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考古发现天“夏”粮仓——河南淮阳时庄遗址
19452

天“夏”粮仓——河南淮阳时庄遗址

我要新鲜事2023-05-07 18:35:170

(海报设计:曹秉进)

发掘单位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周口市文物考古所

项目负责人

曹艳朋

#十大考古#

▲时庄遗址及发掘探方(上为北)

▲发掘遗迹分布图

时庄遗址位于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四通镇时庄村,北临太康县。遗址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钻探和发掘表明,遗址的南部是一处夏代早期的粮仓城。

粮仓

在面积约5600平方米人工垫筑台地的外围有宽浅的围沟,宽度超过30米。已发掘的2850平方米范围内发现了29座罕见的仓储遗迹,分布集中,形制多样。这些仓储设施建造时大多先平整垫高地面,然后以土坯建造土墩或墙体,外侧涂抹细泥。

▲土坯垒砌的土墩结构

根据建筑形制的差别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为地上建筑,共13座,平面形状为圆形。建筑方式是用土坯垒砌成多个圆形的土墩作为立柱,高出地面,立柱直径0.5~0.9米。上部铺垫木板作为仓底,再以土坯、藤席类材料围砌形成仓壁,上部封顶。其建筑面积最小的5.5平方米,最大的21.6平方米,其他在8~14平方米之间。

▲地上式粮仓F5俯视照(上为北)

▲地上式粮仓F6(由南向北)

▲地上式粮仓建筑结构剖面照片

第二类为地面建筑,共16座,建筑方式是以土坯直接垒砌墙体。第二类依据平面形状的不同又可分为圆形和近方形两种,前者7座,建筑面积5平方米左右;后者9座,建筑面积约9~12平方米。

▲地面式圆形粮仓F10(上为北)

▲地面式方形粮仓F24(上为北)

▲地面圆角方形粮仓F7(上为北)

上述建筑的形制明显有别于当地同时期用于居住的连间排房,且缺少灶坑、居住面等居住型房屋的要素,具有较为特殊的功用,性质应为古代的粮仓。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其建筑形制与文献记载、民族志记录、出土文物模型和现实中的各类粮仓均十分相似。二是在保存较好的仓储遗迹废弃堆积的底部检测出的植硅体组合较为单一,主要来自粟、黍类作物的颖壳和用于仓储建筑材料的芦竹类、茅草类植物的植硅体;浮选炭化大植物遗存鉴定的结果也显示,除了粟、黍和黍亚科种子之外,几乎没有其他的植物遗存;此外,仓储废弃堆积的土壤中也检测出黍素成分。三是上述建筑外侧涂抹细泥、台基垫土自下而上普遍铺垫粗颗粒粘土隔水层和细颗粒粘土防水层等防潮措施,符合作为粮仓建筑的特定要求。

▲检测到的粟、黍植硅体照片

夯土围墙

▲东夯土围墙南部剖面(由东向西)

▲西夯土围墙南部剖面(由西向东)

粮仓遗迹所处的台地上发现东、西两个同时期的夯土围墙。发掘和钻探表明,东围墙宽1.9~2.8米,残存高度0.75~1.2米,内部圈围面积近1100平方米;西围墙宽3~3.5米,残存高度0.45~1.3米,内部圈围面积1200余平方米。东围墙建造年代略早于西围墙,东、西围墙在台地的东南部有较为明显的缺口,应为进出的通道。夯土围墙靠近台地边缘的外侧有堆筑的护坡,具备“台城”的结构。

▲时庄遗址周边聚落分布图

▲连间房F1(上为北)

▲H13出土陶罐

聚落中同时期的遗存以粮仓遗迹最多,极少见灰坑、房址和墓葬等其他类型的遗迹。一座具有居住功能的连间房F1居于台地中间,粮仓遗迹围绕F1外围且均集中分布于夯土围墙保护范围之内,聚落整体布局结构清晰,功能单一,是一处以储粮为主要功能的特殊围垣聚落。

年代

考古工作表明,遗址经历了从早期兼具仓储和居住功能,到中期功能专一的粮仓城,再到晚期废弃的过程。从出土陶器反映的时代特征看,大致相当于嵩山地区的“新砦期”阶段。系列碳十四样品测年数据显示,上述遗存的年代为公元前2000~公元前1700年左右,已进入夏代早期纪年。

价值与意义

1.时庄遗址布局清晰、功能专一的围垣聚落,是夏代早期中原地区新出现的小型化、专门化聚落,是一种崭新的聚落形态。

工作人员合影

2.系统的考古工作表明,在时庄遗址周围15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还存在至少13处同时期的聚落,共同构成了庞大的区域性聚落群,是时庄遗址单一功能性聚落发展的重要支撑。对于重新认识夏代早期的社会组织结构、管理水平和国家治理能力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工作照

工作照

3.时庄遗址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粮仓城,为研究我国古代早期国家的粮食储备、统一管理和可能存在的贡赋制度等提供了绝佳的实物资料。

编辑 | 张小筑 实习编辑 | 吴雨遥

复审 | 郭晓蓉

终审 | 李 政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