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考古发现北区布局渐露真容——陕西西咸新区秦咸阳城遗址
19406

北区布局渐露真容——陕西西咸新区秦咸阳城遗址

我要新鲜事2023-05-07 18:18:221

(海报设计:崔晓雪)

▲陕西秦咸阳城遗址视频资料

发掘单位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项目负责人

许卫红

#十大考古#

秦咸阳城遗址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腹地,今西安市主城区以北18公里。城址以渭水为界分为南、北两区。北区考古工作已开展逾60年,众多的成果为中国古代城市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十一五”之后,咸阳城考古进入了新阶段。借助于前人的丰硕成果,基于渭水贯都、城墙遗存久寻无踪的事实,对这座从王国之城到帝国之都的遗址,选择了在城市手工业考古视野下,全面考虑自然地理因素,以线状织网、点状突破、片状画圈的工作思路,推进了城址功能区布局、内涵和关系的研究。

渭河北岸自南向北分别是河川地、台地、塬地。咸阳城遗址宫殿官署区分布于东北部台地,郭区分布于西南部河川地,秦陵与国人墓地分布于西北部塬地。

宫殿官署区内建筑分布密集,现存面积约500万平方米。北部为东西长4.5公里的人工壕沟,南部为高差达20余米的河川地与台地交界,二者构成了防卫体系及区界。

宫殿官署区内的西部、北部、南部各发现宽度超过50米的道路,构成一横两纵的主干道路网。一横位于北部,向西骤窄通往墓葬区;一纵位于西部,向北正对望夷宫遗址;另一纵位于南部,与渭河古桥遥相呼应,多层路面、路基垫土厚度超过1米。

宫殿官署区西部、北部为面积达230万平方米的官属手工业制作、管理及物品存储区。其中有大规模骨器制作、金属冶铸、铸币、石甲胄、石磬的生产,产品主供皇室,但缺乏原料初加工遗存。已揭露曲尺形府库类建筑一座,出土大量刻文为“北宫乐府”、数字及音律的石编磬,明确了渭河以北宫区的指称。

▲2号地点 官署区秦府库建筑出土石磬现场

▲2号地点 官署区秦府库建筑出土石磬部分铭文

▲4号地点 官署区骨料、骨器堆积坑试掘

▲4号地点 官署区试掘出土部分骨器

▲7号地点 官署区石甲胄作坊出土甲片

▲7号地点 官署区石甲胄作坊出土铁工具、铜条

▲7号地点 官署区石甲胄作坊发现灰坑内堆积石料、甲片

6号高台建筑位于扇形台地最大径处,与东、西侧建筑群呈“品”字形摆布,南与一纵道路相对。发掘显示,此建筑夯土台基总高11.3米,顶部残存台阶与斜坡并列通道、曲尺形墙体、壁柱和涂朱地面,室内复原面积约1000平方米。夯土三层落差,地基平面近方形,面积达1.6万平方米,体量巨大,气势恢宏,具备政务大殿的条件。西北部发现面积近4000平方米的附属建筑一组。

▲13号地点 宫区6号高台建筑顶部航拍

▲13号地点 宫区6号建筑西北附属建筑发掘区航拍

在20世纪,考古工作者在西南部河川地发现了面积约75万平方米的手工业作坊遗址。现该区确定面积近960万平方米,包括多门类手工业原料加工和日常用品生产,与官署区存在原料供给关系,两者构成产业链上的衔接。同时房址、灰坑、窖藏坑、水井等居址类遗存,尤其是大量高等级建筑材料、三十余种民营陶文、大量六国货币的发现,充分证明该区存在商业贸易和管理机构,具有郭区的部分功能,属秦代内史所辖。

这个区域内目前勘探发现纵向道路4条,宽度小于7米,与宫殿官署区道路规格等级差别明显。北部发现一条东西断续分布长达9公里的湿地环境,局部有人工沟渠和3处大面积静水。最东部淤泥堆积面积达36万平方米,平均厚度为3.5~4米,形成时代不晚于汉代。“始皇微行咸阳,与武士俱,夜出,逢盗兰池”“始皇引渭水为长池,东西二百里,南北三十里,刻石为鲸鱼二百丈”“(汉景帝)后九月,伐驰道树,殖兰池”,这处湿地和水系为解开兰池之谜提供了依据。而作为一处重要的水利设施,也形成了宫殿官署区与郭区之间另一道重要的分隔、防御线。

▲13号地点 宫区6号建筑西北附属建筑排水管道

▲13号地点 宫区6号建筑西北附属建筑铺砖廊道

▲6号宫殿建筑遗址发掘现场

▲6号宫殿建筑遗址发掘现场

▲出土石磬整理

▲田野考古调查

通过近年的工作,秦咸阳城北区的动态布局面貌逐渐明朗。其宫、署、郭各区分列,利用人工壕沟结合水系、台塬等自然环境区分各功能区界域并形成防卫体系。府库建筑所在官署区的确认,解决了咸阳城“北宫”中宫、署关系;6号高台建筑处宫区核心位置;石甲胄和石磬的发现,拉长了城市考古的视角,搭建了都城与秦陵研究的桥梁。手工业产业链的衔接,拼合了北区的整体面貌,经济职能得以显现。

▲2号地点 官署区秦府库建筑遗址三维影像总平面图

“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桥横南渡,以法牵牛”。随着北区少府、内史等经济管理机构成为主体,秦始皇最终为帝都咸阳勾画了一幅“法天”的远景。

编辑 | 张小筑 实习编辑 | 张若静

复 审 | 郭晓蓉

终 审 | 李 政

0001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