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瓷窑址考古的新进展——《淮北烈山窑址》读后
《淮北烈山窑址》是安徽省出版的第一部古代瓷窑址田野考古报告。本书出版不仅让业界及时了解安徽瓷窑址考古的最新成果,而且也将对安徽瓷窑址考古工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淮北烈山窑址》(全二册)
编著: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淮北市文物局、淮北市博物馆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8月
定价:1200元
安徽省内分布着隋唐宋元时期的瓷窑址众多,其中著名的是陆羽《茶经》记载“寿州瓷黄”的寿州窑,还有萧县的萧窑、繁昌县的繁昌窑、宣城的宣州窑等等。另外,还有一些地方小窑口,如绩溪窑、泾县窑、界首窑等。安徽地处中国中东部,是属于古代文化交流的中间过渡地带,自新石器时代以来就是多种文化交流交融的地区,古代瓷窑址文化面貌也具有此类过渡地带的特点,反映了南北制瓷技术交流的特征。因此,安徽瓷窑址考古工作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制瓷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长期以来安徽瓷窑址的考古工作一直未能开展起来,以往只有一些零星的田野调查、试掘,资料也发表得较少,研究更是不尽人意。
基于此,自2010年以来,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安徽省内的瓷窑址有计划地开展了调查和发掘工作。2013年开始,重点对繁昌窑连续进行了考古发掘,已揭露出宋代龙窑3座及作坊等丰富遗迹,出土了大量瓷器标本及支钉、匣钵等用具。之后,又陆续对萧县欧盘窑址、白土窑址以及淮南寿州窑进行了发掘,同样发现了窑炉、作坊等重要遗迹。同时,还重点对寿州窑、宣州窑、萧窑、繁昌窑等开展了细致调查,目前对全省古代瓷窑址的专项调查也在进行之中。这些调查和发掘工作,不仅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使我们对安徽瓷窑址的面貌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为今后深入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还培养造就了一支年轻的瓷窑址考古专业队伍。可以说,瓷窑址考古是近十年来安徽考古最重要的进展之一,弥补了以往的短板,使安徽考古工作走向更加全面均衡发展的轨道。
淮北烈山窑址是近年安徽瓷窑址考古的新发现。2017年9月在城市道路建设施工中发现该窑址,经过文物部门确认后,2018年初报国家文物局批准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同年12月结束,并在淮北市召开了“淮北烈山窑址考古发现暨北瓷南传线路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对烈山窑的重要价值和发掘质量给予充分的肯定。淮北市做出原址保护的决定,道路改道修建,体现了地方政府对文物保护的高度重视。
目前发掘的烈山窑规模不大,但意义非凡。
烈山窑址所在地在唐宋时期属宿州管辖,宿州还分布有萧县欧盘窑、白土寨窑、宿州曹村窑等,这些窑址与烈山窑自北向南一脉相承,属于一个大的制瓷体系,根据初步的研究成果,这个体系的制瓷技术应该是来自北方的生产技术。烈山窑生产的北宋白釉瓷器采用了覆烧技术,金元时期的涩圈支烧技术同样是来自于定窑的支烧方法。另外,烈山窑还生产宋三彩,出土大量烧造宋三彩的支钉、三叉支托、模具等,这是安徽省内首次确认兼烧宋三彩瓷窑址,出土的枕片和素胎建筑构件上多次发现带有“鞏縣”字样。
发现的窑炉为北方典型的马蹄形馒头窑。窑炉依山坡而建,建造技术较高,形体及装烧量较大。其中Y4窑室面积近24平方米,火膛大而深,窑炉总长度达12米。这在北宋北方瓷窑系统中应是最大体量的窑炉。燃料用木材,窑具丰富多样。除生产大量日用品之外,还发现高等级琉璃建筑构件,如黄釉琉璃印花大砖,在开封铁塔的宋代瓷砖上发现有“宿州土主吴靖”字样的这类砖。还发现有彩绘“公用”的青釉罐口沿残片、刻划有“丘大人”字样的瓷残片、彩绘文字“华严”“祐德观”“清净會”等瓷器,说明烈山窑生产的部分瓷器很可能是向高等级政府及寺院提供建筑材料,这也是烈山窑的一大特色!
综合考察,在北瓷南传的过程中北方白瓷对安徽省内窑业有着重要的影响,推动了安徽地区制瓷技术的发展,而烈山窑则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节点。烈山窑址位于龙岱河东岸,通过濉河与大运河相连。安徽大运河遗址考古发掘过程中发现了大量的贸易瓷器,其中就有烈山窑生产的产品,烈山窑生产的瓷器通过大运河行销各地。
《淮北烈山窑址》分上下两册,100多万字,线图500余幅,彩色照片2400余张。全面详实地展现了烈山窑的文化内涵。该报告有以下特点:
其一,报告遵循客观描述与研究成果分开编写的原则,按遗迹单位介绍出土遗物,把遗物还原到最初的发掘单位之中,让读者能够了解埋藏环境和遗迹遗物相互间关系,方便读者和研究者使用。
其二,采用多学科的科学技术,针对烈山窑的制瓷技术、胎釉成分配比、烧成温度、燃料来源等问题进行了专门研究,信息更丰富,方便读者和研究者更好认识烈山窑的面貌。
其三,本书对瓷器的研究主要观察胎、釉和遗留痕迹。报告采用全彩印刷,把所有品类的窑具、产品以全彩照片的形式公布出来,尤其是反映制瓷技术的遗物均采用特写的方式公布,图文并茂。与传统的书后图版的编排形式相比,更方便读者全方位地观察并全面了解烈山窑的制瓷工艺。作者和责任编辑为此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在《淮北烈山窑址》报告中也发现一些问题,提出来与作者讨论参考。有一些瓷器定名待商榷,比如“三彩瓷”称呼,三彩应属于低温釉陶系列,尚达不到瓷器标准;有一些钵形支具线图均为口部朝上,但其实际使用中有的是口部朝上,有的是朝下,需要更细致的处理,避免引起误读。总体瑕不掩瑜,无论从内容还是编辑印制而言,这都是一部质量上乘的田野考古报告。项目负责人陈超同志在完成烈山窑考古发掘之后,带领他的团队挤时间抓紧整理发掘资料,历经三年撰写完成了发掘报告。三年间陈超还承担了濉溪长丰街明清酿酒作坊群遗址、淮南寿州窑遗址、灵璧凤山大道运河遗址等大型考古发掘任务,十分繁忙,整理期间付出的辛苦和努力是可想而知的。能够短时间内完成整理并出版,这种认真负责的态度和效率值得鼓励和提倡。
执笔:宫希成
编辑 |张怡 实习编辑 | 黄雪芮
复审 | 冯朝晖
监制 | 李 让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 0000
- 0000
- 0000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