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考古发现新时代考古发现与研究论坛 | 主旨报告
17617

新时代考古发现与研究论坛 | 主旨报告

我要新鲜事2023-05-06 19:33:380

2022年8月24日至26日,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考古学会、中国文物报社、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承办,南沙区人民政府支持的“新时代考古发现与研究论坛”在广州召开。

25日上午的主旨报告阶段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党委委员、公共考古中心常务副主任刘国祥主持。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唐炜、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沈睿文、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刘海旺、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孙周勇、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向明、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曹劲等6位专家学者作主旨报告。

中国水下考古事业的回顾与展望

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主任 唐炜

中国水下考古事业自1987年创立以来,坚持文物工作方针,从法律法规、专业机构、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加强水下文物的保护管理。30多年来,中国水下考古从无到有、由弱到强,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与国际接轨的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体系。

中国水下考古逐步形成了一套符合本国特点的调查、发掘技术流程,研究对象以沉船为起点,拓展至海丝研究、水下城址、港口码头、航海技术等诸多领域,发现241处不同类型的水下文化遗存。中国水下考古的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学科建设逐步走上正轨。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中国水下考古发展最快、成果最多的时期。新时代的水下考古工作者要推进学科理论创新,充分发挥多学科交叉融合优势,形成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水下考古工作方法、研究理论和学科体系。以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为主线,以海岸线变迁与人地关系研究、近现代沉舰与明清海防研究为两翼,深化重大学术问题研究。推进技术手段创新,着力突破低能见度和浅埋藏环境探测、深海探测、水下无人航行器和智能平台等水下考古探测关键技术。推进保护利用创新,进一步摸清家底,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划定保护区域,建立涉水基本建设考古工作制度,加强水下遗址原址保护,建设海洋考古博物馆,传承海洋文明。新时代的中国水下考古将不断开拓新的天地,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作出新的贡献。

北京大学考古学科的展望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 沈睿文

在新时代,北大考古将继续努力提高教学科研水平,讲好“中国故事”,坚持以考古为中心的全学科链条,“扩大优势,建设体系;特色布局,面向国际”,守正出新,笃行致远,建设具有国际视野、世界格局的一流考古学科。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实事求是,实干肯干,多出成果,多出人才”,把北大考古打造成为高端考古科学研究平台和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一支世界一流人才队伍,培养出更多的合格的专业人才,由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转变为世界考古学重要研究基地,建设世界的中国考古学。

在国家文物局和北京大学指导下,积极推进校地合作,推进田野考古“基地 ”模式,“走出去,引进来”,多元合作,积极建设中华文明国家文物基因库及分库、考古科学全国重点实验室;结合实验实践教学、虚拟仿真教学,利用数字化、信息化等方式,改变考古学科教研方式,促进学科转型,推动遗产活化利用。积极完善考古学科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和教育体系。主动对接国家战略,提升高端智库水平。依托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加强学科理论方法建设,突破关键学术领域,提升考古学科的学术和社会影响力。为中国特色考古学科发展提供理论方法体系支撑,推动国家考古文博事业发展,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贡献北大力量。

新时代河南考古:谱写华夏文明新篇章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 刘海旺

中国考古走过百年历程,最大的成就是揭开了中国早期历史的面纱,拉开了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脉络的大幕。河南是华夏民族和华夏文明的主要发源地,是文化大省、文物大省。河南考古用一系列的大发现实证了河南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的核心地位,在长达3000多年的时间里,黄河流域一直是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以黄河流域为代表的我国古代社会发展水平长期领先于世界。

尤其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项目的实施,河南考古用一系列重大研究成果,初步揭示了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关键时期的社会图景。自2018年开始,“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和“考古中国·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等项目逐渐全面实施后,进一步深化了中原地区中华文明探源研究。一系列重大发现实证了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和中华文明交流交融创新发展的核心地区。此外,长城、大运河、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等大遗址保护中的考古工作也取得重要突破。河南考古多层次、全方位、多学科、多角度地展示了国家形成与初步发展、秦汉大一统时期国家社会形态,以及隋唐宋元明时期国家的繁荣与多彩生活。

河南考古将牢记使命、不忘初心,围绕凝练一流重大课题、建设一流科研平台、组建一流人才团队、创建一流体制机制等持续发力,努力打造一流考古机构、业内旗舰劲旅。力争取得一批突破性重大考古发现,为探源中华文明、坚定文化自信作出河南贡献。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视野下的石峁遗址考古发掘与研究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 孙周勇

石峁遗址大规模考古发掘工作启动于2012年。同年,面积达400万平方米的石城得以确认,其横空出世引起了学术界关于中国文明起源与形成过程多元性的再反思。次年,石峁考古工作被列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四阶段)。公元前第三千纪是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关键时期,以石峁遗址为代表的龙山时期规模宏大的城址、气势恢宏的宫室建筑、复杂的城防设施、精美的石雕与玉器等高等级遗存的发现,标志着晋陕高原已进入高度发达的文明阶段。从2012年大规模科学考古发掘之初,我们就秉承“广聚天下英才”的团队建设宗旨,积极践行学科交叉和多学科综合研究,探索新技术新方法的运用,来自北京大学、西北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复旦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以及斯坦福大学、墨尔本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一大批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的学者参与田野工作,开展了体质人类学、测年、动植物、古环境、古DNA、微痕与残留物、古建筑、天文历法等多方面综合研究,为理解谜一样的石峁古城奠定了科学基础。石峁遗址的重大考古发现和多学科综合研究成果,展现了与中原地区面貌迥然有别的居住形态、丧葬习俗、精神信仰、社会形态等多样性特征,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学术界对文明的概念和判断标准,是探索早期国家形成、国家形态与社会结构、生业方式与生产技术、区域互动与文化交流、人群迁徙与族群融合等重大问题的重要实证。十年的石峁考古工作启示我们,考古学研究中的多学科研究,是获得有关古代社会组织结构、社会分化、权力集中与政治管理、探讨社会结构与治理体系的重要基础,是推动文明起源、发展研究的重要手段,也是不断迫近历史的真实、丰富历史图景的唯一路径。

浙江考古与中华文明——新时代浙江考古重要发现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 方向明

浙江陆域面积不大,七山一水二分田,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孕育了高度发达的古代文化,浙江文化中富有创造力的基因,自古以来就有之,在中华民族的文明之源留下了创造和进步的印记。新时代浙江考古秉承“坚守田野、面向社会、实事求是”的发展理念,紧扣文明起源、农业起源、海洋文化、浙江大历史等重大课题,积极主导、参与“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综合研究”“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全力配合“先考古,后出让”制度在全省基本建设发展中的完善与落实,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丰硕成果。上山文化成为中华一万年文化史的重要内容,余姚施岙古稻田为稻作文明摇篮增添了新材料,余姚井头山贝丘遗址成为海洋文化的发端。良渚考古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多年,以玉礼制为核心的良渚文明模式也是中国文明的本质,良渚成功申遗,创立了发现、研究、保护、利用、传承五位一体的“良渚模式”,而以浙江省考古所为主导的良渚考古工作和成果转化,则是新时代“考古良渚模式”。浙江衢江“姑蔑”遗存、安吉古城、绍兴越国等考古工作,是近些年越文化考古的重大收获。南宋临安城、南宋皇陵考古,以及持续进行的上林湖、沙埠等瓷窑址考古,是新时代浙江历史时期考古的重头。正在发掘中的温州(朔门)古港遗址,佐证温州千年商港,也将为海上丝绸之路增添新内容。

履践致远穷海隅 砥砺深耕溯古今——新时代广东考古工作的回顾与展望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 曹劲

百年考古峥嵘路,不畏风雨铸琼章。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考古人不断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考古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秉持“求真务实,止于至善”的学术要求,深耕岭南、履践致远,在田野考古、水下考古、古建筑研究和文物保护等业务领域硕果累累:扎根田野,持之以恒,建立起了相对完整的岭南历史文化序列;先后发掘保护了“南海Ⅰ号”“南澳Ⅰ号”,在整体打捞、水下发掘保护、水下数字化科技考古等方面均走在全国前列;郁南磨刀山遗址与南江旧石器时代地点群、英德青塘遗址等遗址和考古发掘项目先后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广东成为国内“十大考古”项目涉及年代最全(从旧石器时代早期到明代中晚期),遗址类型最丰富(含洞穴、沙丘、贝丘、墓地、宫苑、沉船等),作业方式最多样(陆地和水下考古并驾齐驱)的省份之一。贯彻新理念,迈向新征程,广东考古人将一如既往地深入新时代中国特色考古学理论探索,聚焦“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考古中国”等重大课题,加快推进考古重点项目建设,不断加强考古能力建设和考古资源保护与利用,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而不懈奋斗,利用好广东这一改革开放的窗口和桥头堡,讲好中国故事,弘扬岭南文化,奋力谱写广东文化遗产保护的新篇章。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来源 | “文博中国”微信公众号

编辑 | 张小筑 实习编辑 | 谢雨檬

复审 | 冯朝晖

监制 | 李 让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