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考古发现中国考古百年 | 百年风华正茂 未来辉煌可期——常州市考古工作记略
18193

中国考古百年 | 百年风华正茂 未来辉煌可期——常州市考古工作记略

我要新鲜事2023-05-07 10:04:351

中国现代考古学至今年已走过百年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常州地区是中国较早开展考古工作的地区之一,其考古工作几乎与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发展同步前进,也有着近百年的历史。

常州淹城遗址最早见于东汉《越绝书》,后世地方志中多有提及。1935年,民国时期著名的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卫聚贤、陈志良等先生两次来到淹城遗址调查,陈志良先生撰写有《奄城访古记》一文刊载于民国二十四年五月二十九、三十日的上海《新闻报·新园林》。同年该文由秀洲学会出版,卫聚贤先生作序,常州籍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作跋,在当时颇受学者关注。1936年,淹城遗址出土陶片在上海展览,引发吴越古文化研究热潮。1935年淹城遗址的考古发现不仅实证了江南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也开启了以现代考古学方法调查、记录、考证并公开展示古文献所记载历史古迹的先河,直接影响了吴越史地研究会的成立以及良渚文化的发现,在考古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以此算来,常州地区的考古史已经有87个年头,考古工作有着十分深厚的根基。

新中国成立以后,常州地区的远古文化一直受到重视。1957年南京博物院的尹焕章、张正祥等先生就曾奔赴常州孟河、奔牛等地调查,发现有乌龟山、庵基山等商周时期的古遗址。1958年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的倪振逵、朱江等先生至淹城遗址勘查出土的青铜器等文物,发表有多篇简报。1960年又发现了著名的新石器时代圩墩遗址,并于1972—1995年陆续五次发掘,其考古发现反映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有着自成一脉的文化发展体系和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传统,在国内学术界有较大影响。此后,常州地区陆续开展了大量具有影响力的考古工作,发现了一批具有突出价值的文化遗产。三星村遗址、金坛周代土墩墓群的考古发掘还曾获得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受到学术界的瞩目。

1935年出版《奄城访古记》书影

常州市重要考古发现分布图

常州地区的丰富的文物资源并不局限在某一个时段,也不局限在某一个区域,而是时时、遍地开花。旧石器时代有和尚墩遗址,新石器时代有马家浜文化时期的神墩、圩墩、三星村遗址,有崧泽文化时期的青城墩、新岗遗址,有良渚文化时期的寺墩、象墩遗址,最近还发现了前马家浜文化时期的蒋家墩遗址,有着较为完整的史前文化发展序列。这些遗址和考古发现对于研究江南文化的起源、中国早期文明的诞生以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

常州地区的商周时期遗存既有淹城、阖闾城这样面积庞大的城池遗址,也有林立高耸的土墩墓和石室土墩墓,出土的成批青铜器、原始瓷器和印纹硬陶器见证着群雄争霸的辉煌时代。历史时期的戚家村南朝画像砖墓、村前宋墓、周瑀墓、明代王洛家族墓、钱一本墓园等考古发掘都有十分重要的考古发现,为各时段的考古学研究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研究资料。

1982年发掘的寺墩遗址3号墓

1985年圩墩遗址考古发掘场景

2016年专家论证象墩遗址考古发掘成果

2019年专家论证青城墩遗址考古发掘成果

通过几十年的考古工作,基本勾勒出了常州地区的人类活动史。中更新世至晚更新世,常州市金坛区的茅山一带出现了江苏境内目前发现最早的人类活动地点,和尚墩遗址可能是茅山旧石器地点群的中心遗址,距今已有约50万—13万年前的历史。新石器时代以来,东海波平,震泽底定,地处水乡泽国的常州地区江河汇秀,原隰衍沃,先民遂择高地,披荆斩棘,世代生息于斯。7000多年前,濒临古长江的小黄山一带地势高昂,占尽地利,先民于此开辟洪荒,留下了前马家浜文化的蒋家墩遗址。6000年多前,常州土地上的聚落一度兴旺,先民在神墩、东滩头、圩墩、三星村等地点种植水稻、驯化动物、捕捞河鲜、搭建房屋、聚族而葬。5500年前,青城墩聚落构筑起高大土台,贵族们以“江南第一龙”作为信仰引领着环太湖地区的先民奔向文明之光。5000年前,寺墩聚落接过冲锋的号角,以震惊天际的大量玉器彰显身份,江南水乡遍地升腾起爎祭祖先的烟火,向天下宣告着文明之火在熊熊燃烧。4000年前,一度辉煌的文明悄然声息,为了再度崛起而积蓄力量,从而迎来了春秋时代的吴国霸业。“延陵”不再蛮荒,人文始祖“季札”闪耀着光芒,高大城池和土墩大墓诉说着英雄时代的颂歌。

秦至西晋,常州先后得“毗陵”“毗坛”“武进”“晋陵”等名。六朝时期,常州为京畿要地,称“南兰陵”,是齐梁两代帝王的家乡。“常州”之名始自隋代,唐代为望州之一。宋代之时,常州农业经济空前发展,陆游称“苏常熟,天下足”,江南大地浸润在富足风雅之中。明清时期,以大运河为中心的河网支撑起江南发达的商品经济,常州为“中吴要辅,八邑名都”,学者赞叹“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七千多年的时间长河缓缓流去,唯有考古出土的件件珍品映照着常州这座江南古城昔日的繁华。

近年来,常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出台了《常州市地下文物保护办法》《市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做好建设项目考古工作的通知》等法规和文件,确保文物保护工作有法可依。2018年开始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推行考古前置,2018年委托勘探面积7项38万平方米,2019年25项194万平方米,2020年增至55项412万平方米,2021年7月已达72项748万平方米。考古发掘项目数量和出土文物也连年攀升,考古工作在常州市重大项目推进和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加强队伍建设,2020年常州市整合原有考古力量,增加编制,成立了独立的考古研究所,使考古工作有了机构保障。常州市考古研究所在高效、高质量开展基本建设考古工作的同时,还开展了多项具有学术前瞻性的主动性发掘,许多重要考古发现再次受到广泛关注。在常州市文物部门与南京博物院、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科研机构的通力合作下,寺墩、青城墩、象墩遗址的考古工作均被纳入国家重大课题“考古中国——长江下游区域文明模式研究”的子课题,雄辩证明了常州地区以寺墩遗址为中心的史前文化核心地位。2021年,由省考古学会评出的2020年度江苏省六项重要考古发现全部花落常州,不仅是常州地区深厚历史底蕴的呈现,更是常州重视文化、保护文化、弘扬文化的结果。

为致敬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常州市于今年9月15日至10月7日成功举办了“龙城风华——常州市考古工作汇报展”。这次展览学术性与观赏性并存,以重要考古发现为依托,通过出土文物比较全面地展示了常州地区近年来的考古成果和绵延数千年的文化脉络、文化特色,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回顾八十余年的艰辛考古之路,常州市的考古工作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在一代又一代考古工作者的传承和努力下,也必将拥有更加灿烂、辉煌的未来!

(作者:郑铎)

(作者单位:常州市考古研究所)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0001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