果并参考文献资料推测:宋代州桥为柱梁平桥,桥下密排石柱,现已不存;现存州桥为明代早期修建,是在宋代州桥桥基基础上建造的单孔砖券石板(拱)桥。

宋代州桥想象复原图

宋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州桥正对大内御街,其桥与相国寺桥皆低平不通舟船,唯西河平船可过,其柱皆青石为之,石梁、石笋、楯栏,近桥两岸皆石壁,雕镌海马、水兽、飞云之状,桥下密排石柱,盖车驾御路也。”

本次考古发掘,在州桥东侧的汴河河道南北两岸发现有巨幅石雕祥瑞壁画遗存,其上雕刻有海马、瑞兽、祥云等。目前揭露的北侧石壁顶部距地表深度约6.8米,石壁通高5.3米,雕刻纹饰的石块有16层,通高3.3米,揭露出来的长度约为21.2米;揭露的南侧石壁顶部距地表深度约6.7米,石壁通高5.4米,雕刻纹饰的石块有17层,通高3.4米,揭露出来的长度约为23.2米。

州桥东侧汴河北岸石壁
州桥东侧汴河南岸石壁

石壁中一匹海马、两只仙鹤构成一组图案,每组图案的长度约为7.5米,每幅石雕壁画推测共有4组图案(已完整揭露出来3组,另有1组被明代州桥雁翅所遮挡),推测每幅石雕壁画总长度约为30米。

州桥东侧汴河北岸石壁效果图

石壁的建筑方法:从目前发掘情况得知,最底部至少为两层方木,上窄下宽铺垫,方木以上先用六层高约2米左右的素面青石条错缝垒砌,(最底一层青石条丁砌,以上五层均为平砌)。再上为十四层雕刻有纹饰的青石条平放错缝垒砌,(青石条规格不一,分别为87×20、84×30、90×16厘米不等)条石之间似用特殊材料砌粘,极其坚固。最上为青砖错缝垒砌。

石壁从下向上算起,自第七层为雕刻层,每块青石上均有编号。北侧石雕壁画编号自西向东为“坐十二、坐二十”“上十五、上二十二”、自下向上为“上十七、士十八”“由十八、山十六”,编号首字取自中国传统习字蒙书教材《上大人》“上士由山水,中人坐竹林,王生自有性,平子本留心。”

南侧石雕壁画编号自西向东为“宙十八、宙十九”“荒二十三、荒二十四”、下向上为“天二十八,地三十一”“元二十二,黄二十二”等。编号首字取自《千字文》“天地元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州桥东侧汴河南岸石壁上的文字“洪廿八”

考古发掘收获

迄今除了揭露出汴河河道及其南北两岸、州桥本体外,另发现有不同时期的灰坑44座、墓葬2座、水井6眼、房屋建筑基址35处、灶8座、排水道12座、沟1条。出土了大量的瓷片、陶片、砖瓦碎片、铜器、铁器、玉器、骨器、动物骨骼、琉璃器等。

北宋船灯
北宋景德镇窑青白瓷花卉纹碟

初步统计出土遗物达6万余件,其中挑选出瓷器标本1.9万余件、陶器标本300余件。

北宋景德镇窑青白瓷熏炉
元代白地黑花瓷枕
明代景德镇窑青花水草浮蟹杯
明晚期景德镇窑青花花卉纹罐

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考古发现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及较强的社会影响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北宋东京城是当时世界上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水平最高、规模最大的都城,对元明清时期北京城的城市布局具有重要的影响,其中轴线与汴河交汇处的州桥是最具代表意义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州桥遗址的考古发掘,对于研究北宋东京城的城市布局结构具有重大的意义,为探讨北宋时期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礼仪等提供了重要材料。

2.州桥是北宋东京城的文化高地和精神标识,是运河遗产中的典型代表,其考古发掘还原了大运河及东京城繁荣的宏大历史场景,填补了中国大运河东京城段遗产的空白,也为我国古代桥梁建筑技术等研究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

3.州桥石壁是目前国内发现的北宋时期体量最大的石刻壁画,从规模、题材、风格方面均代表了北宋时期石作制度的最高规格和雕刻技术的最高水平,填补了北宋艺术史的空白,见证了北宋时期国家文化艺术的发展高度。

4.本次考古发掘首次完整揭露出了唐宋至清代开封城内的汴河形态,展示了自唐宋至清代汴河开封段的修筑、使用、兴废等发展演变过程,为研究中国大运河及其变迁史提供了考古实证。

5.州桥遗址见证了10至12世纪中华文明的发展高度,对其进行科学的发掘、保护与展示,对讲好黄河文化、大运河文化故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历史文脉,增强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力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编辑 |张小筑 实习编辑 | 黄雪芮

复审 | 冯朝晖

监制 | 李 让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