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考古终评项目 | 寻·城——陕西宝鸡周原遗址
#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海报设计:崔晓雪)
陕西宝鸡周原遗址
发掘单位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项目负责人 种建荣
周原遗址是规模最大的先周、西周时期遗址,学界相信是古公亶父迁岐之地和西周都邑之一。但由于一直未发现先周文化的高等级建筑,未确定西周时期是否存在城址,致使遗址的性质不能最终确认。近年来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三家单位联合组成的周原考古队,以厘清城市结构和判断遗址性质为首要学术目标,以寻找框架性遗迹为田野工作重点,终于2020至2021年发现了先周大型建筑与西周城址。
一、首次发现了先周时期大型夯土建筑(F1),为认定先周时期聚落性质提供关键材料。该建筑位于王家嘴村北,东西宽38米,南北长约58米,总面积逾2200平方米。已揭露南半部分,由正堂、东西厢房、前后庭院、附属建筑组成。建筑地基下叠压京当型晚期灰坑。基址被先周晚期小型墓葬打破,东南角被先周文化灰坑打破,前后庭院里埋有6座先周晚期小墓。据此判断,建筑年代上限为京当型晚期,下限不晚于先周文化晚期。
这座建筑是周原遗址首次发现的先周时期大型建筑。规模之大、形制之清楚,皆为先周时期之最。经钻探,王家嘴一带还发现有大面积的夯土,是探寻先周国家中心的重要进展。
二、发现约建于西周初的小城,规模远大于以往发现的同时期城址。城址东西约1480米,南北约1065米,呈规整的长方形,方向352°,面积约175万平方米,北、东、南三面有人工城壕,西面以王家沟为壕。城墙试掘开设了4条探沟、铲刮5处断坎。结果显示,(1)东墙基宽约8米,残深0.8米,夯层厚0.06–0.12米,被西周中期的灰坑打破;墙基以东14.9米的城壕,口宽21.2米、最深3.75米,有5次清淤。(2)南墙基宽25米,由6块平行夯土组成,下压商周之际的灰坑,被西周晚期灰坑打破。(3)西墙基宽约13米,由三块平行的夯土组成;城墙奠基墓葬测年为BC1215-1019年(95.4%)。综合判断城址始建年代不晚于西周初年。
三、发现西周晚期的大城和一座城门,大城是已知规模最大的西周城址。大城位于小城东南,东西约2700米,南北约1800米,面积约520万平方米。在大城东墙上发掘了一段长90米、宽约10米的城台,城台北端发现城门一座。门道长17米、宽5.3米,曾遭火焚,被倒塌的红烧土覆盖,地面上出土西周晚期的铜器腹部残片。门道北侧有嵌入城墙的门塾,城内一侧连接曲尺形夯土台,类似瓮城结构。城墙内外各发现马坑一座,可能是与城门有关的祭祀遗存。
大城东南城角揭露完整,平面可见纵横的夯土板块,下压西周晚期灰沟,夯土内出土西周晚期陶鬲。南墙平面揭露两处,铲刮断面3处,可知基槽宽约10米,底部不平,深的地方可达2米,遇生土则不深挖基槽。夯土内包含西周晚期陶片,又被西周晚期灰坑打破。综合各类信息,城墙的年代为西周晚期。
四、发现战国晚期大型建筑基址和大量东周时期遗存,为确定美阳县治提供关键证据。在先周大型建筑(F1)以西25米,发掘了一座东西宽41米,南北长30米的战国晚期大型夯土建筑(F2)。该建筑四角有踩踏面,基址内被10道贯通的墙基槽分隔成9个长条空间,内有大量柱础坑(图13、14)。建筑废弃地层中出土带“公”字铭文的陶量(图15)。结合建筑特殊的形制、密集的木柱,推测可能是干栏式的大型粮仓。王家嘴周边曾多次出土“美亭”陶文,本次工作发掘出土两例“美阳”陶文(图16)。王家嘴至刘家一带发现丰富的战国遗存,勘探墓葬上千座。结合文献记载,可以确认东周时期的美阳县就在这一区域。
总之,此次工作极大地推动了周原考古,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先周文化大型夯土建筑的发现,为确认先周国家中心提供了证据。东周美阳县位置的确认,可结合文献进一步证明周原为古公亶父迁岐之地。规模巨大、布局方正的西周城址的发现,为周原城市结构厘清、相关遗存性质的认识及城市变迁过程的研究提供了参照系,为三代都邑建制提供了难得的实例。
#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版权说明:本平台有关“十大考古新发现”专题的视频和内容,版权归版权人所有。转载需经版权人同意或授权。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来源 | “文博中国”微信公众号
编辑 | 张小筑 实习编辑 | 吴雨遥
复审 | 郭晓蓉
终审 | 李 政
- 0001
- 0000
- 0004
- 0002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