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巡礼—三国至隋唐(一)
10月18日,第三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开幕式上公布了“百年百大考古发现”。详细名单戳~重磅!“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揭晓!考古遗址保护展示优秀项目公布!
“百年百大考古发现”证明了中华民族璀璨悠久的文明,更见证了一代代中国考古人执着的探求精神。这100个项目反映了中国考古学在人类起源、农业起源、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中国早期国家诞生、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等重要学术研究的成果,都在各自领域解决了重大的学术问题,实现了新突破。具有重大科学价值和意义、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中国考古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文博中国”微信公众号将陆续推送“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巡礼”专题!
(专题文字内容根据申报材料整理)
河北临漳邺城遗址及磁县北朝墓群
遗址简介
邺城始建于东汉末年,三国至北朝时期先后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和北齐六朝国都。邺城遗址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主要分为两大阶段:
第一阶段基本探明了邺北城和邺南城的形制和布局,对城墙、城门、壕沟及主要的宫殿建筑和街道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对磁县北朝墓群进行了全面调查,并重点发掘了湾漳北朝壁画墓;
第二阶段在邺南城以外的南郭区、东郭区和西郭区发现了一系列重要遗存,为探寻外郭城范围和城市布局提供了重要线索,同期对磁县北朝墓群部分墓葬进行了发掘,确认了东魏北齐皇陵区的性质和大致范围。邺城遗址包括邺北城、邺南城和外郭城区,已探明的城市元素包括城墙、城门、马面、护城河、道路、宫城墙、宫城门、宫殿建筑基址和沟渠等,城市格局和脉络基本清晰。磁县北朝墓群是与东魏北齐邺城相对应的皇家陵墓群,集中分布于邺城西北的漳河与滏阳河之间。
1986年,邺城考古队经全面调查确认共有墓葬123座,部分地表尚保存有高大封土、石碑和石象生,经正式考古发掘的有十余座,北朝墓群分布具有较明确规划,东魏元氏皇宗陵与北齐高氏皇宗陵以天然地势为界,分列于墓群南部和北部。东魏元氏皇族墓葬以孝静帝西陵为中心,南以漳河为界。北齐高氏皇族则按长幼尊卑顺序、自东南向西北排列,北以滏阳河为界。勋贵大臣墓葬多以家族为核心,以家族墓形式散布于两大皇宗陵周围。
邺城遗址远景图
湾漳北朝壁画墓墓道仪仗人物
青石角螭首
北齐覆钵塔
历年主要发掘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原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磁县文物保管所(原磁县文化馆)
历任发掘领队及主持发掘者、主要参与发掘人员:
邺城遗址历任发掘领队及主持发掘者:徐光冀、朱岩石、赵永红、郭瑞海、贾金标、何利群、沈丽华
磁县北朝墓群历任发掘领队及主持发掘者:徐光冀、孙德海、朱岩石、乔登云、徐海峰、张晓铮
黑龙江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
遗址简介
渤海国是历史文献记载中黑龙江省境域内出现的第一个政权,系中世纪我国东北地区以靺鞨族为主体建立的受唐王朝册封的地方少数民族政权。上京城是渤海国最重要的都城,也是渤海为都时间最长的都城,见证了渤海这个“海东盛国”的盛衰荣辱,见证了肃慎族系、靺鞨民族融入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见证。渤海上京城是当前保存最完整、城内外遗迹保存最完好的中世纪都城遗址。1961年即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作为一处内涵丰富的古代都城,城内外保留下来的遗迹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尤其在唐宋都城尽被现代城市覆盖的情况下,更显现出其独特的学术含量和地位。
通过考古资料的对比研究,一方面可以看出渤海国的都城建设是以隋唐都城制度为蓝本,表现出了浓郁的汉唐文化风貌;另一方面在效仿的过程中并不完全照搬硬套,而是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加以改良,创造出具有本地区特色的建筑形制,为中国建筑史增添了新的色彩。对渤海上京城布局、功能、制度、建筑、文物等方面的研究,不仅在渤海考古研究领域具有重大意义,也将对中国城市发展史、建筑史等诸多研究领域产生重要影响。
宫城北门址全景(上北)
郭城正北门遗址
陶器
鎏金饰件
建筑构件
历年主要发掘单位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等
历任发掘领队及主持发掘者、主要参与发掘人员:
王仲殊、朱国忱、李陈奇、赵虹光、赵哲夫、刘晓东、赵永军 等
河南汉魏洛阳城遗址
遗址简介
汉魏洛阳故城始建于西周,经过了东周、秦、西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北周、隋、唐等朝代的修缮与使用,至唐初废弃,沿用长达 1600 余年,曾是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等王朝的都城,西周、西汉、后赵、北齐、北周等朝代的陪都,都城史近600年,在我国所有的都城遗址中,是历代定都时间最长的遗址。同时,主要的使用阶段又处于中华文化大发展、中外文化大交流、民族文化大融合时期,不仅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形态、社会制度,更是涵盖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研究中国文化发展演进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
做为中国古代早中期都城的典型代表,汉魏洛阳故城建都朝代众多,城市规模和形制布局也是在不断的修建和增扩过程中逐渐完善和变化。正是由于该城在中国古代所处的中心地理位置,以及长期作为都城首选之地的重要影响力,该城形制的每一次变化都融合了多元文化的文明与文化特征,成为某一阶段或时期城市布局、形制的典范,对其后中国古代都城形制乃至东亚各国都城的发展变化产生显著影响,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都城遗址之一,对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城市发展史,特别是都城规划设计的演变具有极其重要的科学价值。
汉魏洛阳城出土的金器、玉器、铜器、陶器、石器、铁器和传世的石刻、碑贴、造像等文物,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艺术水平以及人们的审美观念,具有极高的艺术文化价值。
河南汉魏洛阳城遗址全景图
河南汉魏洛阳城遗址鸟瞰图
佛像残块
东汉刑徒墓砖
北魏莲花化生瓦当
历年主要发掘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等
历任发掘领队及主持发掘者、主要参与发掘人员:
阎文儒、许景元、段鹏琦、刘景龙、钱国祥、刘涛、杜玉生、肖淮雁、郭晓涛、莫阳 等
河南隋唐洛阳城遗址
遗址简介
遗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的隋唐洛阳城遗址是中国中古时期最具代表性的都城遗址。1954年对隋唐洛阳城遗址进行了首次考古调查并确定了遗址的位置和范围,随之便展开了持续近七十余年的考古工作,通过详细的勘探和重点发掘,究明了城址的规模和格局。经过多年的工作,确定了多数城门的具体位置,为复原隋唐洛阳城的平面布局提供了坐标性关键点,还探明了街道、里坊与市场的布局。隋唐洛阳城作为中国古代社会发展鼎盛时期的都城,是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是当时世界性的大城市。隋唐洛阳城的形制布局、设计理念和建筑模式在中国古代都城和城市建设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为以后中国历代都城所沿袭,并对当时日本和朝鲜半岛的城市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隋唐洛阳城处于都城变革转折时期,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是中国中古史、古代都城史、古代建筑史以及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史等研究的代表性珍贵资料。隋唐洛阳城遗址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在规划布局、建筑技术等方面均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是中国中古时期的建筑范例, 同时也是世界建筑史上典范之作。
隋唐洛阳城宫皇城影像图
河南隋唐洛阳城遗址鸟瞰图
宫城出土哀帝玉册
“新官”款白釉碗
“吉”字凤鸟纹方砖
历年主要发掘单位
中央文化部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中国科学院洛阳发掘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等
历任发掘领队及主持发掘者、主要参与发掘人员
阎文儒、陈久恒、冯承泽、王岩、陈良伟、石自社、包强、李春林、姜波、韩建华、王炬 等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 0000
- 0000
- 0000
- 0000
- 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