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巡礼—新石器时代(六)
作者:活动办公室
10月18日,第三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开幕式上公布了“百年百大考古发现”。详细名单戳~重磅!“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揭晓!考古遗址保护展示优秀项目公布!
“百年百大考古发现”证明了中华民族璀璨悠久的文明,更见证了一代代中国考古人执着的探求精神。这100个项目反映了中国考古学在人类起源、农业起源、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中国早期国家诞生、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等重要学术研究的成果,都在各自领域解决了重大的学术问题,实现了新突破。具有重大科学价值和意义、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中国考古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文博中国”微信公众号将陆续推送“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巡礼”专题!
(专题文字内容根据申报材料整理)
陕西西安半坡遗址
遗址简介
半坡遗址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是关中腹地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该遗址是中国第一次以大面积揭露古遗址的聚落考古方式开展的考古工作和研究,开创了中国聚落考古学先河。
《西安半坡》考古发掘报告将半坡遗址新石器时代的遗存划分为早晚两期:早期遗存是遗址的主体遗存,保存较好,遗存丰富,年代为距今7000—6000年之间,属于仰韶文化早期,有人工挖设的内外两重围沟环绕;晚期遗存以喇叭口尖底瓶和简化彩陶为代表,属于仰韶文化晚期,被称为仰韶文化半坡晚期类型。半坡遗址首次揭露了中国境内以环壕聚落为特征的新石器时代闭合式聚落形态及其布局特征,同时,展示了仰韶文化不同阶段的文化面貌和社会结构特征,从而为仰韶文化的研究树立了半坡类型、半坡晚期类型两个阶段的标杆,为构建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编年标尺提供了标志性参照系。
此外,遗址内发现的遗迹遗物,为研究新石器时代的环境、生业形态、建筑材料与建筑技术、埋葬制度与社会结构、彩陶雕塑与早期宗教乃至社会治理方式等重大问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实物资料和开创性的研究成果。
半坡遗址的展示与利用
彩陶鱼纹盆
人面鱼纹盆
尖底瓶
主要发掘单位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 等
发掘领队或历年发掘参与者
石兴邦 等
陕西临潼姜寨遗址
遗址简介
姜寨遗址的发掘工作自1972年4月持续至1979年11月,历时八年,前后共经过十一次科学发掘,总面积达17084平方米。共发现五期不同的文化遗存。其中前四期分属于仰韶时期的不同发展阶段,第五期属客省庄二期文化。
姜寨遗址的发掘,极大地丰富了关中地区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学文化。姜寨遗址的半坡文化、史家类型、庙底沟文化、半坡四期文化类型依次叠压的地层关系,从地层学角度解决了仰韶文化诸类型间的发展序列问题。
其中完整揭露的半坡文化原始村落,是当时环壕聚落的典型代表,总体布局分为居住区、窑场和墓地三个部分,居住区位于中央,居住区内的房屋规划整齐,环壕内环绕的房屋建筑群由大、中、小型三种房子组成五个单元,每个单元的小型房屋围绕大、中型房屋,房址的门向均朝向中心广场。周围有壕沟围绕,环壕聚落东部、南部、东南部共发现三处墓地,环壕西南部靠近临河的岸边有一处不大的窑场。由此,构成姜寨遗址的完整聚落布局,为半坡文化聚落形态研究填补了科学材料。
而且,如此严密的村落布局,正是先民复杂的社会关系、生活方式的写照,反映出史前时期姜寨遗址原始居民已经形成了一个具有一定秩序的社会组织团体。这为研究当时社会氏族组织、婚姻形态及社会制度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遗址中出土的大量精美文物,为我们进一步探索先民的经济形态、社会生活,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证据。
遗址发掘现场
遗址远景
彩陶葫芦瓶
彩陶盆
彩陶壶
主要发掘单位
姜寨遗址考古队、西安半坡博物馆 等
发掘领队或历年发掘参与者
赵世昌、靳富彦、巩启明、张鼎玉、王耀华、王志俊、张瑞岭、高强、周春茂 等
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
遗址简介
大地湾遗址是甘肃考古史上发掘规模最大、收获最为丰富的遗址之一,大地湾遗址的发现不仅为甘肃史前文化的时空框架提供了可靠保证,而且使西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大地湾遗址历经8次考古发掘共清理址240座、灰坑和窖穴325个、墓葬71座、窑址35座、沟渠12段,出土陶器4147件、石器1931件、骨角器和蚌器2227件。
大地湾第一至第五期文化的发现为甘肃新石器时代树立了明确的比较完整的年代标尺,促进了我国西北地区考古学区、系、类型的研究。距今7000多年前的第一期文化的发现不仅确凿无疑地表明甘肃是中华古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而且为探讨农业、陶器、彩陶的起源提供了一批弥足珍贵的科学资料。大地湾发现的240座房屋遗存为史前建筑及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增添了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大地湾提供了史前聚落从一般村落发展为中心聚落的演进过程,为中国文明起源的多元一体理论提供了重要的证据。骨器的解剖学鉴定及动物的骨骼种属鉴定为我们研究史前经济生活状况、复原古代生态环境开辟了广阔的前景,而古代生态环境的研究又为今天的西部开发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F901宫殿式建筑
F901原始宫殿
蛙纹彩陶壶
彩陶人头瓶
三角斜线纹彩陶盆
主要发掘单位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兰州大学、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 等
发掘领队或历年发掘参与者
郎树德、赵建龙 等
甘肃临洮马家窑遗址
遗址简介
马家窑遗址作为马家窑文化的命名地,是西北地区一处重要的史前文化遗址。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之初,安特生发现马家窑遗址,夏鼐以此遗址命名了马家窑文化。
多年以来,考古学者在此开展工作,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早期学者确立了马家窑文化的命名,讨论并厘清了一些重要学术问题,成为构建西北地区史前文化基础框架的重要一环。近些年马家窑遗址的调查和钻探工作,使学术界进一步明确了遗址的分布范围以及不同时期遗存的分布情况。重点地区的发掘工作则使研究者进一步了解到马家窑遗址不同时期人群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大量多学科样品的采集和分析为学术界研究这一时期的环境变迁,动、植物资源利用,生业模式以及技术传播提供了新的线索。
总之,马家窑遗址的考古工作有力促进了马家窑遗址的保护、利用及相关学术问题的研究。
马家窑遗址全景图
马家窑遗址发掘过程
泥质彩陶瓶(壶)
泥质陶瓶(壶)
夹砂陶罐
主要发掘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等
发掘领队或历年发掘参与者
安特生、王辉、李新伟 等
青海民和喇家遗址
遗址简介
喇家遗址是黄河上游地区史前时期以齐家文化为主的大型聚落遗址。遗址发现于1981年,1999年至2007年对遗址进行了历时9年的考古发掘,共揭露面积3000多平方米,发现了齐家文化的聚落居址、高等级墓葬、环壕、小广场、祭坛等重要遗迹,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新发现。2013年至2019年,对该遗址进行第二阶段田野考古工作。发掘面积近6000平方米,发现遗迹450余处,包括房址、壕沟、陶窑、祭祀坑、墓葬、大型冲沟、灰坑、灰沟,出土丰富的生产和生活遗物2000余件,主要有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辛店文化、汉晋遗存等。
多年的田野工作揭露出齐家文化时期大量非正常死亡个体及大面积灾难遗迹,考古记录和科学证明了史前地震、山洪泥流和黄河洪水等灾难事件,这是国内首次通过考古发掘揭露的史前灾变现象,不仅是考古学的重要发现,其科学意义更是超过了考古学的范畴,为多学科交叉研究,提供了新的课题;大型防御性设施壕沟、广场、覆斗形祭坛、祭祀坑、高等级墓葬、窑洞式房屋、面条实物、大石磬、权杖头、大玉刀、大玉璧、三璜联璧、玉钺、卜骨、彩陶提梁罐、仓形器、陶盉等重要遗存的发现,不仅反映了喇家古代先民所创造出的璀璨物质文化和神秘精神世界,也揭示出该遗址是黄河上游地区齐家文化的大型核心聚落。
喇家遗址的发掘,是齐家文化发现以来全新的、重大的突破,对于黄河上游地区史前社会复杂化、文明化进程及人地关系的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
喇家遗址航拍全景图
喇家遗址F4全景
双口提梁彩陶罐
大玉刀
陶盉
主要发掘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民和县博物馆、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喇家遗址博物馆 等
发掘领队或历年发掘参与者
王仁湘、叶茂林、任晓燕、王倩倩、何克洲、于孟洲、杜战伟 等
香港马湾岛东湾仔北遗址
遗址简介
东湾仔北遗址位于香港马湾岛东北角东湾仔沙堤北端,遗址总面积3000平方米,属珠江口地区典型的海湾上升沙堤遗址。
遗址中发现了三个时期的文化遗存。第一期遗存包括少量柱洞和陶片,年代约为距今5700—4900年;第二期遗存内涵最丰富,年代约为距今4200—3500年,包括19座墓葬,柱洞6个和灰坑4个,还发现了在中国东部和南部史前时代广泛流行的拔除上门齿习俗;第三期可以墓葬C1044为代表,该墓未见人骨,随葬品有陶器4件,玉管饰1件及石玦1件。陶器风格属于粤东和闽西南地区的浮滨文化,在香港地区极为少见,年代约距今3500—2500年。
该遗址的发掘为建立香港地区史前文化发展序列、研究史前时代香港和大陆的关系提供了宝贵资料。在墓葬中保存较好的古代人类遗骸,是香港以至整个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考古发现。经体质人类学家的初步鉴定,骸骨拥有亚洲蒙古人种的一般特征,同时亦存在热带地区某些种族相近的特征。这些发现无疑对香港地区新石器时代先民与其邻近地区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材料。
东湾仔北遗址出土人骨复原像
东湾仔北遗址出土陶器
石环
双流壶
长颈圈足壶
主要发掘单位
香港古物古迹办事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等
发掘领队或历年发掘参与者
邹兴华、李浪林、吴耀利 等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 0000
- 0000
- 0000
- 0001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