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 | 永远的怀念
谢辰生老走了,走得那么安静。在这疫情蔓延特殊的日子里,他老人家没有打扰任何人!说走就真的走了!
5月2日早上6点58分,我多年的好兄弟,央视焦点访谈记者曲长缨,给我打电话告诉我:“谢老不行了,给谢老的女儿程卓燕打电话一直没有回音”。我立即让我的弟子修淑清给程卓燕的儿子打,直到8点左右,还是长缨告诉我联系上了他女儿,她要从昌平一个多小时才能赶到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8点20分,谢老的外孙赶到医院,8点32分,医院确认了谢老逝世。9点10分左右,谢老的女儿赶到医院,长缨和医院护工帮老人清洁了身体,穿了新衣服,又和家属一起把谢老送到医院太平间,给谢老铺盖上了金银两色被单,做了遗体暂存。
按照常理,我作为他一生唯一的弟子,应该守护在他老人家的身边,但疫情期间我无能为力,长缨兄弟家距离谢老住院的地方比较近,加之他和谢老也比较熟,常常给老人做一些流食骑自行车送过去。我也常常询问老人的饮食起居,治疗情况。这次春节期间,我深感麻烦朋友心里过意不去,特从微信给曲老师转去1万元,他坚持不要,他说照顾谢老是应该的,第二天这笔资金还是退回来了。
最终老人于5月2日早晨8点32分结束了他不屈的生命。好在长缨和护工一直守护在他身边,以补偿我不在身边的遗憾。
人生如行云流水,岁月似落花飞絮。老人家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祖国的文物保护工作辛苦了一辈子,付出所有的努力,为今天作为后来者的我们,树立了一个非常优秀的做人标杆。这样一位令人高山仰止的老人,永远值得我们深深的怀念!在人生的舞台上他铁骨铮铮地做人做事,不计得失,不怕困难,敢于直言,拿他和一些追名逐利作秀的人一比谁高谁低一目了然。
他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我始终坚信,挚诚的大爱,才是人性中最本真、最核心的精华。人如果缺失了真诚的爱,就不能成为完整意义上的人。他老人家大爱祖国、大爱他一生追随的中国共产党,大爱他一生追求的文物保护事业。这样一种美德、一种高尚情操、境界,是一种伟大的精神、一种耀眼的光芒,这一切都是人类共同欣赏和崇高的人格魅力。大爱至纯、至浓,大爱至善、至真,大爱至坚、至厚。是他老人家留给这个世界最值得我们珍惜的东西。
我跟随老人家三十余年,同时也是他一生中唯一收在门下的弟子。从他身上获得的一切,都将受益终生。当年的见证者如彭卿云、解冰、张自成、李让等一大帮老师和同道,对我寄予厚望,我没有辜负他们的希望,这些年来,我跟随恩师行走、思考着学者的良知,思考着祖国文化遗产保护的价值,老人家常对我说:“一个人能够走多远并不重要,关键是怎么走!一个人不能没有信仰,我们的生命需要信仰的支撑。‘信仰’这个话题可大可小,它可以是关乎天命,也可以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一个原则,一个梦想??”今天想起这些泪不能忍。
过去凡是他生病住院我基本都是全职陪伴在他身边,记得当年受国家文物局董保华副局长委托,陪伴他一起飞昆明疗养的那段生活,是我俩最不能忘记的人生轨迹,每天老人家都和我讲,他一生走过的人生之路。在南京起草《南京军区营区文物保护管理暂行办法》的日日夜夜,我作为主创人员,每一条细则的最终落实,都是他老人家和我反复多次地推敲后才能落在稿笺上。
条例草案中每一段文字都充满哲思而又饱含深情,这就是我俩行走所求,不止追踪的结果。他高兴起来会对我说:“只有用易逝的生命去叩响历史的心门,方可诠释我俩这趟人生旅程中获得的精彩!”老人家说得没错,我俩几个月的埋头苦干,最终受到中央高层和中央军委领导们的一致认可,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军首部军事营区文物保护的法规性文本。我也为此获得首届文化遗产保护全国十大杰出人物的光荣称号!
我俩曾在已故乡土建筑遗产保护界著名教授陈志华先生的陪伴下,对浙江省的乡村建筑进行全面的考察调研,他在调研中常常停下来和陈志华老师商量后,才对地方上的领导说:“文化古迹对于保护国家文化的独特性和完整性、培养爱国主义有着重要的意义。是巩固民族间关系和促进相互尊重的重要条件之一。因此,我们在抢救、保护、使用、修缮等方面应该多考虑到民众的实际需要,既要使用好,更要加强保护好,千万不能让这些珍贵的东西,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毁掉??”
寻迹浙江省铁工厂,2013年5月,我陪同老人家在浙江丽水市考察,无意中发现浙西南丽水市的大港头这座抗战期间浙江省内最大的企业,他们当时在极端困难的前提下,依靠广大工人和技术人员开创了浙江省自主创办武器工业的历史。就在瓯江的上游,无形中变成了一个军事工业区,这在中国的军工史上也是一个伟大的创举与奇迹。
老人家亲临现场调研考察后,在当地相关部门组织的专家论证会议上他认为:“这是一处抗战遗迹中保存完好的历史建筑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申报国级文物保护单位没有任何问题,将来申遗都在情理之中。日本军国主义反人类的侵华战争罪行,是近代中国历史上中华民族所遭受空前洗劫与苦难最为深重的记忆,中国人民气壮山河的抗战,是历史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座抗战遗迹同样具有文化价值与文物功能,它是见证战争的历史构件,虽历经战火洗礼,似乎还有着‘血腥味’、恐怖感,但它真实、客观地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日寇的残暴,以及中国人民所遭受的磨难,更是祈祷‘和平文化’的活物,原真地保护好,可以启迪人们永远牢记和平的美好与珍贵”。
我在他的指导下,和市里的主要领导沟通后,最终促成《寻踪一一浙江铁工厂》一书的出版,我俩在调研中,收集了大量的物证、人证,许多资料弥足珍贵,意义重大。但由于地方主要领导人换得频繁,直到现在地方政府相关部门还没有申报国保单位。这件事让谢老一直放心不下,多次催我去过问此事,我一个人也无能为力,加上他近年来身体状况越来越差,每次见面一问此事,我就难为情地尽量岔开他的思路,现在想起,内心愧疚。
2005年8月8日,我俩受聘吐鲁番地区行政公署,担任新成立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学研究院院长、副院长。在吐鲁番期间,他特别关照我,这里是边疆又是贫困地区,我们当这个院长,不能拿任何津贴。后来时任地委书记的孙昌华同志告诉他,这不是什么工资,只有象征性的边疆补贴。
9月6日晚上他又亲自起草了一个捐赠书,以一个共产党员的身份承诺:“我每月的所有津贴(按年计算),每年底我将会安排我的唯一弟子,副院长丹青同志,把所有的钱,全部捐给研究院和地区文物局基层文博工作者,作为慰问物资解决。并承诺把所有个人收藏的书籍、照片、证书、研究手稿等杂物,均无偿捐赠吐鲁番学研究院永久收藏”。此捐赠我是一直严格执行恩师的意见执行的,并按他的意见,带回原件,请他夫人王惠贞也同时作为见证人签了名。这就是一个共产党员坚贞不变的优秀本色!
想起他老人家的许多生活细节,刻骨铭心的回忆太多了,我不想占用太多宝贵的版面,以后还将分段发表出来。以补正史之不足,而传之久远。恩师一路走好!弟子永远怀念您,在此给您上香了!
壬寅年四月初二于姑苏春华苑书乐斋
作者:丹青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来源 | “文博中国”微信公众号
编辑 | 张小筑 实习编辑 | 刘婧涵
复审 | 郭晓蓉
监制 | 李 让
- 0000
- 0000
- 0002
- 0004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