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考古发现十大考古进校园 | “接地气玩梗”,发掘领队破解千座墓群知识点
65098

十大考古进校园 | “接地气玩梗”,发掘领队破解千座墓群知识点

我要新鲜事2023-05-22 12:40:340

一场看似“按头强学”的考古讲座,咋“破圈”走出去?这一次,贵州考古人“接地气玩梗”,破解千座墓群知识点!

5月11日,由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主办,中国文物报社、学习强国贵州学习平台、多彩贵州网协办,《强国讲堂“十大考古进校园”——贵州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发掘与收获》开讲。

《强国讲堂“十大考古进校园”》在贵州大学开讲

这是一场“自带流量,长在热点”上的学术讲座。

2023年3月28日,贵州贵安大松山墓群入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成为贵州考古史上第八个夺得“十大”的项目。而历年的“十大考古新发现”,恰好串联起贵州从史前到宋明的历史,“以考古的方法看历史”,成为学生了解“史书以外的贵州”的又一渠道。

考古成果进校园,打造无边界考古课堂

杀出重围的大松山墓群,被业内比喻为“十大里杀出的一匹黑马”。这个古墓群黑马,“新”在哪里?夺得“考古年度彩蛋”,“彩”在哪里?抛开学术性,作为“考古小白”,我们能从这一墓群,破解哪些知识点?

“这些让大家看得密集恐惧症的墓群,是贵州考古史上发掘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一处墓群,我们把它形象比喻为‘一部埋藏于地下的黔中通史’。”在135分钟的互动讲座中,中国考古学会理事、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大松山墓群发掘领队周必素以《黔中通史——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发掘收获》为题,以文物为珠,以时间为线,串起黔中通史,和在场师生一起破解千座墓群知识点。

强国讲堂“十大考古进校园”,在“润物细无声”中增强文化自信

推动考古成果全民共享,考古既是学术探讨,更要反哺回馈社会。

“大松山墓群早段以汉文化为主、地域文化为辅,晚段则表现出浓郁的地域民族文化特征。”现场,96张信息量十足的PPT,一堂干货满满的考古公开课,不仅为师生“走进考古,了解历史”打开一扇窗,也成为“讲好贵州故事”的又一传播案例。

从听传说,听故事,看文献,到如今从考古的角度了解贵州,学生们看历史的视角更加宽阔

值得注意的是,在短短6个月发掘期间,大松山墓群在多学科、多机构的专业团队支撑下,构成传统考古、实验室考古、科技考古、文物保护深度融合的工作模式,是西南地区墓地规模最大的一次考古,也是一次开放合作的考古。

大松山墓群的发掘,在多学科、多机构的专业团队支撑下,构成传统考古、实验室考古、科技考古、文物保护深度融合的工作模式

“我常笑说考古是‘垃圾学科’,我们在古人的垃圾堆里找东西,经过整理、研究得出相应结论,但更多的是带来问题。”现场,周必素与现场师生的互动交流,更像是一次多学科合作的召集令——

“考古发掘大多停留在‘是什么’阶段,我们需要历史学、民族学等多学科、跨学科结合,一起回答‘为什么’,多学科合作,才能看到历史的庐山真面目。”

这是一次“接地气玩梗”的公众考古互动。

“贵州开过的最早考古盲盒,是距今30万年的盘县大洞遗址。”

“我们单次开过最多的考古盲盒,就是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

“这些让人看了犯密集恐惧症的墓群,或代表,贵州文化印记还将继续刷新。”

……

贵州首个考古科普漫画,用更轻松方式解读大松山墓群如何把黔中通史“打通关”

作为“全国十大考古进校园”——贵州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的第二场讲座,记者观察发现,在中华民族日益复兴、文化自信愈加勃发的当下,内容独具特色、干货十足、的考古讲座,逐渐得到公众,尤其是年轻人们发自内心的喜爱和亲近。

“我们看到,新时代考古既在探源,也在育人。”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副院长黄诚告诉记者,以学术性、趣味性与育人性为一体的“教”,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学”。

有针对性、趣味性、启迪性,新时代的公共考古更强调互动共享

“一场看似枯燥的考古讲座,解锁了我跨越近1400年的知识盲区!”近十年来,随着贵州考古成果越来越丰富,从出土文物看民族融合,对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的师生来说,考古学研究不仅在补史、证史,这种“升级打怪”、无限接近历史真相的趣味,更是考古学的迷人之处。

满满知识点的考古讲座,引领学生主动发问

“都说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学,听完讲座,我把这句话理解得透透的。”李迦铭是21级文物与博物馆学学生,听完讲座。他收获的不仅仅是关于贵安大松山墓群的了解,更多的是相关知识点的延伸。

“信息量大到扑出来,没人会打瞌睡!”刘欢歌是22级文物与博物馆学学生,第一次近距离和考古人接触,系统了解考古发掘项目发现、认知、意义,让他更加真实、直观的感受考古从“证经补史”走向“考古写史”的过程和魅力,“这样学历史,挺有趣!”

“讲好中国历史故事,是考古工作不可或缺的下半篇文章。”讲座最后,周必素说,考古并不只是为获得文物,而是要理清遗址和文物背后,整个中华民族文明的发展脉络,进而重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促进考古成果向社会转化,进高校“抖干货、抛亮点、炫宝贝”,是大松山墓群拿下“全国十大”后必须要完成的事情。据悉,接下来,贵州考古将继续进校园、进企业、进机关,以线上“云上考古公开课” 线下“强国讲堂”“移动考古课堂”模式结合,打造无边界考古课堂。

作者:应腾 王华

来源 | 多彩贵州网·众望新闻

编辑 | 郭晓蓉 实习编辑 | 杨晓雅

复审 | 冯朝晖

监制 | 李 让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