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考古百年 | 北京考古栉风沐雨百年路 砥砺奋进新征程
郭京宁
栉风沐雨百年路 砥砺奋进新征程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北京考古
北京是中国最早开展现代考古工作的地区之一。1918年瑞典人安特生即赴周口店开展调查。三年后,他又在周口店进行了北京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考古发掘。此后,“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伴随着野外考古之风,北京考古进入新纪元。1923年,北京大学的古迹古物调查会成立后,次年在北平(北京)对圆明园文源阁开展了调查。1929年发掘了西城大木仓胡同的唐代墓葬,并据墓志文字初步确定唐幽州城的方位。
新中国成立前的北京考古,主要集中在周口店。持续31年的发掘,把现代考古的理念与技术带到了北京,并于1929年出土了引起世界轰动的北京猿人头骨化石。
二、改革开放前的北京考古
1951年,北京市文物调查组成立(后成为北京市文物工作队),北京有了真正意义上负责考古工作的单位。从此由新中国成立前发掘经费大部分都是国外基金会提供进入到独立自主的发展时期。
文物调查组成立后不久,就开展了全市第一次文物普查。当时对地上文物及古代墓葬、古遗迹进行登记,总数量达到7000余项。
随后较重要的考古工作有1956年,在宣武门一带清理了上百口战国至西汉陶井,为寻找西汉蓟城提供了线索;1958年对金中都翔实的调查,留下了宝贵的资料;在昌平雪山遗址首次发现了北京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1962年对琉璃河西周遗址进行了试掘,初步了解了遗址的文化内涵;对昌平松园战国墓、清河朱房、房山窦店汉城等发掘。其中,对明定陵的考古发掘,是新中国成立后有计划发掘的第一座古代帝王陵墓,不惟北京,在中国考古学史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琉璃河西周M1046墓葬及1100车马坑
明定陵的地宫
这一时期的北京考古,起步和水平都是很高的。一是对北京各时期考古学遗存的面貌有了初步认识。能够从物质文化史上构建年代框架,给更深层次的研究提供依据。北京从时代上是金、元、明、清的四朝首都,从地理位置上是华北平原、东北平原、蒙古高原三大地理区域的交汇处,从民族关系上是北方草原游牧民族与中原农业民族的过渡带,这些时空族属特点使得北京蕴涵着大量的考古资料,推动北京成为全国较早较好建立古代时空框架的地区之一。二是对北京各地区发现的重要遗址、墓葬记录在案,对它们的分布情况有了基本掌握,给今后的工作夯筑了基础。三是对北京地区的古墓葬、城址、居址等各类遗迹进行了清理,掌握了不同遗迹的发掘方法。
“文化大革命”期间,北京市的考古事业受到影响。一方面是队伍的建设缓慢,甚至有的考古工作者改行。另一方面是基本建设工程中发现的一些古代墓葬被毁。但即便身处此等环境,北京的考古工作还是取得了一些成绩。
1969年,清理了元大都和义门瓮城城门遗址。1972年,对元代后英房居址进行了发掘,了解了元代官邸建筑的规模。1972年起,对琉璃河遗址进行了长达数年的大规模发掘,指明了《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的“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奭于北燕”中北燕封地的具体位置。琉璃河遗址发掘的次数之多、时间之长,在北京考古史上仅次于周口店。1974年发掘的大葆台汉墓,是国内首座得到确认的黄肠题凑墓葬,墓主人应为西汉广阳顷王刘建及夫人。1975年在昌平白浮发掘了西周时期木椁墓3座,出土随葬品600余件,为研究西周燕文化与中原文化以及北方文化三者关系提供了重要线索。1976年,为了搞清地震灾害对文物的破坏影响及北京历史上地震灾害的情况,对北京等地进行了“地震考古”的调查。1977年,发掘了平谷刘家河商代墓葬,为研究夏家店下层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关系提供了资料,出土的铁刃铜钺是迄今中国最早用铁的实例之一。
大葆台一号西汉墓葬
三、改革开放后的北京考古
“文化大革命”后,考古工作步入正轨。1981年对唐代史思明墓进行了发掘,出土的玉册对于研究“安史之乱”后期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在经过了大量的调查与勘探后,初步弄清了金中都城垣、宫殿区、城内外水系的规模与位置。1990年为配合西厢道路扩建和住宅楼建设工程,发掘了金中都的应天门、大安殿和水关遗址,水关遗址还被评为当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1996年为配合王府井东方广场建设首次在世界首都的中心区域发现旧石器文化遗存。1998年为配合颐和园的局部施工,发掘了耶律铸夫妇合葬墓,这是北京至今保存最好、等级最高的元代墓葬。
金中都水关遗址
这一阶段考古工作的进步,突出地体现在学术目的转变。随着1982年在苏秉琦先生的倡导下,“燕山南北、长城地带(区系考古)系列座谈会”召开,确定了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重心的北方地区考古的专门课题,极大地推动了北京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的建设。平谷上宅和北埝头新石器遗址填补了北京新石器中、晚期文化的空白,藉此提出的“上宅文化”是北京首支命名的考古学文化。房山镇江营与塔照先秦遗址,新石器至商周时期的发展序列较为完整,是北京首次发现的圜底器文化系统,对探索永定河以南地区原始文化的构成有着重要的意义。春秋时期的文化面貌,史书记载者寥寥,原本不甚了解。通过开展对延庆军都山墓地的发掘,对北京北部山区山戎族的社会经济情况有了深入的了解。还有门头沟龙泉务辽代窑址发掘、北京旧石器遗存调查等工作,极大地完善了相关领域的研究。
四、21世纪以来的北京考古
21世纪以来,北京的各类建设是历史上增长最快的时期,考古工作为配合这些建设全面展开。较重要的有,为配合奥运场馆及配套工程、南水北调工程、京沪高铁、西气东输、北京城市副中心、世园会、大兴新机场等国家重点工程开展的考古工作。为配合海淀上地、大兴亦庄、丰台丽泽等大型开发区的建设,发掘了数千座古代墓葬。北京老城内的考古有玉河故道、澄清中下闸、明代皇城墙、普度寺、毛家湾瓷器坑、金中都城内遗址等,为研究老城的城市变迁和历史风貌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主动发掘也取得了重要的学术成果。房山田园洞人表明4万年前周口店的古人类已呈现亚洲人遗传特征,是最早生活在东亚地区的现代人类之一。对门头沟东胡林人新石器早期遗址的发掘,填补了北京自山顶洞人以来古人类活动的空白,发现了迄今国内最早的人工种植的粟和黍的遗存。老山汉墓是继大葆台之后北京发掘的又一座大型汉代具有“题凑”结构墓室的墓葬,并首次在中央电视台进行了考古直播。汉代路县故城的发掘对于了解北方汉代县城的规模、形制与布局提供了资料。延庆大庄科辽代冶铁遗址是国内首次揭露的大型辽代冶铁遗址,包括了采矿、冶炼、运输等一整套生产环节。对房山金代皇陵的调查与试掘填补了中国历代帝王陵墓考古的缺环。对圆明园的大宫门、养雀笼、如园等遗址的发掘揭示出清代皇家园林的建筑规制,极大补充了文献的空白。
路县故城遗址发掘现场
大庄科辽代矿冶遗址群的冶铁炉
更加注重健全保护机制。北京在全国最早实施地下文物埋藏区的做法,共划定5批68处市级地下文物埋藏区。2014年实施的《北京市地下文物保护管理办法》是国内首部省级地下文物保护的规章,规定将考古调查勘探纳入建设项目审批的前置条件;并明确土储前进行考古,在全国走在了前列。实施之后,北京由年均20项发掘增加到年均70项左右发掘。
更加注重文物保护与科技考古。较重要的有对老山汉墓的木材、金陵出土的漆木棺、石景山金墓的丝织品等有机类文物的保护。对大兴、延庆、石景山等地的辽、金代壁画墓进行保护及壁画颜色分析、制作工艺研究。对门头沟东胡林人墓葬、龙泉务辽代窑址、海淀清河古象牙等进行提取。对大兴的辽代仿木砖雕进行切割提取。为配合奥运飞碟靶场建设对明代太监墓葬,为配合地铁4号线工程对圆明园正觉寺清代皇家御道的迁移保护。对汉代广阳城、路城、房山清代园寝、石景山大型宦官墓葬及清代园寝、唐代卢龙节度使刘济及夫人合葬墓进行了整体保护。在发掘中注重古动物、植物、体质人类学、古环境、冶金等多学科联合。
更加注重考古成果和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和阐释。加快考古资料的整理和转化,编写、出版了各类考古报告、研究专著100余部(册)。较重要的有《奥运场馆考古发掘报告》《南水北调北京段发掘报告》《军都山墓地》等。学术出版物的质量和数量得到了整体提升。公众考古效果良好。在圆明园、路城、琉璃河多地举行了参观、直播、实践活动。观看人数众多,反响强烈。推进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发挥路城、上宅、金中都、琉璃河等大遗址的考古成果支撑和推动作用,整体谋划全市考古遗址公园定位布局,提升遗址保护展示水平。
作者单位:北京市文物局
- 0003
- 0000
- 0000
- 0000
- 0000