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考古发现八大山人何处寻?青云谱造园艺术特征浅析
17759

八大山人何处寻?青云谱造园艺术特征浅析

我要新鲜事2023-05-06 21:53:310

八大山人纪念馆是我国第一座古代画家纪念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一级博物馆,其前身青云谱作为南昌历史悠久的名胜之一,具有浓郁的道教文化和深厚的园林意蕴,是江西道教园林的典型代表,亦是中国古典园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旨在分析其历史、相地、布局和意蕴,总结青云谱园林艺术特征,为日后的保护和修缮以及园林文化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地

据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戴有祺撰《重修青云谱碑记》载:“豫章郡城南15里许,有名胜道场‘青云谱’者,盖始于周王子晋也……清朝顺治辛丑岁(1661年)全真朱道朗,访前贤之遗迹,爱山川之灵秀,复构堂宇,额曰‘青云圃’”。青云谱位于南昌城郊15里郊野处,既远离城市的喧嚣,又不至于离城区太远而造成交通不便。正如明代计成《园冶》中所称:“郊野择地,依乎平冈曲坞,叠陇乔林,水浚通源,桥横跨水,去城不数里,而往来可以任意,若为快也。”同时青云谱作为道教建筑,选址受中国传统“风水学”的影响,选择建于风景优美的洞天福地之中。它北依岱山、南山,南傍梅湖,踞山临水,位置得天独厚。水在道教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主宰万物而不自恃,任物之自然本性”。青云谱被水系所环绕,西南有一座花岗岩古桥名为定山桥(建于清康熙二十五年即1686年),改扩建前一直是青云谱唯一对外交通要道,道教徒在此清静之地远离喧嚣,修身养性。

▲康熙版《青云谱志》木刻全景图

布局

西部院落

经过定山桥,来到青云谱道院的前面。道院有两道门,前门上青石石额刻有“青云谱”三字,二门以红石砌就四柱三门牌楼式,门额正面为“净明真迹”,门额反面“众妙之门”四个字出自老子的《道德经》。道教建筑经常以山门(檩星门、风门、天门)的形式出现。按道教说法,进入山门即入仙界,山门外属俗界。青云谱前门现封闭,游客从东侧的新大门进入,门额上“八大山人纪念馆”是郭沫若先生的题字。

由八大山人纪念馆大门入园,园林与道院分列东西,以围墙相隔,园林、道院功能各异,相互独立,又紧密相连。道院采用南北中轴线前后递进、左右均衡对称展开的传统建筑手法。以“关帝殿”“吕祖殿”“许祖殿”为主体,三殿前后之间有天井内庭,中植古树,周围有回廊环绕,左右设偏殿厢房,形成前后四合院格局,并利用天井形成高低错落之势。门窗饰以雕花格窗,古朴典雅。主体建筑围以墙垣,形成既相互独立又彼此相连的院落。道院空间布局紧凑,小中见大,形式多样,满足修道、祭祀、栖居等多样化的需求。

▲青云谱道院平面图

前殿关帝殿,供奉关公;中殿吕祖殿,因祭祀吕洞宾而名。东侧连厢房黍居,西侧连厢房鹤巢,鹤巢、黍居带小院,院内有景“五桂合株”“黍居炼丹”“鹤巢飞身”;后殿许祖殿位于中轴线末端,上下两层,上建玉皇阁,为全园制高,烘托出主殿的恢弘气氛;许祖殿东侧圆峤(圆峤常指隐士、神仙所居之地),西侧衔连三官殿、斗姥阁(三官殿,供奉的即是天、地、水三官,也是尧、舜、禹三贤君;斗姥,又称斗姆,斗指北斗众星,姆即母也,斗姆即北斗众星之母),圆峤和三官殿前各有一座独立的、带水池的小院。三殿建筑结构均为江南民间的穿斗式与抬梁式混合木结构,屋面为小青瓦铺设,配以正脊、正吻、悬山做法。外墙围砌本地产青砖空斗墙加粉刷,三官殿副檐天棚采用江南“菱角轩”做法、黍居檐廊天棚采用“一枝香轩”做法。由此可见,青云谱道院在明清道家建筑制式基础上融合了江西地方民居建筑特点。

“关帝殿”“吕祖殿”“许祖殿”三殿现为常设展厅,游客沿着层层大殿,从八大山人生平和家世到与儒释道的渊源、书画的传承,领略其艺术的魅力;沿途众多八大山人书画作品和近当代画家、学者如刘海粟、胡献雅、谢稚柳等题写的对联、匾额点缀于古建之中,其书法或潇洒飘逸、或典雅端庄,其内容言简意深,更增添了青云谱古建的意蕴。

东部园林

东部园林形成于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朱道朗扩基重建之时;至乾隆年间更孕育出名闻遐迩的“内十景”:黍居炼丹、鹤巢飞身、五桂合株、卧听松琴、闲锄芝圃、岭云来阁、白牡千树、白莲同池、素梅一岛、香月凭楼;时光荏苒,几经兴废,民国初年,原道长徐忠庆依前朝旧样修缮整理,恢复昔日之盛况。

青云谱道院通过二门和许祖殿西侧斗姆阁与东部园林前后相连。与道院的庄严肃穆相比,园林显得自由轻巧、活泼优美,虽属道教园林,和中国古典园林并没有太大区别。它秉承道家“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理念,与明清“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古典园林造园宗旨不谋而合,展现了排除装饰后的朴质之美。

正对纪念馆大门的八大山人雕塑,是1986年著名雕塑家唐大禧先生为纪念八大山人诞辰360周年而创作的。八大山人身着长袍,脚蹬芒鞋,满目忧戚,眺望远方,身后两棵古樟守护两旁。雕塑的西边桂树林名为“闲锄芝圃”,原为生产性用地,种植果蔬粮食作物,如今一到金秋时节,金桂银桂次第开放,芬芳四溢。圃的东面为明朝“万历古井”,原先用于日常生活及园圃灌溉,今日井水依然清冽甘甜。

古井东靠池塘,池塘旁设以景亭,置身其中,既抚琴畅怀,又卧听松声,名之“卧听松琴”。池塘分为内池、外池,沿内池上古曲桥而行,在曲折迂回、左顾右盼中畅览池上风光;内外池间的小路翠竹夹道,曲径通幽,光线如丝如缕穿于林间,名为“竹林筛月”;外池遍植荷叶,亭亭玉立,香远益清,故名“白莲同池”;外堤梅湖景区一水之隔,林木掩映,蛙鼓蝉鸣,野趣横生。

沿着池塘往南,邻水筑楼,倚栏望月,待梅花盛开,寒香拂面,名为“香月凭楼”;楼后园林高处立有八大山人之墓,古老的苦槠树夹道相迎,五百年古樟树枝干逶迤而下,似为墓地遮风挡雨;高地筑有楼阁,以赏烟云缥缈之景,名“岭云来阁”。高地之下东南地势平缓处有八大山人同时代的画僧牛石慧墓与之相伴;西南沿高地围有书画长廊,围墙墙壁上镶嵌有八大山人书画作品碑刻。沿着池塘折北而行,曲池夹岛,梅花遍植,暗香浮动,即“素梅一岛”。与“素梅一岛”相对,环绕青云谱古建的还有“白牡千树”,牡丹雍容华贵,松树坚韧刚强,悦心悦目。谱内十景以八大山人浑厚圆润的书体镌刻于石头上以点明意境,移步换景,情景交融,令人仿佛置身于八大山人生活的时空。

▲五桂合株
▲竹林筛月

八大山人曾说:“湖中新莲与宅边古松,皆吾静观而得神者。”园内所栽种荷、松、竹、梅等,是八大山人笔下常见的绘画题材,更象征着八大山人高贵脱俗的品格。除此之外,园内植物的配置因地制宜,巧借四季变化,营造出时移景异的景致:春日山茶如火、玉兰如雪,拂堤杨柳桃花红;夏日紫薇芙蓉繁花似锦,莲荷香溢满池中;秋日枫叶如醉,桂花飘香遍地黄;冬日腊梅暗香浮动,绽蕊吐艳傲冰霜。园林内十余株五百年的樟树、苦槠树、罗汉松,枝繁叶茂,掩映着青砖灰瓦,显得格外幽雅静谧。

谱内十景利用原本的自然条件,一切遵照自然的原则出发,依高愈高,建造楼阁在高地之上;因低愈低,穿凿池塘泉井在湿地之区;高低错落,且与园外景色连为一体,意境广阔。园林以水池为重点,围绕水池建置亭台楼阁、轩榭廊舫,路径蜿蜒曲折,游客漫步在园林小径,可以倚栏远眺,可以临水观鱼,可以隔窗观花等,成为园林环境的参与者、建构者。

总结

青云谱园林吸引了众多的画家、师生前来写生。2020年,八大山人纪念馆曾举办“心仪个山——八大山人纪念馆写生作品展”展览,以引导观众对青云谱园林乃至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关注。三百多年前,八大山人常在园林中与友人相聚,从诗词歌赋的酬唱,到琴棋书画的雅集,园以文生,文以园传。借由园林这一媒介,游赏者通过体验,不仅实现了对八大山人艺术世界的了解,进而领会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从而得以提高审美能力、丰富其审美趣味,中国古典园林的被赋予新的价值和意义。

作者:胡淑梅

作者单位:八大山人纪念馆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来源 | “文博中国”微信公众号

编辑 | 张 怡 实习编辑 | 宋奕璇

复审 | 郭晓蓉

监制 | 李 让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