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考古参评项目 | 宁夏隆德周家嘴头遗址
发掘单位 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项目负责人 杨剑
周家嘴头遗址位于宁夏南部六盘山西麓的隆德县神林乡双村,地处渝河与朱庄河交汇的河嘴地带,遗址面积约3万平方米。
该发掘项目属于考古中国“河套地区聚落与社会研究”课题宁夏片区的一个重点发掘项目,2021年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又一次的考古发掘工作,发掘面积700平方米,取得了重要收获。周家嘴头遗址从2017年至2021年已经进行了连续5年的发掘工作,累计发掘面积3700平方米,出土了一批重要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晚期遗存。
周家嘴头遗址仰韶文化遗存最为丰富,从出土遗存特征可将周家嘴头遗址仰韶文化遗存分为早、中、晚三期,各期遗存的时代特征明显,其中仰韶早期和中期遗存是首次在宁夏境内发现,这为研究宁夏南部地区仰韶文化的源流、地域类型及与周邻地区文化关系等提供了新的材料。
仰韶早期遗存主要发现有房址、灰坑和火种坑等。房址均为长方形半地穴式,面积均在10平方米以内,房内出土的陶器有圜地钵、夹砂罐、圜底卷沿彩陶盆等陶器组合,彩陶纹饰有三角纹和平行线纹组合、变体鱼纹、条带纹等。发掘清理的一处火种坑保存较完整,平面近圆形,坑壁为火烧形成的烧结硬面,坑的西侧壁面向下陶挖了一倾斜壁龛,龛内放置有一夹砂陶罐,罐内有大量燃烧灰烬,壁龛顶部为烧结硬面,可能长期取火形成。
仰韶中期遗存主要发现有房址、陶窑和灰坑等。房址为半地穴式,居住面为火烤形成的青灰色硬面,小型房址面积在10平方米以内,房内出土的陶器有平底钵、彩陶盆、器盖、罐组合等,彩陶纹饰以变体鸟纹为主,另外发现1座残存面积近90平方米的大型房址。
仰韶晚期遗存最为丰富,最重要的是发现了大规模的陶窑群,目前累计发掘清理的陶窑共计43座,其中仰韶晚期陶窑36座。遗址面积不大,可分布的陶窑密度之大在全国其他同时期遗址中较为少见。
周家嘴头遗址仰韶晚期陶窑形制非常统一,均为横穴式,由窑室、火道及火塘三部分组成,窑室内的火道由环形加直向组成,有的大型陶窑为使火力均匀在环形和直向火道之间又增加了多道支火道。
这些陶窑可分为小、中、大三类,小型陶窑窑室直径0.4—0.6米左右,中型陶窑窑室直径在0.7—1米左右,大型陶窑窑室直径在1米以上,可谓类型齐全,适合烧制各类大小不一的陶器。这些陶窑均匀地分布在遗址核心区内,多利用坡地或断崖建造,窑室高均高于火塘,从而形成高差使火力充分进入窑室,可见烧窑的技术水平相当成熟。周家嘴头遗址虽然规模小,但大规模的陶窑群发现,证明周家嘴头遗址在仰韶晚期阶段是一处陶器生产中心,应该向外输出陶器或存在贸易交换,这对我们研究仰韶晚期社会经济状况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窑室和火塘的烧结厚度在5厘米左右,说明陶窑长期使用。仰韶晚期的陶钵、尖底瓶等器形尺寸大小较为接近,说明当时陶器生产有一定的标准化。还发现有一座专门烧制料姜石块的陶窑,可能与制作白灰面房址原料有关。
在窑址附近分布有同时期的半地穴式白灰面房址,可能为窑工进行生产和生活的场所。另外发现了一座带有通道的窖穴,其内出土16件陶器。除陶窑和房址外,还清理有灰坑、灰沟、灶坑等遗迹,出土器陶器有尖底瓶、平底瓶、夹砂罐、盆、敛口罐、双耳罐、瓮及少量彩陶等。
周家嘴头遗址的龙山时期遗存也相对丰富,清理的遗迹有房址、灰坑、灰沟、陶窑、墓葬等,出土陶器有单双耳罐、小口罐、盆、高领喇叭口罐、斝等,同时还出土较多的石器和骨角器,其文化性质与发掘过的沙塘北塬遗址一致,是介于菜园文化和齐家文化之间的一种考古学文化遗存,由菜园文化发展而来,最后发展演变为齐家文化。
总之,周家嘴头遗址的发掘对研究宁夏南部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序列、与周邻地区考古学文化关系提供了新材料,仰韶晚期大规模陶窑群的发现对研究当时陶器专门化生产和社会经济结构有非常重要意义。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 0000
- 0000
- 0000
- 0000
- 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