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发布 | 汉文帝霸陵确认!江村大墓考古重大发现
12月14日,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聚焦重要考古发现和研究进展,会上通报了陕西江村大墓重要考古成果。
江村大墓位于西安市东郊白鹿原西端,北距文献记载的汉文帝霸陵(凤凰嘴)约2100米,东距窦皇后陵800米,为霸陵陵区内的重要墓葬遗存。(图1)

图1 世传为汉文帝霸陵的“凤凰嘴”
汉文帝霸陵此前曾进行过多次考古工作:
1966、1975年,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王学理、吴镇烽先生对霸陵、南陵的从葬坑进行了抢救发掘。
1980年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刘庆柱、李毓芳先生对霸陵、南陵的考古调查与测量,为此后的考古工作奠定了基础。
21世纪初,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霸陵、南陵进行了考古调查、勘探。2006—2009年,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在霸陵陵区进行抢救性勘探和试掘,发现了江村大墓及其陪葬坑等,为确定霸陵的具体位置提供了重要线索。
2011—2013年,根据西汉帝陵大遗址考古工作计划,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焦南峰研究员带队对霸陵、南陵陵区展开了大范围的考古调查与勘探工作,大致探明了两座陵区遗存的分布范围与形制布局。
本次考古工作自2017年持续至今,勘探发现了江村大墓的“石围界”、围合江村大墓与窦皇后陵的外陵园墙,以及建筑遗址、陶窑等,发掘了江村北陶窑遗址、江村大墓外藏坑、南陵外藏坑、栗家村汉墓等,出土各类陶俑1000多件,金、银、铜、铁、陶质文物3000余件,取得了丰硕成果。(图2、图3)

图2 霸陵陵区航拍全景 (窦皇后陵、江村大墓发掘点、南陵)

图3 霸陵大陵区遗迹分布图
主要收获
(一)调查勘探
文献记载,汉文帝霸陵在“凤凰嘴”,因此,我们采用考古勘探、地质探测等多种技术手段,多次对其进行了大范围的细致探查,除“凤凰嘴”下的10余通明、清碑石外,并未发现陵墓类遗迹。
随即,我们对北距“凤凰嘴”约2000多米的窦皇后陵进行了考古勘探。窦皇后陵现存“覆斗状”封土,高23米,墓葬形制为“亞”字形,其中东墓道最长,勘探长度77米,宽6—23米。因墓室上压封土,勘探困难,情况不详。窦皇后陵封土外围分布有10多座外藏坑,平面呈长条形,最长者54米,短者仅5.2米,宽度多在4米左右。勘探发现,窦皇后陵四面有夯墙遗址,中间位置为门址,西北角有一处夯土基址。
根据既往考古工作成果,我们重点复核勘探了江村大墓及外围区域。江村大墓东距窦皇后陵约800米,墓葬形制为“亞”字形,地表无封土,墓室边长73米、深30余米,东墓道最长,约135米,南北宽约10—40米。墓室四周有115座外藏坑,平面形制多为长条形,长4—90米,宽5米左右,深5—9米。其西南角发现的38座外藏坑规模较小,长度多在2—3米,宽1—2米,深8—10米。
江村大墓外围有卵石铺砌的陵园设施(暂名“石围界”),边长约390多米,宽1.5米,石围界外侧四面正中有门址。在江村大墓、窦皇后陵外围还通过勘探、试掘发现了夯墙遗址,东西残长1200余米,南北宽863米,墙宽约3.5米,应为江村大墓和窦皇后陵的外陵园墙址。
在外陵园墙以内,江村大墓东、西两侧发现两组外藏坑,东侧共有14排22座,西侧仅有1座;其北侧探出建筑遗址1处;窦皇后陵周边也有3处建筑遗址。另外,在江村大墓和窦皇后陵之间发现一座“甲”字形墓葬,通长54米,墓室边长19米,深13米。
除此之外,我们还在外陵园西、南两侧各探明小型外藏坑一组,坑体一般长2—8米,宽1—6米,深2—8米。在江村大墓西北约500—1000米区域(即江村周边),探出陶窑遗址40多处。
勘探成果表明,江村大墓西、北3000—4000米的区域内分布有数十座“甲”字形大型汉墓,目前发现3组20多座。这些墓葬长36—64米,墓室边长在11—20米之间,深11.5—17.3米。根据其位置与规模来看,这些墓葬应为霸陵陪葬墓。
(二)考古发掘
1、陶窑遗址
2017—2018年,为配合基本建设工程,我们对位于江村大墓西北1600米处的一组陶窑遗址进行了发掘。这批陶窑共有17座,可分为6组,一般2—5座共用一个操作间。操作间南北长5—13米,宽4米左右。陶窑由火门、火膛、窑室、烟囱构成,通长5米左右,宽0.8—3.0米。遗址内清理出土大量汉代板瓦、筒瓦、瓦当,几何纹方砖,陶水管等建筑材料残件,以及陶罐、陶壶、陶缽、陶盆等。根据其位置及出土遗物多为汉初的情况来看,这批陶窑应当是为霸陵营建烧制建筑材料的作坊遗址。(图4、图5)

图4 陶窑遗址航拍图

图5 陶窑遗址出土的筒瓦及瓦当组合
2、江村大墓外藏坑
2017年开始,我们对江村大墓东北、西南区域的8座外藏坑进行了考古发掘。其中位于西南角的两座小型外藏坑为长方形竖穴土圹形制,长3.5米,宽2米,深7.5—9米,坑内清理出马骨一具,另有塑衣陶俑、陶盆、陶罐等各1件。其余外藏坑均为带斜坡道的竖穴土圹,长度在6.5—72米之间,宽3—6米,深度6—9米不等。坑壁两侧有“之”字形台阶,底部有木椁遗迹。坑内遗存主要有:着衣式陶俑(个别戴有刑具)、陶器、铁器、铜器,以及漆木器遗迹等。值得一提的是外藏坑中还清理出“中司空印”、“中司空丞”、“山官”、“仓印”、“厩廥”等明器官印多枚。(图6—图14)

图6 江村大墓1号发掘点远景

图7 江村大墓 K32 马骨出土情况

图8 江村大墓K27三维正视影像图

图9 江村大墓K15 出土的部分彩绘着衣式陶俑

图10 江村大墓K27 出土的刑徒俑

图11 江村大墓K27出土铜齿轮、铜构件

图12 江村大墓K38全景

图13 江村大墓K38铜滴漏出土情况

图14 江村大墓K27出土一组印章
3、陪葬墓
2018—2019年,为配合基本建设发掘了江村大墓西南约3900米处的23座汉墓,其中4座“甲”字形大墓,均为竖穴木椁结构,最大者全长54米,墓室东西长20米,宽18米,深16米。该墓虽被盗严重,但仍清理出土玉衣片2000多枚,以及伎乐俑、陶编钟、编磬等珍贵文物200余件。另外,其它墓葬还出土了带有“襄城家”铭文的铜鋗等文物。
根据以上考古调查、勘探、发掘成果来看,江村大墓及其周边的遗迹,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陵区,与汉高祖长陵、汉景帝阳陵、汉武帝茂陵等西汉帝陵形制要素相近,平面布局相似,整体规模相当,并有显而易见的发展演变轨迹。结合文献记载,我们认为江村大墓应为汉文帝霸陵。
(三)南陵考古
1、考古勘探
薄太后南陵位于西安市灞桥区狄寨街道鲍旗寨村西北,北距江村大墓约2000米。经勘探发现,南陵墓室向东偏离封土,墓葬形制亦为“亞”字形,东墓道最长,长度148米,宽11—52米。墓室边长75米,封土高25米。封土周围有20座外藏坑,最长者56米、最短的仅9.4米,宽度多在4米左右,深约5—8米。墓室东、北两侧有3处建筑遗址。在封土西北约200米处还探出380余座小型外藏坑。南陵外围也发现了石围界,距离封土约250米,边长约600米,宽2米左右。(图15)

图15 南陵陵区文物遗迹分布图
2、考古发掘
南陵发掘了封土西侧的3座外藏坑,均为西端带有斜坡道的长条形竖穴形制,长度在21—42米之间,宽3—6米,深6—7米不等。坑壁两侧有“之”字形台阶,底部有木椁遗迹。其中K1清理出土塑衣彩绘陶俑160多件,金、银、铜制车马器200余件,陶罐、铁釜、铜环等文物百余件。另外,还出土“长信厩印”、“长信厩丞”等铜印、封泥多枚。K2仅发掘东半部分20米,清理出土原大木车遗迹两处,原大铜制车马器上百件。从木车遗迹和车马器摆放的情况来看,推测至少放置3—4辆木车。K3因遭严重盗掘,仅出土10多件塑衣彩绘陶俑及数十件车马器小件。其坑口南侧发现一条砖铺道路,残长19米、宽1.5米。其中约2米伸入南陵封土之下。(图16-23)

图16 薄太后南陵发掘点外景

图17 南陵K1出土的彩绘陶俑

图18 南陵出土的彩绘塑衣陶俑一组

图19 南陵K1出土的金饰小件

图20 南陵K1出土铁釜及陶罐

图21 南陵K1出土铜钱、铜环

图22 南陵K2出土的车轮及车马器遗迹

图23 南陵K3 南侧砖铺路(西-东)
南陵西北小型外藏坑发掘39座,目前,探方表土已全部揭取完毕,正在发掘坑内填土,个别埋藏较浅者已露出底部陶棺,内有动物骨架一具,初步鉴定其种类有金丝猴、丹顶鹤、乌龟等。(图24-25)

图24 探方航拍照

图25 南陵小型外藏坑出土动物骨骸
学术意义
本次考古工作否定了“凤凰嘴”为汉文帝霸陵的传统认识,确定了汉文帝霸陵的准确位置,解决了西汉十一陵的名位问题。包括汉文帝霸陵在内的西汉帝陵规模、形制、布局及内涵的基本掌握,为西汉帝陵制度形成与发展演变的研究提供了详实的考古资料,为中国古代帝王陵墓制度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霸陵的双重陵园、帝陵居中、象征官署机构的外藏坑围绕帝陵布局等,均为西汉帝陵中最早出现,表明了皇帝独尊、中央集权的西汉帝国政治理念的初步确立;霸陵平面格局上承长陵、安陵的“无为而治”,下启阳陵、茂陵,平陵及杜陵的“独尊儒术”,是西汉帝陵制度发展演变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折射出西汉帝国国家政治思想、意识形态的发展、变化。
霸陵出土的大量珍贵文物中,印章、封泥及其它带字文物等,证实了“陵墓若都邑”、帝陵“模仿现实中的西汉帝国”的建设理念。南陵外藏坑出土的众多带有草原风格的金银器是先秦两汉时期农牧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直接证据,见证了中华文明由“多元”到“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 0002
- 0000
- 0000
- 0005
- 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