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考古发现聚焦 | 实习难、就业难、纺锤型招生,考古人才培养难题如何破解?
19251

聚焦 | 实习难、就业难、纺锤型招生,考古人才培养难题如何破解?

我要新鲜事2023-05-07 17:27:500

张小筑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就做好考古和历史研究工作提出的4点要求中指出,要积极培养壮大考古队伍,让更多年轻人热爱、投身考古事业,让考古事业后继有人、人才辈出。

在“第一届全国高校新时代考古学人才培养高端论坛”上,来自全国各高校考古、文博专业的学科负责人和教师代表,结合各自高校的实际教学工作,围绕中国考古学高等教育的回顾与展望、新时代高校田野考古教学的理念与实践、文博行业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路径与方法等内容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2021年中国考古学将迎来百年诞辰。1952年,教育部、文化部和中国科学院协议在北京大学开设考古学专业,这是中国第一个考古学的专业教育机构。如今,新中国高校考古学人才的培养也走过了69年的历史。几代学者筚路蓝缕、励精图治。

随着近十多年来开设考古专业的高校不断增加,考古学招生人数不断增长,考古专业人才培养已涵盖了所有层次的人才水平。我们不禁提出疑问,现代中国考古学人才培养现状是什么?如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及瞄准国家发展规划来调整和改革培养模式?考古教育者该怎样克服困难,作出最佳选择?

考古实习基地——共建共享、互利共赢

考古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田野实习对学生培养专业兴趣、巩固专业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考古实习期间,师生们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晴天上工、雨天上课、同吃同住,有人笑称考古专业同学因田野实习这门课程而有了“独特”气质,也有人说田野考古是考古系学生的分水岭,经历过田野实习后,有的毅然坚持、有的坚决放弃。无论怎样,田野实习对于考古学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吉林大学山西运城夏县田野考古实践教学基地

去年10月,吉林大学山西运城夏县田野考古实践教学基地正式启用。设备齐全、管理先进,基地不仅有文物陈列室、整理修复室,还有虚拟仿真教学实验室、数字考古实验室、摄影室、信息数据处理中心,能够同时容纳140余人工作生活于此,可满足最近十年田野考古实践教学需求,算得上是目前全国高校田野考古实习基地的标杆和典范。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吉林大学考古专业1977级校友王巍就表示:“这是目前中国最好的高校田野考古实习基地。”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高星更是直言:“基地的快速落成,是吉大考古人和我国考古界发出的宣言:当代考古人不但会发掘遗址、古墓,我们更会建设设施齐全、条件舒适的田野考古基地,建设世界一流的考古学科,建设考古人、尤其是青年学子学术梦想的孵化器和坚实跑道。”

北京大学周原考古基地

北京大学周原考古基地

像北大、吉大能拥有长时间、固定地点进行发掘的实习基地,这样得天独厚的优质资源令其他陷入田野实习困境、干一个换一个的高校羡慕不已。部分高校,诸如安徽大学、辽宁师范大学、江苏师范大学等因个人领队人数不够,导致团体发掘资质缺失,单凭学校自身已无法妥善解决田野实习问题,还需依托地方考古所等考古文博机构和单位。

中国考古学会考古教育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

对于高校而言,人才是优势,而文物资源是劣势。当下,加强田野考古实践教育已成为高校考古学科的首要任务。通过中国考古学会考古教育专业委员会的成立,不少高校教师代表也希望借助此平台,向相关部门 发声,对没有领队资质的考古高校如何开办考古实习形成一个解决方案。在重视重点高校考古、文博专业的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基础上,关注地方高校特别是边远地区高校的考古、文博专业的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推动地方高校考古、文博人才培养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比如,推动成立片区高校考古实践教育基地,由国家文物局统筹资金,在基地建设、人才培养、学生实习、服务地方等方面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建设成为区域性集高校学生实习、高校和地方文博单位人才培训、公众考古实践于一体的综合性基地,成为推动考古人才培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的助推剂和加油站。

以强带弱、以点带片,按照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建共享的原则,充分发挥实习实践教学基地的示范和辐射作用,推动高校之间优质实习实践教学资源的共享,切实提高其使用效率。进一步实现各大高校之间实习基地的开放共享,鼓励实习基地向国际开放,建成为世界培育高水平拔尖人才、交流经验、合作共赢的国际平台。

“纺锤型”招生结构如何破解?

据统计,近年来全国考古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报考人员大量是属于跨专业的。如此大规模的跨专业入学研究生,不仅对学生自身的专业学习,也对学校的培养模式和教师的教学方法均提出了严峻的考验。“考古专业本科生人数明显减少,而专业硕士招生规模扩大,跨专业招收的研究生不好培养。”这些问题成为不少高校考古院系面临的难题之一。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考古教研室主任王新天表示,以厦门大学考古专业为例,本科生和博士生人数少,硕士生人数众多,人才培养呈“纺锤型”结构。在这种结构下,跨专业报考研究生的培养难度大,且就业前景也受限。针对如何破解“纺锤型”结构的难题,王新天建议推动本科双学位教育的开展,他认为这将有利于将来研究生的培养。

据悉,为了扩大考古专业的规模,目前,四川大学等高校已开设了考古双学位,但由于需要参加本学期田野实习的因素,双学位虽已开放多年但学生却寥寥无几。鉴于此,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吕红亮教授建议把时长为整个学期的田野实践标准降低、减少时间,以期更多学生参与到双学位的学习中,或参考中国人民大学采用的副修学位方式,短时间考古发掘调查等均算为田野实习。

就业难?培养人才需找准定位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是中国考古界重要组成队伍之一,亦是国内大学考古研究机构之领军者。据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沈睿文教授介绍,北大考古根植于对六大段教学的重视,这是研究考古学的基础,恰如张忠培先生所言“通古今之变”。不仅重视教材投入,还重视稳定的田野实习基地建设。沈睿文强调,北大考古研究生培养采用严进严出,目标是培养“考古学家”而非“考古匠”,因此采取优中选优的政策。

就业难!或许部分考古文博毕业生曾发出过这样的感慨。一边是考古基层人才的大量缺失,而另一边却是毕业生苦不堪言的就业难问题,成为制约考古专业发展的一大瓶颈。

当下考古用人单位的供求现状是什么?用人单位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有的岗位是供不应求,而有的岗位却是供大于求。这虽与毕业生就业期望值相关,但究其根本是目前我国考古人才培养中尚存一些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培养的学生不适应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适用性要求。

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副教授陈果谈到,“我们要明确就业方向,传统名校注定是以培养高端型学术人才为主,而有的高校则需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云南大学毕业生就业主要面向的就是基层。所以从实习期间就开始训练学生在基层待下去的能力。”此外在谈及引进师资时,陈果认为专业发展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师资培养,可以引进各研究领域的专业人才,也可把自己的学生送出去学习培养,从而构建相对完整稳定的师资队伍。同时,为年轻教师提供优良的配套设施、稳定的发展环境和充分的机会也是必不可少的。

一所高校要招什么样的学生、设置什么样的专业、培养什么样的的学生?诚如陈果所言,许多高校从过去首先想到的“我们能办什么专业”转到“社会需要我们办什么专业”,主动对接行业以及所在区域的需求,培养大量为地方考古文博机构服务的应用型人才。一方面,当前行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求增加;另一方面,对高层次学术研究人才的绝对需求并没有那么大,也确实并非所有硕士研究生都适合从事学术研究工作。

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这对我国的考古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副院长黄可佳坦言,北京联大的培养目标就有别于北京其他高校,属于高水平应用型大学,面向北京地区、服务北京,大力发展文化遗产方向。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蒋刚教授对此表示认同,“重庆师范大学考古学科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是成为合格的文物工作者,培养模式也与大牌考古高校有所差别。学校志在向基层单位输送人才,所以对教学效果不要求专,而要求广。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是学校更多关注的领域。考虑地方政府的需求,帮他们打造文化平台,以达到互相提升的效果。”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亦如此。“曲师大是省属高校,办学规模较小,目前主要是面向基层地市级、县市级培养人才,要求毕业生考古知识丰富。地方文物部门急需这类拥有综合素养的人才,所以学校十分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王京传如是说。

除了走进基层文博单位外,部分师范类高校毕业生进入中小学校园。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张礼艳提到:“我校专业硕士中有很多毕业生因本科非考古专业而无法进入文博行业,所以选择到中小学当历史教师,这也是一个合理的就业出口,相信他们在教师的岗位上更能发挥作用。”毕业生走出考古的象牙塔,从而使高校考古文博专业教育跟中小学历史教师培养相衔接,成为一种就业趋势,这种趋势使得考古学科教育更具有社会意义,承担的社会责任也更重了。除了进考古机构,博物馆、出版社、新媒体平台、文化公司、教育服务机构等都需要考古专业人才,就业方向也越来越多元化。

求同存异创新——形成错位优势 差异化发展

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主任徐坚提出,在“传统”基础上进行创新,如水下考古、贝丘考古的“学科错位”、以及利用上海大都会优势的“区域错位”从而形成错位优势。加强学科建设定位谋划,促进各学科错位发展。既要统筹考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学校发展目标、学科发展已有基础,还要将学校教育资源状况,与院系深度谋划相结合,明确学科建设的主攻方向,推进错位发展、协同发展。

人大考古下辖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据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吕学明介绍:“历史学院内各专业融合工作开展得较好,会带着历史专业的学生一同参加考古实习,彼此关系密切,考古专业和历史、世界史等专业的学生们互相学习核心课程。做到了考古学科和历史学科的和谐发展。”黑龙江大学考古专业注重“俄语+考古”的培养,形成立足边疆考古的培养模式。广西师范大学主要依托学院历史学专业、越南研究院等平台,形成以华南边疆和东南亚材料研究为主要的发展特色。

今天的考古学已经过了靠发现成名的时代,要试图让每一立方土都能榨出学术含量。高校在这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可以联合其他院系,如化学系、生物系等开展相关工作,提升信息提取的能力。百年考古,教育为先。

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任重道远,意义重大。我们看到,考古教育工作者迎来了好时代、好时机,前进路上依然会面临很多问题和挑战,这都需要考古工作者们并肩努力、砥砺前行。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