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考古发现中国夏文化考古文献初步计量分析
17519

中国夏文化考古文献初步计量分析

我要新鲜事2023-05-06 16:48:150

夏文化是探索中国早期文明的关键节点,是中国考古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早在20世纪上半叶便有学者提出对夏文化的研究,以徐旭生先生偃师二里头遗址调查为肇始,考古学界开始了对夏文化的全面探索至今。近百年的长河中,发表的文章汗牛充栋,内容从探索夏文化的理论与方法到具体遗址的发掘实践,初步勾勒出早期中国文明的形态和夏文化的面貌。

笔者通过对涉及的夏文化考古文献进行搜集,初步分析夏文化领域文献特点,如年度发文数量、主要作者、发文类别、主要期刊、引用次数等,为相关科研人员与管理机构及时掌握夏文化研究态势提供数据参考。

文献数据搜集与方法

本文数据有两大来源,一类为《夏文化考古文献存目》,该书几乎囊括了从龙山晚期至二里头文化的所有文献目录,是一本关于夏文化文献最系统的工具书;另一来源是在知网高级检索条件下数据搜集,主要针对的是上述工具书不具备的相关文献被引用的数据及针对内容的主题词搜集。在具体统计时候,原则上只统计第一作者;部分期刊或者研究院所改名,其相关文章均归属于现名;对于外文译稿,仅统计原作者。

这里主要说明一下知网数据搜集。在中国知网高级检索条件下,以“夏文化”为主题、“考古”全文,均设置为“精确”,两者词组逻辑关系为“AND(且)”。在初步获取数据的基础上,人工剔除与“夏文化”无干系的文献,共获得709篇文献。数据截止日期为2022年1月26日。将在CNKI获取的文献数据进行导入Excel,被引量部分可视化分析。

结果与分析

夏文化研究的年度文献:经统计,与夏文化主题相关的文献为自1936年开始至2019年度分布如图1所示,共计2716篇。按照发文数量与年代,可划分五个阶段,文献数量随时间变化而呈上升趋势。在1977年以前,关于夏文化文献缓慢增长,趋势线表现较为平滑;1978年至1982年,合计5年时间,有显著提升,每年数量维持在20~29篇之间;1983年~1995年的13年期间,快速提升至30篇以上,多数年度超过40篇;1996年~2005年期间,10年期间,突破50篇以上,基本维持在70篇左右,1996年甚至达到99篇;2006年,突破百篇,使得2006年迄今为发文量最高的年份,为154篇,之后起伏颇为剧烈,最少的年度仅有47篇,最多的年度超过100篇。值得注意的是,最后一阶段的起伏有一定规律,2006年为最大峰值后,连续将年降低,而后的2009年突然增至115篇,随后4年处于整体下降趋势,次年2015年几乎翻倍,同样低谷、翻倍又在2017年、2018年出现。这一规律为某年度发文量创达到峰值后,连续3~5年下降,触底,然后再次猛然反弹,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为3~5年为一个周期。

图1 夏文化主题文章年度分布情况

夏文化文献的主要贡献者:按照篇数梳理涉及夏文化的文献共计867人,2288篇。以许宏先生着墨文章最多,达51篇,40篇以上为李维明、何驽两位学者,30篇以上为张国硕、方酉生、方燕明、杜金鹏、袁广阔,计6位学者。多数学者贡献1篇,为555人,占比为63.5%,2篇者为141人,占比为16.2%。

表1 夏文化文献的主要贡献者

资源类型、期刊分布:可统计2716篇中,有8类来源,其中文献以论文成果形式发表的占比为69.85%,简报次之,为14.51%;图文类最少,仅有16篇。在所有硕博论文中,又以郑州大学涉及夏文化主题硕士论文最多,计29篇,约占1%。

在1897篇论文中,以传统考古学论文形式发表的有1692篇,其余为科技考古,共计205篇,约占总论文的10%,分为七大类,以动物考古占比最大,64篇,占整体科技论文的31.22%,碳十四测年最少,仅有7篇,占比为3.41%。

表2 文献资源类型分析

表3 不同类型科技论文占比

从文献发表的刊物来看,2588篇文献中,来源于433处刊物,较为分散。《中原文物》为首位,246篇占比9.5%,其次为《考古》,223篇占比8.6%。将前20位文献来源排列出来,不难发现涉及夏文化的学术期刊地域特色颇为浓厚。《中原文物》《华夏考古》《殷都学刊》均为河南省高校或者研究院所主办,郑州大学是河南省最早开设考古专业的高校之一,河南省又是夏文化遗址分布的核心区,天然的人才资源、考古资源使得河南本省学术期刊成为夏文化研究的重要矩阵。又在不同区域发表的简报或者报告统计,有简报392篇、报告43本中,河南省皆占了近四分之三,简报或者报告署名机构中,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发表最多,其次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考古》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办,而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陶寺遗址等与夏文化密切的遗址长期由其负责,又是考古界最具学术权威的核心期刊之一,成为涉及夏文化研究的核心阵地。在2021年中文社科引文索引考古学科入选的7个期刊中,均曾刊登过涉及夏文化的文章。

表4 考古简报涉及区域

表5 简报或者报告署名机构

被引用次数:一般认为,被引用次数愈多,表明该文献愈具有参考价值和影响力,对学科的贡献愈大,可称为经典文章,也是评估一个学者研究水的重要尺度之一。在知网所获得的数据,如表6所显示,引用次数排名前20文章中,开启夏文化考古探索的徐旭生先生调查报告《1959年夏豫西调查“夏墟”的初步报告》引用次数最高,为190次,其次为李伯谦先生的《二里头类型的文化性质与族属问题》,为102次,邹衡、赵芝荃、高炜等学者的涉及夏文化文献论述被引次数也居多。

图2主题词分布中,涉及夏文化研究的核心遗址包括二里头、王城岗、偃师商城、东下冯遗址、新寨、古城寨,涉及研究课题包括文明起源、族属、测年、夏商分界等夏文化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争议性问题,集中体现了夏文化的研究深度与广度。

表6 被引次数前20的文献

图2 主要主题分布

通过涉及夏文化的文献进行检索与初步分析,认为:

夏文化研究在中国的研究近百年了,在1949年以后得到逐渐发展。文献依据年度发表量趋势,可分为五个阶段,关键节点分别在1978、1983、1996、2006年度。特别是2006年之后,关于夏文化的文献呈现爆发式增长,并且表现出3~5年为一周期。

从简报、报告、主要期刊涉及的区域来看,文献呈现于明显地域性,集中于河南省,涉及山西、陕西。这由于河南省是夏文化遗址的核心分布决定的。论文方面,科技考古比重较低,且内部也不平衡,动物考古学发力较多,而其他科技手段比重亦偏低。

经典论文主要集中于20世纪下半年,进入21世纪后则明显较少。以2006年左右夏文化研究最为集中的时间段为例,多数发文学者当时年龄集中于30~50岁之间,如今该批人年龄多超过60岁,甚至有不少已不健在。而近年来发表文章的作者中,夏文化年轻学者较少,多数也仅发表1~2篇论文,这一方面表明夏文化研究与中国考古学一样,进入后大家时代,另一方面也提醒,夏文化研究方面,需要集中培养更多的优秀青年学者。

利用文献管理建立夏文化文献的数据库,可以实现对夏文化文献的系统管理,方便研究人员更好的选择研究方向,促进夏文化的研究。

作者:高振龙

作者单位: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编辑 | 张小筑 实习编辑 | 李思雨

复审 | 冯朝晖

监制 | 李 让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