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 | 朱泓老师给你推荐一本人类骨骼考古教科书
朱泓
2020年12月,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人类学系李法军教授所著《生物人类学》(第二版)由中山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和发行。全书100万字,800余幅图片,660页,共设32个专题。
《生物人类学》(第二版)
作者:李法军
出版社:中山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5月
定价:195元
这一版与该书第一版(2007年版)已相隔13年。据我了解,在这期间,作者从未间断对其进行修订。与第一版相比,新版无论在体例上还是内容上都有了明显的提升。作者在新版的“内容简介”中提及了新版写作的初衷:既要补足最初版本的诸多短板,又要对不断涌现的新材料、新现象、新问题、新理论做适时的总结和回应。在作者看来,第一版存在的局限性主要有三:一是总体结构,原有结构因部分细节的缺失而显得不完整;二是逻辑顺序,初版部分内容缺乏连贯性;三是专业内容,初版缺乏对灵长类生物性的系统性比较,生物考古学和法医学信息也较为匮乏。
针对上述存在的缺漏,该书新版由原来的三编十四章扩增为四编二十三章。第一编“我们是谁:人类生物性的自我解析”共分为五章,系统性阐释了现代人类生物性和遗传性特征及其变异和进化动因。第二编“我们是独特的吗: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共分为四章,从比较解剖学的视角展示了现代人类生物学特征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第三编“我们从哪里来:漫漫演化之路”共分为六章,依据化石证据和遗传学分析,揭示了人类宏观进化与微观演化过程。第四编“窥探逝去的岁月:基于人类生物遗存的生物考古学重建过程”共分为八章,专注于生物考古学和法医人类学的相关信息和最新进展。总体上看,这四编的内容互为联结,较为全面地揭示了人类所具有的生物性与文化性特质。可以看出,作为目前国内所见最新的有关生物人类学(体质人类学)的论著,该书不仅系统性地构建了学科发展简史,还特别关注了近12年来国内外生物人类学领域获得的长足进展,特别是对生物考古学领域的进展有较多的关注。
什么样的专业书籍算是优秀的?我想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量:政治思想的高度、学术思想的深度、专业内容的科学性以及知识性和可读性。《生物人类学》(第二版)在上述各方面均达到了较高的水准,使得这一版具备了有别于其他国内外同类论著的特色。
首先是政治思想的高度。《生物人类学》(第二版)在党的思想指引下,提出立足在全球视野下,以历史的维度持续考察人类的进化过程和个体的生命过程。从新版章节的安排和内容上可以看出作者始终着力依据科学材料和科学研究,在系统整合现有成果基础上,提出有关人类宏观进化史、微观演化史和文明进程的诸多观点,这些观点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全新论题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作为一本专业的教材,可以看出新版《生物人类学》在体例安排上更关切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教育三问”。生物人类学(体质人类学)这门学科发展至今,已然成了我们正确认知人类发展史不可或缺的基础和途径。深刻理解人类作为生物性与文化性相融合的产物,才能使当代人类正确看待自己在自然系统和人类社会的位置,才能正确引导我们的下一代在未来发展中秉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理想、依循唯物主义和科学思维、实现全人类的和谐与共生。新版在诸多方面展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关怀,无论是总体结构还是各处细节,都在引导读者树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局观,开阔读者更加宏大的全球视野,培养读者获得实践认知的能力。
如何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是当下中国考古人的新课题。新版的另一大亮点是对“生物考古学”这一分支学科的重点关注。“透物见人”的科学考古学阐释离不开科学的考古学研究,该如何进行科学的考古学研究和进行科学的阐释?新版《生物人类学》中的第四编“窥探逝去的岁月”给出了自己的方法论,即基于人类生物遗存的生物考古学重建过程,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活化人类既有的遗存,并能积极地参与到科学考古学的阐释工作中去。这一部分重点展示了有关生物考古学近年来在研究理念和科技手段方面的最新进展,展现了生物考古学作为考古学重要组成部分的科学价值。
其次是学术思想的深度。不难看出,新版《生物人类学》较之以往的国内外同类型专著展示出了独特的学术思想。它不仅博采众长,取舍有度,综合了既有的学科理论模式,更难能可贵的是,这样的整合呈现出的是一种建立在复杂信息之上的见识,不是简单地罗列和引述。我们知道,目前有关人科起源理论尚存在不小的争议,智人阶段早期类型的复杂性也因丹尼索瓦人和夏河人的发现而变得更加明显,而有关解剖学上的现代人的起源问题之争也日趋激烈。在这样的学科发展背景之下,作者通过综合既有的研究成果和新发现的化石材料,特别是我国学者近年来所取得的有关人类进化研究的重大发现和成果,提出了若干有关人类宏观进化和微观演化的个人见解,这些见解定会引起学界的重视和思考。这是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之上的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体现的是平等的、客观的、自信的学术心态和学术思想。
再次是专业内容的科学性。相较于第一版而言,新版《生物人类学》所引述的专业信息无一不是经过学者们多年思考和争论而成的。例如,在第八章“现生灵长类的生物学特征”中,作者通过大量的研读(可参看“参考文献”部分),在有限的篇幅内,较为系统地展现了灵长类的一般生物学特征和现代人的生物学独特性,从而科学地阐明了现代人诸多生物学独特性的进化基础和进化机制。新版在多处以专题的形式列举了目前仍存在争议的论题,有助于引导读者进行深入的思考。从整个新版的内容来看,作者不仅重视对科学材料的甄别与选择,而且以适当的形式告诉读者有关方法论的诸多细节,特别是在新方法的引述上着墨颇多。在介绍和分析生物考古学现象时,每一个考古学例证都有详细的背景信息和研究的最新进展介绍,从而让读者能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最后是知识性和可读性。新版《生物人类学》的另一大亮点无疑是翔实的例证和丰富的彩色图表。对于多样化的进化证据和庞杂的考古学材料,作者能够寻找最为贴近的图片加以强化,以简洁而清晰的表格归纳相关的重要信息,使读者能够更加容易理解复杂现象和知识。许多图片都是作者自己设计和制作的,具有极高的独创性,这也展示了作者对相关知识的深刻理解和认知。新版共有超过800幅图片,每一幅图片都与特定的论述密切相关,毫无累赘之感。诸多人类化石材料的时空分布图更有利于读者从总体上把握人类进化的阶段性特点,这当然是一种如何展示复杂现象的巧思。考虑到读者受众的多样化特点,新版在语言上尽量做到浅显易懂,书后附上了较为翔实的术语表。在章节和内容编排上详略有度,有针对性地强化了某些内容的阐释,而对另一些内容则尽可能做到面面俱到,点到为止。
当然,新版《生物人类学》也存在着一些遗憾和不足之处。例如,有关现代人体的解剖生理学特征部分尚有简单罗列之嫌,有关现代人类种族部分的“种族”与“类群”概念关系的转换问题也需要进一步考量,全新世东亚地区(特别是中国)与东南亚地区古人类的种族特征的关系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充实和讨论,灵长类行为研究的理论也稍显陈旧,生物考古学部分的考古背景信息也值得进一步强化。然而,瑕不掩瑜,李法军教授重新修订的这部2020年版《生物人类学》教科书仍不失为一本可供国内高等院校考古学、人类学、民族学等相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学习、研修体质人类学时所选用的优秀教材或重要教学参考书。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考古学院)
- 0001
- 0002
- 0001
- 0002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