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考古发现文博系列丛书 |“丝路物语”书系:读来,犹如一场旅行
17554

文博系列丛书 |“丝路物语”书系:读来,犹如一场旅行

我要新鲜事2023-05-06 17:46:593

“丝路物语”系列是由西安出版社持续推出的“文物宝典”,2022年上新的第四辑延续了前三辑的编辑思路,由文物、考古或博物馆研究专家等主笔,汇集了西安城墙、山西博物院、南海I号等文化遗产点,以文物为原点,以古老的中华文明为延展空间,将人类文明之光一一收录纸上,可谓是一本系统又有深度的文化遗产打卡指南。作品力求从全新的角度去审视和解读,最大程度满足读者味蕾,与当前的历史文化时代潮流互成表里。便携的普及读本,轻松时尚的设计,高质量的印制,既有庄重典雅的传统文化,又有贴近读者的细腻唯美,一套书满足你对历史文化的好奇心。

“丝路物语”书系(第四辑) 主编:李炳武 出版社:西安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12月 定价:78元/册

? 古今对话引流文博圈

中华文明,浩浩汤汤。我们的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强大基因,正在持续不断地通过文化输出,走向世界。同时,文化如何走入大众视野,想让更多人知晓,无疑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丝路物语”从品牌定位、用户画像、产品架构等多方面把文化遗产引向当今生活,重拾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我们的品牌定位是将“丝路物语”打造成为一套系统且具有深度的文化遗产打卡指南,这意味着我们要在“长焦距”的内容的纵深性(从文化的立场阐述文物的历史意义,在聚焦视角上兼顾学术作品的思想层与通俗作品的故事层双重属性)和“广视野”的选题广拓性(以丝绸之路相关博物馆、大遗址、石窟寺或其他重要文化遗产为选题范围,覆盖11个省、市、自治区,共计40处博物馆或遗产点,线路跨度近5000公里)都深入耕耘。“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的理念激发着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文化遗产领域因此有着庞大、稳定的读者群。数据显示,近年来随着相关综艺节目、纪录片、文创产品的不断涌现,文物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青睐,这当然也是“丝路物语”的主要阅读群体。

迄今为止,“丝路物语”已出版40册,产品架构已初具规模、基本成型,时间上形成涵盖从远古至明清的大纵深,空间上形成从沙漠到沧海的多层次,“有所兼顾”。同时,我们集中优势作者和编辑力量,在博物馆、石窟寺、都城文明等板块深入挖掘,“有所突出”。两者相得益彰,使“丝路物语”在市场同类竞品中占有一席之地,为“丝路物语”的长期开拓、融合出版积蓄更多的力量。

? 传统文博图书新叙事

博物馆和博物馆里的文物从来不是沉闷的,如果人们觉得它无趣,那一定是因为缺少一个好故事,没有找到一个与之匹配的表达。“丝路物语”做文博普及作品,聚焦一件文物、一个洞窟、一座城市,鸟瞰上下五千年,清晰地再现文化从物质性到精神性的转变,着力探讨文物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历史的思考,角度必然会更独特、更新奇,放在众多同类书中,彰显特别。

“丝路物语”整体上都是图文知识读物,但每本都有自身的特色。以博物馆、石窟寺、都城文明这三大类来比较,就会发现它们的特点各不相同,这会决定着图片的选择、辅文零件的搭配,以及整体编排。

第四辑中的《厚城长宜人文昌——西安城墙》的特点在于“城”的文化,从含“唐”量最高的含光门遗址到“后都城时代”的西安府城,从事城墙文物工作30年的作者提供了广于文献之外的历史信息,覆盖了西安城墙多重角度的硬核知识点,直观感受与独特新知交融,道尽了城墙如何伴随着“浪花淘尽英雄”的中国历史锤炼成中国古代建筑文化中一个特有的符号。

《表里山河的交响史诗——山西博物院》的编排思路则是围绕馆藏文物,删繁就简,呈现那种极致的文物之美以及它反映出的精神世界,刻画三晋文物的历史细节,更新不断迭代的知识,并很好地突出了山西青铜文明与古建文化这一主题。

《多姿多彩大邑商——殷墟》则以我国现代考古学的开展为主线,并以硕果累累的考古发现回答了“文献中遥远的商朝是否真的存在过?”这个问题,一本书将这整个过程很好地勾勒了出来,把读者带回那个“四方之极”的大邑商。

《璀璨千年的梦里敦煌——莫高窟》中包括“欢腾的乐舞”“鹿王的神迹”“诸神的相遇”等重点洞窟,也有“千年营建”“曼舞飞天”等专题,更有“心灯”升华了樊锦诗等老一辈守窟人的时代精神,并且作者的讲述很有新意,带出了石窟研究的新进展。全书不仅揭开了丝路文明兴衰史,并在字里行间解密了千百年来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奠定中华民族更趋强大的密码。

? 图文互动勾勒中国美

今天的中国美,正在上下五千年和整个世界的多重维度里,寻找新的坐标。中国之美,源于她的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如同“卷起千堆雪”,不断更新着自己,孕育出了异彩纷呈的中国美。

古人著书立说重字画兼备,“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所以由“图书”一词合称。这些千百年前的图文书理念今天仍散发着活力,仍能在我们认真思索、设计后传承下去。“丝路物语”选用了大量专业文物图片,整体、局部、多角度展示,或以轻松愉悦的版面语言,贴近年轻读者和游客,让读者在阅读文字之余通过精美的图片感受文化的震撼与感动,相契于文字的解读,更透出传统文化的深邃意蕴。

为了多维度营造文化解读的可能性,吸引更多公众喜欢文物、阅读文物,“丝路物语”可谓设计精良,处处体现出反复构思、创新的态度。深度图文对话,一流视觉表达。设计重点关注视觉交流的层面,借助丰富的图像资料强化传统文化元素可视的直接特征,有效提升文化遗产多维度的观感效果。

第四辑中的《历尽千帆归来新——南海I号》从大历史和微观透视的维度,透过帆船结构、船载货物、船员生活以及沉船打捞、考古发掘等,全面呈现中国“大航海时代”的大图景,揭秘宋人远渡重洋的艰辛与勇敢。全书选配了230多幅专业级文物图片,将本书的核心内容直观送达读者眼中,搭建学术与普及之间的沟通桥梁。例如“备战二十年,打捞一艘船”章,作者特别提到了我国为了打捞一艘曾经满载货物航行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大型商船,一个可能为我们提供复原宋代航海“黄金时代”契机的国宝级沉船付出了巨大努力——1987年发现沉船时打捞技术尚不成熟,船只经不起风浪,沉船海域能见度低,船体深埋海底淤泥之下,等等。

为了再现我国这一水下考古里程碑的突破,让读者更好地体会到当时打捞的紧张与不易,开篇以昏暗的水下几名考古人员的身影烘托出作业环境的恶劣;分步骤呈现的手绘打捞过程无不透视着整个工作的缜密与细致;大国重器“华天龙”号打捞船携带着大海的能量,在滚滚巨浪中将装载沉船的“大箱子”成功运抵水晶宫;人们纷纷驻足岸边,久久凝望着海面;岸边工作人员紧张地工作着,引领沉睡了800年的国宝重见天日,留下一个坚毅的背影……同时,为了营造回归沉船考古发掘现场的氛围感,专门设计了两个全景式长拉页;出水的精美瓷器、金器纤毫毕现,加上附赠精美的文创“纳福船”卡,主打文艺风的装帧方式。宋代航海生活各个侧面由此表现得更为具象真切、细致入微,印证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古典繁华和不老传说。所有这些呈现中国之美的方式应当成为《南海I号》乃至“丝路物语”全套书的主视觉与第一抓手。

故宫博物院原院长郑欣淼先生在序言中写道:“披卷读来,犹如一场旅行,神游历史时空之浩渺无垠,遐思华夏文化之博大精深。”过隙光阴还自催,生朝又送一年来。算来“丝路物语”已耕耘四年有余。这四年经历了不少现实风浪,有无疾而终的约稿,有不得已半途退出的无奈,也有大疫肆虐而被迫延期的工作,令人知追求不易,但我们也收获了很多的认可与支持,能不断为读者提供全方位的文博知识,为读者能更好地认知历史、感知经典,也能进于毫分,获得新经验、新思考,不断完善自我。

(作者单位:西安出版社)

编辑 | 张小筑 实习编辑 | 李思雨

复审 | 冯朝晖

监制 | 李 让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0003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