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现 | 江苏连云港海州发现唐代大型建筑基址
一、地理位置
2021年9月至12月,为配合海州体育馆二期项目基本建设,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徐州博物馆(徐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连云港市博物馆联合对该项目地块内古代文化遗存进行了配合性考古发掘工作(图一)。
该发掘项目东侧紧邻孔望山,西距明清海州古城5.2公里。项目总发掘面积约2100平方米。共发掘清理魏晋南北朝至清代墓葬44座,唐宋时期建筑基址2处,井3口,灰坑19座,灰沟2处。出土各类文物及标本共计260件(套)。
此次发掘最重要的收获是发现了1处大型唐代建筑基址,保存较好,为连云港地区首次发现,具有较大的历史研究和展示价值,现简要介绍如下。
二、建筑基址(21LHTJZ1)
平面布局与出土遗物
发现的唐代建筑基址(编号21LHTJZ1)位于发掘区中部偏西南,开口于第③层下,建于第④层上,其平面呈长方形,门向189°,东西最宽处31.6、南北最宽处46.7米,占地面积1475.72平方米(图二)。
考古发掘揭露出的遗迹显示,该建筑基址为一处坐北朝南的两进院落,自南向北共保留有21个遗迹单位,包括踏步、门道、庭院、水井、甬路、回廊、月台、散水、柱洞、厕所、门房1间、东西厢房5间、北正房5间(图三)。
该建筑基址四围墙基以石砌墙基为主,北正房、西厢房保存较好,东厢房保存较差。甬路和回廊保存较好,造型规整,采用瓦片铺成,顶面龟背形,中间较两侧高出,宽92厘米(图四)。其铺设方法为:竖向立瓦包边,中间横向错缝立瓦,部分间隔石块点缀。南正门位于南基槽中部,门前有一层硬化面掺杂料姜石,中部偏西残存有瓦石混合砌成的踏步。北正房平面呈长方形,保存较好,由墙基槽、石墙基、柱洞、门道组成。东西长31.6、南北宽9.7米,占地面积为306.52平方米。面阔五间,进深一间,内有南北纵向石墙基隔墙4列。北正房内部各间房间面积大小不同,似存在不同功能用途区分。其中最东侧两间面积较小,最中间面积最大,西北角有区隔一方形独立小间和过道走廊。在该建筑基址内未发现砖铺面现象,出土较多碎砖瓦、陶瓷片,可辨器形有陶插座、莲瓣纹瓦当、板瓦、筒瓦、瓷碗、瓷钵、陶罐等,另外发现8枚“开元通宝”铜钱。
三、建筑基址(21LHTJZ1)
年代及性质用途的初步认识
此次发掘的建筑基址均未发现带有明确纪年的遗物,因此只能依据其形制、出土器物特征及层位打破关系来初步推断年代。此外,结合连云港历年同时期文化遗存的考古调查与发掘成果及历史文献的梳理,也可以对建筑基址的年代、性质判断提供相关线索。
首先,该建筑基址北中部被8座晚唐墓葬(M24~M29、M35、M36)、11座唐代灰坑所打破,同时该建筑基址叠压打破魏晋南北朝时期墓葬M42,故该建筑基址年代上限为魏晋南北朝,下限至晚唐。
其次,建筑基址北正房、门房、回廊多处出土的陶插座、瓷碗、瓷钵、陶罐、“开元通宝”铜钱等器物,具有典型唐代器物风格,同时部分器物与连云港唐代封土石室墓的出土器物一致。
最后,唐朝时期日本“请益僧”圆仁巡礼求法时曾三次经海州,其著《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载:“八日,押衙及僧等斋后出王录事宅,向舶处,押衙道:‘此县是东岸,州在西岸……从此小海,西岸有海龙王庙’,未时,到海龙王庙”。此处提到的海龙王庙据清《嘉庆海州直隶州志》记载,与此次发掘的大型建筑基址的地望及存续时间基本相符。据此,我们推测该建筑基址的兴建年代大致为盛、中唐时期,废弃年代大致为晚唐五代时期,其性质用途可能为衙署或庙宇类建筑。
作者:杜平 陈渊明 朱良赛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博物馆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 0000
- 0002
- 0000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