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现 | 太原阳曲“三馆一院”建设发现一座宋墓
作者:姬凌飞 裴静蓉 等
2020年10月,太原市阳曲县“三馆一院”建设项目施工时发现1座古墓葬。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随后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该墓葬位于阳曲县314省道与双阳路交叉口东南角,“三馆一院”院内西北角(图一)。
图一 墓葬位置图
墓葬未被盗扰,根据出土铭文砖可知,墓主人姓萧,现将墓葬情况简报如下:
一、墓葬形制
该墓为仿木结构砖雕壁画墓,坐北朝南,方向186°,由墓道、封门、甬道、墓室四部分组成(图二)。
图二 墓葬平剖面图
墓道 土坑竖穴式,开口距现地表0.52米。整体呈长方形,为直壁状,南北长1.9米,东西宽0.8米,深2.1米,靠南部分东西两侧各有三个脚窝,宽约0.28米,高约0.14米,深约0.2米。墓道内填五花土,土质疏松。
封门 位于甬道南口,东西宽约0.8米,高约1米,上部错缝平铺三层条砖,下部则用条砖斜状垒砌六层,条砖长0.36米,宽0.18米,厚0.07米。
甬道 位于墓室南壁中部,土洞式,弧形顶。南北长约1.2米,东西宽约0.8米,高1.1米。
墓室 位于甬道北侧。圆形土圹内砖砌墓室。墓室平面呈六边形,顶部作叠涩攒尖状。南北长2.1米,东西宽2.5米,残高2.3米,墓壁皆用条砖错缝平铺,并从高1.2米处叠涩内收起券。墓室底部用方砖平铺,单独砌筑,方砖边长0.36米,厚0.07米。墓壁六面皆残留有少许白灰面,其上部有砖雕斗拱、椽檐、滴水等建筑构件,其中斗拱表面通体施红彩。从残留的线条看,拱眼壁之间应施有彩绘壁画,但已完全脱落。
墓室内因后期进水淤泥较厚,扰动严重,葬具保存不好,仅发现些许木板。共发现两个头盖骨,其余骨架各部位埋藏于淤土堆积内,腐朽严重,无法判定葬式及摆放位置。
二、出土遗物
在对墓室内淤土过筛后,部分土块上可见铜锈迹,但已不可辨器物种类,除此之外未发现其他随葬品。墓室内东北角斜放一铭文砖,长0.51米,宽0.32米,录文如下:
萧府君墓铭 河南郡 /阳曲县永安乡 郑村北社/外茔萧清 父萧翰 长男再昌/再友再思再广 孙男怀保怀諌/怀聚怀展怀真六哥有福 曾孙/兴哥重哥去 元祐五年岁次/庚午三月一日朔丙寅二十日乙酉围/内一丙穴为尊 次壬穴 次甲穴 次乙穴/迁奉已后家庄第二等其围地/四至如后者/东至萧赡 西至郭清/南至广 北至官道/共计地一倾一十数共围地七山俱/备四面自巳地故志/元祐五年三月二十日迁葬巳后/愿家卷安 铭记
图三 铭文砖
三、结语
根据铭文砖内容可知,墓葬建造年代为元祐五年,即北宋1090年。自崇宁二年(1103年)颁布施行《营造法式》后,北宋的建筑在设计、规范、工程技术等方面开始有了严格的施工标准,而该墓的建造在《营造法式》颁布之前,这对于研究《营造法式》施行前的建筑模式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也给同时期的宋代砖雕墓葬的年代判定提供了时间标尺。
铭文砖中记载的“丙穴为尊次壬穴次甲穴次乙穴”墓葬穴位及下葬顺序可以看出,该墓使用的标准是五音昭穆葬。《地理新书》中有记载:昭穆亦名贯鱼者,谓左穴在前,右穴在后,斜而次之,如条穿鱼之状也。除此之外,又结合了“五音姓利”之说,“与五姓参用”,即“以五音择地,以昭穆序葬”,因此可称之为“五音昭穆(贯鱼)葬”。《地理新书》卷十三附有“五姓取穴祔葬图”及文字说明,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首先根据姓氏所属之五音,确定祖穴(尊穴)位置,然后按照左昭右穆的顺序将其它墓依次葬入。该墓墓主人姓萧,萧为角音,这与《地理新书》中描述的下葬顺序相同,可作为实物论证。同时也说明此区域应为萧氏家族墓地,但因墓葬周围很早之前已经做了路面硬化,故未能进行勘探。
此外,铭文砖记载墓主人为河南郡阳曲县永安乡郑村北社人,但北宋时期的阳曲县应属于河东路而非河南郡,可能需要做进一步研究再解释该疑点。
目前太原地区发现的宋墓数量比较多,但仅有小井峪M8(1032年)、小井峪M9(1033年)、小井峪M66(1037年)有明确纪年。因此,该墓葬的发掘既增加了太原地区宋代墓葬的研究材料,也丰富了我们对山西宋代墓葬制度的认识,还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宋代建筑的构造方式及社会风俗习惯。
(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姬凌飞 裴静蓉 朱海玉)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 0000
- 0000
- 0000
- 0002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