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故事 | 十万工农下吉安
钟平
吉安,古称庐陵,地处赣江中游,北通南昌,南达赣州,西临井冈山,东近东固山,是赣西南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当年中央苏区军事要地和交通枢纽。从1929年10月提出“攻取吉安”,到1930年10月攻下吉安的一年时间里,毛泽东、朱德率领的红四军、红一军团和红一方面军,在江西地方红军武装红六军、红二十军和数十万群众的配合下,先后发动了九次攻打吉安城战斗,史称“九打吉安”。毛泽东称这一壮举为“十万工农下吉安”。
1930年2月毛泽东欣然写下了《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这首词:“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此行何处?赣江风雪迷漫处。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词中高度赞赏了十万群众参与攻打吉安的伟大壮举。那种信念不灭、勇于胜利的精神,正是对井冈山精神的传承。当年的“九打吉安”,在吉安人民心中早已竖立起一座永恒的丰碑。
“九打吉安”的背景及过程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从此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开始了中国革命的中心工作从城市到农村的伟大战略转移,走上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1929年1月14日,毛泽东、朱德等率领红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踏上了转战赣南的艰难行程。在随后一年的时间里,红四军通过东固会师,立足于赣西南,不断扩大红色割据,星星之火很快成燎原之势。1930年2月7日至9日,毛泽东在吉安东固地区的陂头村,主持召开了著名的“二七会议”。会议制定了攻打吉安,进而夺取江西全省的战略部署。随后,赣西革命形势发展迅猛,赣西南苏区连成一片,攻打吉安的条件与时机已成熟。
1930年9月13日,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在株洲确定了“由株萍路回师袭击赣敌,以红一军团攻取吉安”的战略决策。中共赣西南特委贯彻“前委9月17日来信”,号召广大群众迅速准备,组织各种支前和战斗队伍,配合红一方面军夺取吉安。赣西南苏维埃政府在吉安县陂头发布紧急通令,命令各级组织立即行动,秘密组织各种支前战斗队伍。只几天工夫,各种战斗队、冲锋队、向导队、通信队、担架队、伤兵站、粮食处都已组成,并陆续集中到吉安附近。
1930年9月29日,在宜春召开红一方面军总前委会议,史称“袁州会议”。10月2日,红一军团集结于吉水阜田一线。当天午后,毛泽东、朱德下达了进攻吉安的命令,即著名的“阜田命令”,红军分五队向吉安进发。10月3日,各路部队全部到达吉安城郊,毛泽东率总前委在吉州区长塘镇陈家村设立红一方面军山前攻吉指挥部,午后两点下达了总攻吉安的命令,史称“山前命令”,命红四军任左翼向螺子山、真君山之国民党军阵地攻击;红二十军任正面向真君山、天华山一线之国民党军佯攻;红三军与红十二军任右翼向天华山、神岗山一线之国民党军攻击。
1930年10月4日拂晓,红军与10余万赤卫队、少先队员向吉安城发起总攻。红四军、红二十军、红三军、红十二军分别占领了螺子山、真君山、天华山、神岗山,群众武装的冲锋队员每人带着一把禾草,或者一把柴刀、楼梯、木板,用禾草填满了敌人的壕沟,用柴刀斩断了敌人的铁丝网,唱着红色歌谣“不怕你邓英铁丝网高,只消了军民一人一把刀;不怕你邓英壕沟挖得好,只消我军民一人一把草”“红军打仗真英勇,手拿梭标打冲锋,打开吉安捉反动,捉到反动立大功”配合红军作战。红军首先从城西突破敌军阵地,直插城中心的中山路大街,从而完全占领了吉安城,取得了第九次攻吉的胜利。
“七个第一”的历史意义
攻打吉安的胜利,是我党历史上第一次武装占领一个中心城市,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其重大意义还体现在“七个第一”:
其一,红军攻占吉安,拔掉了红色割据中的白钉子,第一次使赣西南三十多个县的红色区域连成了一片,从南丰到永新,由寻乌到峡江,纵横江西半壁700余里,人口达400多万,真正形成了较大范围的红色割据。
其二,红军占领吉安是45天,成为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战略思想的第一次成功尝试。
其三,成立了第一个名副其实的省级红色政权——江西省苏维埃政府。10月7日,在吉安中山场召开了有数十万群众参加的“庆祝吉安暴动胜利大会”。毛泽东、朱德同志在会上讲了话,宣告了以曾山同志为主席,由毛泽东、朱德、陈毅、曾山、陈正人、方志敏、邵式平等军队和地方领导53人组成的江西省苏维埃政府的成立,同时发布了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施政纲领,办公地点设在茶匙巷的清吉里。
其四,组建了红军第一支工兵连。10月7日下午,红一军团工兵连在后河大坪上成立。这是红军组建以来第一支有番号的工兵部队,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尊称为“工兵始祖”。朱德同志在成立大会上讲:“你们工兵连,从今天起,就是红军的一部分了,你们的任务是什么呢?就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其五,红军第一次一次性扩充红军1万多人,到处出现了“父母送子妻送郎,兄弟争把红军当”的动人场面。吉安籍的147位共和国将军和红军长征老同志,均在“十万工农下吉安”战役战斗中踊跃报名参加红军。
其六,在城内设立了三个被服厂和服装厂,为红军赶制了服装和棉被,第一次统一了红军的服装,解决了红军的冬装和棉被。
其七,红军在吉安第一次一次性筹款60万银元,还筹集了大批布匹、药品、食盐等,并在青原山成立了红军总医院。这些后勤给养的补充与壮大,大大地鼓舞了红军的斗志,为粉碎敌人的第一次“围剿”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1930年11月,毛泽东在参加新余罗坊会议后返回吉安,贯彻“诱敌深入”方针,布置红军撤退,期间在吉水和吉安农村作了“东塘调查”“大桥调查”“李家坊调查”“西逸亭调查”“木口村调查”五次社会调查,对农民的生活状况、生活来源、参军情况、土地分配情况作了详尽的调查和分析。回到吉安,又召开了赣南干部会、江西省委会、江西省委扩大会,会后毛泽东根据农村调查笔记写下了《赣西土地分配情形》《江西土地斗争中的错误》《分青和出租问题》《分田后的富农问题——永新及北路的情形》等多篇调查文章。
红军“九打吉安”距今已有九十年了,毛泽东率领红军在吉安的许多革命史实,却仍然历历在目。“九打吉安”不是一场孤立的战斗,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的成功典范。实践证明,“九打吉安”的战斗,是井冈山、东固革命斗争的延续,是创建赣西南革命根据地的壮举,是建立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奠基石。
(作者单位:江西省吉安市博物馆)
- 0000
- 0000
- 0000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