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现 |“西沙水下考古”:石屿二号沉船遗址试掘和华光礁区域调查收获
邓启江 张凝灏 等
为了尽快探明并逐步掌握西沙群岛海域水下文化遗存分布及保存状况,逐步摸清西沙群岛海域水下文物资源家底,切实加强南海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与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合作,调集海南、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湖南等省水下考古及出水文物科技保护专业人员组成水下考古工作队,于2021年5月至6月开展了西沙群岛石屿二号沉船遗址钻探试掘和华光礁区域物探调查工作。
石屿二号沉船遗址出水一批元代青花瓷器残片
石屿二号沉船遗址位于西沙群岛石屿东侧的珊瑚礁礁盘上,2010年水下文物普查时发现并确认,年代为元代,分布面积约2万平方米。遗址所在海域海底地形总体较为平坦,略有起伏,高差不大,海床表面主要由活动的珊瑚石、珊瑚残段、砗磲壳等构成,可见大量扰坑,坑内已露出白色的珊瑚砂。高平潮时遗址水深约1.7米,低平潮时水深约1米,部分区域礁盘甚至可露出水面(图1)。
图1 石屿二号沉船遗址海床地貌
2021年石屿二号沉船遗址钻探试掘分为表层调查、钻孔勘探和探沟试掘三个工作阶段。
首先采取浮潜目视搜索的方式,对石屿二号沉船遗址进行了表层调查,水下搜索调查面积约3万平方米,基本了解了遗址分布范围内的海洋环境和遗物散落情况,初步确定了遗址的主要分布区。
第二阶段是选择表层调查中发现陶瓷器残片相对较多的区域,布设一个南北向长40米、东西向宽30米的探方进行钻孔勘探,完成勘探面积1200平方米,初步了解了遗址主要分布区的地层堆积情况。
经过表层调查和钻孔勘探,在勘探探方的西北部海床表面发现遗物分布相对较为集中,并包含有一定数量的元代青花瓷片,且此区域钻探到海床下1米左右遇阻的情况较为集中,所以在该区域布设了一条南北向宽2米、东西向长10米的探沟开展清理试掘。
探沟试掘采用机械抽沙与人工清理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机械抽沙是以水压原理使用水抽式抽沙装置清理珊瑚砂等较细碎的堆积物;较大块的鹿角珊瑚残段、砗磲壳、珊瑚石块等采用人工搬运的方式进行清理。探沟最大清理深度1.5米,没有发现船体或船板(图2、3)。
图2 石屿二号沉船遗址钻探试掘——水面工作平台
图3 石屿二号沉船遗址钻探试掘——探沟抽沙试掘
探沟内的地层堆积分为二层。第一层呈灰黑色,由活动的大块珊瑚石、鹿角珊瑚残段和砗磲壳构成,其间散落有少量陶瓷器残片,因长期暴露在海床之上,陶瓷器残片表面附着有较多的海洋生物,该层在探沟内皆有分布,厚约0.1米左右;第二层呈白色,主要由较大块的白色鹿角珊瑚残段、砗磲壳、珊瑚石块等构成,较为疏松,含有少量珊瑚砂,颗粒较大,颜色偏黄,包含零星遗物,部分遗物表面附着物较少,该层在探沟内皆有分布,厚约1.4米。第二层下的沟底发现多块难以移动的大块珊瑚石,且堆积中含沙量增加,鹿角珊瑚残段、砗磲壳、珊瑚石块减少,推测为海床原生堆积(图4、5)。
图4 石屿二号沉船遗址钻探试掘——试掘后的探沟全景(由西向东)
图5 石屿二号沉船遗址钻探试掘——水下测绘探沟剖面
本年度在石屿二号沉船遗址共采集出水遗物147件(片),皆为陶瓷器残片,其中海床表面采集127件(片),由于长期暴露在海床表面,出水时器物表面多附着有较多的珊瑚砂和海洋生物;试掘探沟内出水遗物20件(片),由于埋藏在海床表面以下,多数器物表面附着物较少。根据釉色分主要有青花、青白釉、卵白釉、青釉和酱釉等五类。
青花瓷器出水85件,皆为残片,器类有杯(图6、7)、盘、瓶(图8)、碗、罐等。白胎,胎质坚硬紧密,白釉,有的釉色泛青白,釉层较薄,青花颜色明艳,局部较浓略泛黑,装饰纹样有菊纹、莲纹、卷草纹、铜钱纹、火焰纹、寿字纹等,窑口为景德镇窑。
图6 石屿二号沉船遗址出水的青花寿字纹瓷杯
图7 石屿二号沉船遗址出水的青花火焰纹瓷杯
图8 石屿二号沉船遗址出水的青花瓷瓶
青白釉瓷器出水31件(图9),皆为残片,器类有碟、碗、杯、盘、器盖、罐等。胎为青白色或灰白色,胎质紧密,施青白釉,釉层较薄,多芒口,内壁及底皆施釉,外壁施釉不及底,多素面无纹,有纹饰的常见模印菊瓣纹、莲瓣纹等纹样,窑口为德化窑。
图 9 石屿二号沉船遗址出水的青白釉瓷器
(左上:碟 右上:碗 左下:盘 右下:器盖)
卵白釉瓷器出水17件,皆为残片,器类有杯、折腹碗、盘等。胎色有白色、青白色和灰白色,胎质紧密,施卵白釉,釉层较薄,满釉,多素面无纹,窑口为景德镇窑。
青釉瓷器出水10件,皆为残片,器类有碟、碗、盘等。胎色有青灰色、青白色和灰白色,胎质紧密,施青釉,釉层较厚,多素面无纹,有纹饰的多见模印花卉纹、刻划卷草纹等纹样,窑口为龙泉窑。
酱釉瓷器出水4件,皆为残片,器类有瓶、罐等。胎为灰白色,胎体内夹杂有少量砂粒,施酱釉,下腹部无釉,多素面无纹,窑口为磁灶窑。
通过表层调查、钻孔勘探和探沟试掘,基本摸清了石屿二号沉船遗址的保存现状,在勘探区域和试掘探沟内没有发现船体或相关构件,遗址海床上散落有少量的陶瓷器残片。遗址表面坑、垄杂乱交错,可见大量扰坑以及翻动起来的珊瑚石、砗磲壳、珊瑚残段堆积而成的丘垄。从试掘探沟的地层看,海床表面及以下1.5米的堆积主要由鹿角珊瑚残段、砗磲壳、珊瑚石块等构成,为现代大规模翻动扰乱后形成。
种种迹象表明石屿二号沉船遗址曾遭到长期翻动和扰乱,破坏程度极为严重,遗址原生堆积几乎被破坏殆尽。基于石屿二号沉船遗址的现状,建议对该遗址加大巡查力度,设立保护标识,对遗址所在区域进行有效监控,防止出现进一步破坏。
本次水下考古从石屿二号沉船遗址新采集出水一批景德镇窑生产的元代青花瓷器,由于国内现存元代青花瓷器的数量较少,因此这一批出水瓷器为元代青花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素材。同时还从遗址内采集了一批青白釉、卵白釉、青釉、酱釉等不同釉色的瓷器,分别来自德化、龙泉和磁灶等窑口。这些不同产地、不同釉色的瓷器与元青花相伴出现于同一沉船遗址,表明它们都是元代外销的重要物品,对于元代对外贸易、航线航路、海上丝绸之路等课题的研究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华光礁礁盘外发现一处探测疑点
华光礁是西沙永乐群岛的一个大型环礁,位于盘石屿以北、永乐环礁东南,俗称“大筐”“大圈”,东西长约30、南北宽约10公里。以往的水下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中,在华光礁礁盘上已发现水下文化遗存9处,这些遗存主要分布于华光礁的东部和北部礁盘上,其中华光礁一号南宋沉船遗址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发现。
本次华光礁区域物探调查主要利用侧扫声呐、多波束测深系统、海洋磁力仪、浅地层剖面仪等探测设备和DGPS导航定位设备,对华光礁礁盘外东侧、北侧及南侧海域进行了物理探测调查(图10)。
图10 多波束测深系统、浅地层剖面仪水下探头
经过物探调查,在华光礁东侧礁盘外海域发现探测疑点1处,根据侧扫声呐获取的图像分析,该疑点明显高出于海床表面,平面呈长梭状,长约60、宽约7.5米,所在位置水深约40米(图11)。
图11 华光礁区域物探调查——侧扫声呐探测疑点图像
本年度华光礁海域区域物探调查是目前国内已经开展的水深最大的水下考古区域探测调查工作之一,获取了华光礁礁盘外东侧、北侧及南侧海域的海底地貌、水深水文和地球磁场信息等基础数据,完成扫测覆盖面积29.3平方公里,发现一处探测疑点,探索了在30-300米水深海域开展水下考古物探调查的技术和方法,为未来在西沙群岛海域开展深入的水下考古工作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0003
- 0004
- 0002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