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巡礼—秦汉(三)
10月18日,第三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开幕式上公布了“百年百大考古发现”。详细名单戳~重磅!“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揭晓!考古遗址保护展示优秀项目公布!
“百年百大考古发现”证明了中华民族璀璨悠久的文明,更见证了一代代中国考古人执着的探求精神。这100个项目反映了中国考古学在人类起源、农业起源、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中国早期国家诞生、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等重要学术研究的成果,都在各自领域解决了重大的学术问题,实现了新突破。具有重大科学价值和意义、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中国考古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文博中国”微信公众号将陆续推送“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巡礼”专题!
(专题文字内容根据申报材料整理)
广西合浦汉墓群
遗址简介
合浦汉墓群分布在广西北海市合浦县城区及北、东、南三面的丘地,环绕汉代合浦郡城所在的草鞋村遗址呈扇形分布,分布范围近69平方千米,是国内保存较好、规模宏大的汉代墓葬群。从1957年至今已发掘墓葬一千余座,墓葬年代从西汉早期到六朝时期,以汉墓居多、显著,西汉墓分为土坑墓和木椁墓,东汉墓主要是砖木合构墓和砖室墓。重要墓葬有望牛岭M1、风门岭M26、黄泥岗M1、寮尾M13等。出土文物一万多件套,其中舶来品文物及带有海外因素的器物数量众多、种类丰富。重要文物有铜凤灯、波斯陶壶、罗马玻璃碗等。
通过对合浦汉墓群、草鞋村及大浪古城等遗址进行深入的考古发掘研究,一些学术难题也逐渐明晰:一、合浦在秦汉之前已有一定的基础;二、合浦在南越国时期(西汉早期)已存在未被史书记录的行政建置;三、合浦是两汉合浦郡的郡治所在地,是朝廷经略岭南及海外的支点,是对外交流贸易的窗口,是繁华之地。合浦汉墓群是汉代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是我国出土汉代舶来品文物比较集中的地方,印证了《汉书》等史籍关于汉代经海路对外交往贸易的记载,也反映出合浦在汉代对外关系中的重要地位,合浦因此成为中外海丝历史研究的热点,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具有特殊的意义。
合浦汉墓群分布示意图
玻璃杯(西汉)
波斯陶壶(东汉)
铜凤灯(西汉)
合浦汉墓群四方岭和文昌塔保护区
历年主要发掘单位
广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合浦县博物馆、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北海市博物馆 等
历任发掘领队及主持发掘者、主要参与发掘人员
方一中、韦仁义、蒋廷瑜、彭书琳、蓝日勇、黄启善、梁旭达、覃义生、谢日万、林强、李珍、熊昭明、韦革、谢广维、蒙长旺 等
云南晋宁石寨山古墓群
遗址简介
云南晋宁石寨山古墓群,为战国至汉代古滇国墓葬遗址群。石寨山古墓群出土的“滇王之印”,与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的记载相对应,可证《史记·西南夷列传》中关于“滇”的记载为信史,石寨山也被认定为“滇王及其亲族的墓地”。大批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青铜器因“滇王之印”的出土,而有明确的属性。青铜器上的人物雕像,包括在青铜扣饰和贮贝器上的人物形象,为族群辨识和了解滇的民族构成,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青铜贮贝器上所表现的祭祀、战争、狩猎、播种、上仓、纳贡等反映社会生产、生活和对外交往的方方面面,为了解石寨山文化和古滇国历史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
2014年启动的石寨山古墓群大遗址考古工作,实现了石寨山文化聚落遗址考古的重大突破。在石寨山山脚下的冲积平原地区,发现了以台地和相间排列的水系构成的遗址群——河泊所遗址群。石寨山-河泊所遗址群极有可能是古滇国的都城(或称都邑)。河泊所遗址发现了以“滇国相印”封泥为代表的遗存,弥补了《史记·西南夷列传》等文献关于古滇国记载的阙失,这是继“滇王之印”之后,古滇国和云南青铜文化的又一重大考古发现。石寨山-河泊所遗址群为建立滇池盆地的古代文化序列和构建该地区的青铜文化谱系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
“滇国相印”封泥
房屋模型扣饰
鼓形贮贝器
铜鼓
圆形扣饰
历年主要发掘单位
云南省博物馆、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晋宁区文物管理所 等
历任发掘领队及主持发掘者、主要参与发掘人员
孙太初、蒋志龙、周然朝、杨薇、杨新鹏、谢霍敏、陆永富、祁自立、杨成洪、徐振戎、毕洋、邢翔宇、张瑜、贺钊、乔豫、周忠全
陕西汉长安城遗址
遗址简介
汉长安城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是西汉都城遗址。从1956年10月起,经过65年的考古探索,考古工作者基本明确了汉长安城的平面形状、规模、城墙和城壕的结构、城门与城内大街的形制、城内外水系的分布、未央宫与长乐宫、桂宫、北宫的范围和布局、武库的位置和建筑配置、西北部手工业作坊的种类等。城外也发现了南郊礼制建筑、昆明池、陶窑、墓地等遗迹,城郊的面貌逐渐清晰。
汉长安城规模宏大,街道井然,布局规整,功能完善,达到了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的新高度。宫室和众多高级宅第,占据全城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凸显出都城的政治性。未央宫北部的石渠阁、天禄阁体现当时汉长安城为文化创新的中心。城门、宫殿、武库、凌室以及渭河、沙河古桥的发掘,丰富了汉代建筑的类型。昆明池、漕渠是水利和水路交通的重大工程。铸铁、铸钱作坊以及武库出土的铜、铁兵器代表冶金技术的最高水平。发掘出土的玉牒、骨签、木简、封泥和陶瓦戳印等文字资料是历史文献的重要补充。
陕西汉长安城遗址鸟瞰图
未央宫遗产区全景图
骨签
四神瓦当
玉牒
历年主要发掘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等
历任发掘领队及主持发掘者、主要参与发掘人员
王仲殊、黄展岳、李遇春、刘庆柱、李毓芳、刘振东、徐龙国、张建锋、张连喜、汪义亮、杨灵山、古方 等
陕西秦咸阳城遗址
遗址简介
秦咸阳城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主城区以北18公里。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专制的封建王朝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是秦帝国巅峰的见证。
广义的秦咸阳城包含南北城区、多处公王陵及数千座墓葬组成的陵墓区、上林苑为主的园囿区等部分,涉及范围横跨渭河南、北,并建有多座柱梁木桥。自1959年开始,渭河北岸的考古工作至今已历时60余载,基本明确了城址分布范围与布局结构。尤其是在近10年推进的调查和发掘中,新发现并确认了一系列重要遗存。东北部先后发掘出府库、道路、手工业作坊等遗存。宽逾50米的三纵一横道路,初步搭建了城址路网的框架。巨量石编磬的出土实证了北宫及乐府机构的存在。石甲胄等一批与丧葬礼器制作有关的作坊遗址,打通了都城与陵墓之间的关联,深化了北区的职能。南部水系分布范围和时代已经明确,还原了城址“法天则地”规划理念的真实情景,初步明确了功能区摆布的原因和防御措施的情况。西南部遗存分布范围和属性的再发现,不仅深化了秦咸阳城遗址的格局研究,也促进了西汉渭城县、帝陵及陵邑的探索,扩大了秦咸阳城遗址的内涵。
咸阳城经历了中国文明体制从王国到帝国的转变,对中国古代都城制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有关咸阳城布局、功能及对后代影响等诸多问题的探讨正在迅速推进。
秦咸阳城鸟瞰图
宫区6号建筑西北附属建筑发掘区航拍
“北宫乐府”铭石磬
壁画
石甲片
历年主要发掘单位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文管会、陕西省博物馆、咸阳地区文管会、咸阳市博物馆、西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历任发掘领队及主持发掘者、主要参与发掘人员
杭德洲、吴梓林、郭长江、刘庆柱、马建熙、王学理、孙德润、李毓芳、陈国英、侯宁彬、王志友、耿庆刚、许卫红、张杨力铮 等
陕西秦始皇陵
遗址简介
秦始皇帝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经过陕西考古工作者60年的考古工作,已取得了丰硕成果。目前基本上探明了秦始皇帝陵园的基本结构、遗存分布与主要内涵,发现了以墓室、墓上建筑为核心,由数量众多规模庞大的陪葬坑陪葬墓陵寝建筑以及墙垣、道路、门观、陵邑等共同构成的丧葬遗存体系,此外还发现了五岭防洪大堤、阻排水渠、石料加工场、击鼓坪、陶窑等陵墓工程遗存。
这些发现为秦始皇帝陵的结构、布局与内涵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为秦始皇帝陵的丧葬体系、中国古代陵墓制度及秦代社会、文化、经济、军事、科技等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秦始皇帝陵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陵园,也是中国古代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大、埋藏最丰富的陵园之一,是秦时期中国古代文化的伟大见证,其建造时间之久、用工之众、规模之大、埋藏之丰富,均为世界历史罕见。
秦始皇帝陵是我国古代帝王陵墓“独立陵园制”确立的标志,并首创了中央集权体制下的帝陵陵寝制度,对后世的中国古代帝王陵墓制度有着深远的影响。该遗址也在秦俑彩绘保护、土遗址保护、微生物防治、陶俑修复、秦陵铜车马修复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陕西秦始皇陵鸟瞰图
秦兵马俑一号坑
铜车马
青铜鹤
高级军吏俑
历年主要发掘单位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临潼县文化馆 等
历任发掘领队及主持发掘者
杭德洲、石兴邦、袁仲一、程学华、王学理、段清波、张仲立、刘占成、曹玮、侯宁彬、张卫星、许卫红、申茂盛、朱思红、蒋文孝 等
新疆民丰尼雅遗址
遗址简介
尼雅遗址地处和田地区民丰县尼雅河下游尾闾地带的古三角洲上,是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现存规模最大的聚落遗址群,系汉代“精绝国”故地。自1901年斯坦因发现,迄今已逾百年。历次考古调查发现了大量房屋建筑遗迹、墓葬、水利设施、城址等,发掘出土了大量的佉卢文文书、汉文文书、雕刻精美的建筑构件、钱币、丝绸以及艺术品等珍贵文物。尼雅遗址对丝绸之路南道汉唐时期绿洲聚落遗址的综合研究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对于荒漠绿洲城邦聚落人类文化与环境变迁关系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尼雅遗址地处丝绸之路南道的交通要冲,是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融汇之地,对研究汉晋中央政府对西域的管辖和治理历史的阐发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对于进一步揭示中华文化向西传播和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具有极其重要意义。尼雅遗址考古研究揭示,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是多文化多宗教交往交流交融的地区。
尼雅遗址大量有机质类珍贵文物保存良好,国内外罕见。如此数量众多、类型多样的遗迹及组合、出土文物的相对完整性(形态和结构),是西域古代绿洲城邦经济、社会文化历史研究以及由已知求未知的考古个案研究的珍贵资料。
民丰尼雅遗址近景图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
“元和元年”锦囊
尼雅遗址佛塔鸟瞰图
尼雅遗址佛塔的保护加固
历年主要发掘单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和田地区文管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中日尼雅遗址学术考察队 等
历任发掘领队及主持发掘者、主要参与发掘人员
李遇春、王炳华、于志勇、张铁男、刘玉生、艾则孜、吕恩国、吴勇、阮秋荣、佟文康、李军、李文瑛、王宗磊、尼加提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 0000
- 0000
- 0000
- 0001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